查看原文
其他

重磅信号!央行、证监会、金融监管总局、外汇局集体发声

李明会 王兆轩 华夏时报 2023-09-24

9月3日,在2023中国国际金融年度论坛上,来自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和国家外汇局等金融监管部门相关人士相继发声,在致辞中,这些金融管理部门的主要负责人透露了金融业下一步对外开放的最新部署安排,同时还对如何提振投资者信心、金融如何高质量服务绿色低碳转型等热点问题有所回应。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周亮:

研究制定绿色金融信披标准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周亮   摄/李明会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周亮表示,为引导银行保险机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会研究制定绿色金融信披标准,为金融机构全面衡量碳足迹,加强气候和环境风险的管理提供指导。

他指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银行保险业要坚定不移的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发展绿色金融,处理好发展与减排、整体与局部、当前与长远的关系,为加快发展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

未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主要准备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健全规则标准。逐步完善绿色低碳发展和绿色金融制度框架,形成与碳排放强度和总量双控相匹配的金融政策安排。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统计监测和考核评价体系,研究制定绿色金融信息披露标准,为金融机构全面衡量碳足迹,加强气候和环境风险的管理提供指导。

二是创新产品服务。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绿色制造、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等领域的金融支持,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探索并购融资、气候债券、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等创新产品。进一步发展排污权、碳排放权抵质押融资业务,稳妥开展碳金融业务,提高碳定价的有效性和市场流动性,丰富绿色保险产品,探索差异化的保险费率机制,提升对绿色经济活动的风险保障能力。

三是强化风险管理。严把项目融资碳排放关,完善客户授信管理,将碳表现、碳定价纳入授信管理流程,协同推进绿色转型和数字化转型。运用金融科技提升对气候环境风险的管理能力,探索开展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评估高碳行业资产的风险敞口,针对性做好应对预案。

四是完善日常监管。落实绿色金融监管政策,优化业务流程,完善绿色金融监管指标体系,将绿色转型进展纳入日常的监管评价,加强对实施情况和相关风险的监测分析,确保银行保险机构安全稳健运行。

五是推进国际合作。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和巴黎协定的框架下,加强绿色金融的国际交流合作,在国际规则的制定中发挥积极作用,讲好中国故事,将“一带一路”作为实现绿色发展国际合作重要平台,积极探索金融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的新模式,新路径,新机制。

央行国际司司长金中夏:开放稳定平衡,

金融业才能行稳致远

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司长金中夏   摄/李明会

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司长金中夏表示,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五大储备货币、第五大支付货币、第五大交易货币和第三大贸易融资货币。

金中夏表示,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相关金融管理部门主动有序推动金融业开放,金融服务业市场准入大幅放宽,金融市场开放不断深化,人民币国际化取得稳步进展。

他指出,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五大储备货币、第五大支付货币、第五大交易货币和第三大贸易融资货币。2022年5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人民币在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中的权重由10.9%上调到12.3%。今年以来,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了新的可喜进展,7月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的占比首次突破3%。从贸易看,今年1月到7月,货物贸易中人民币结算的占比达到了24%,为近年来的最高水平。从投资看,到6月末,境外主体配置人民币资产余额已经达到9.8万亿元人民币。

金中夏同时表示,下一步,在推动金融业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方面,中国人民银行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形成系统性、制度性的开放局面。

二是优化营商环境。今年8月7号,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我们既要扩大市场准入,还要优化准入后的政策安排。”

三是确保金融管理能力与开放水平相匹配。“一段时间以来,全球经济金融形势出现了新的变化,全球流动性收紧,金融市场波动加剧,金融风险有所暴露,发达国家一些金融机构出现挤兑,部分发展中国家也面临发达经济体加息所产生的溢出影响。这些都再次提醒我们,扩大金融业开放,同时也要维护好金融安全与稳定,唯有在开放和稳定之间取得平衡才能行稳致远。”金中夏如是说。

中国证监会首席律师焦津洪:

以健全的投资者保护制度提振投资者信心

中国证监会首席律师焦津洪    摄/李明会

严格的监管执法是提振投资者信心的重要举措。

中国证监会首席律师焦津洪表示,今年以来,中国证监会开展上市公司财务及早专项整治,32家公司被立案调查,235家上市公司的年报被出具非标意见。

他表示,健全的投资者保护制度是提振投资者信心的重要保障。我国的资本市场个人投资者超过2亿,公募基金个人投资者超过7亿,个人投资者处于信息弱势地位,抗风险能力和自我保护的能力相对比较弱,合法权益容易受到损害,这是我国资本市场的基本状况。“只有健全投资者保护制度机制,最大程度防止投资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或者即使受到了侵害,违法违规的行为也能得到及时的查处,投资者的损失也能得到及时的赔偿,投资者才能有信心。”

据他介绍,近年来,中国证监会积极推进资本市场的法制建设,强化监管执法,着力提升投资者保护力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是大力推进法制建设。一批管长远、管根本的基本制度相继落地,资本市场的法律体系日益完善。

二是强化资本市场监督监管执法,零容忍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今年以来,中国证监会开展上市公司财务及早专项整治,对32家公司立案调查,公司治理专项行动圆满收官,发现问题的整改率超过95%;强化年报审计监管,235家上市公司的年报被出具非标意见;加强证券基金机构现场检查,开展行业文化建设的专项治理,针对机构内部治理绩效考核员工管理等相对薄弱的领域加强规范,从严从快处理违法违规的机构和责任人员;成立打击资本市场违法活动的协调工作小组,加大对重大案件的协调力度,完善信息共享机制,与公安机关联合开展情报导侦,成功查处一批广为关注的大案要案;建立并完善最高人民检察院派驻证监会的工作机制;建立涉刑移送案件向检察机关同步抄送机制。“2021年至2022年同步抄送检查机关涉刑的移送案件190件,加大大案要案诚惩治和重点领域执法,2021年至2022年共办理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中介机构违法、债券的虚假陈述案件1200余件,做出行政处罚决定700余项,罚没金额70亿元,市场禁入160余人次。”

此外,中国证监会切实加强投资者保护。“近年来陆续推动建立证券代表人诉讼,也就是集体诉讼、责令回购、先行赔付、支持诉讼、示范判决等等一系列投资者保护的政策机制,中国特色的证券民事赔偿体系基本形成。2021年第一单的康美药业的集体诉讼安顺利落地,震慑效果充分显现。今年第二单证券集体诉讼,也就是泽达易盛案件目前已经启动相关诉讼程序,推动紫晶存储欺诈发行案的立体化追责,新的证券法之后第一单的先行赔付圆满完成,投资者得到了比较快速和简洁的赔偿。”

焦津洪指出,加强资本市场法制建设,严格监管执法是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的重要内容,下一步中国证监会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资本市场监管的各项决策部署,努力以健全的法制和强有力的监管执法提振投资者信心。

交通银行副行长郝成:

科技与金融的发展相辅相成

交通银行副行长郝成     摄/李明会

论坛上,交通银行副行长郝成表示,科技与金融的发展相辅相成,2022年末,21家全国性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达到1.9万亿元,当年增长38%,大幅高于其它类型贷款平均增速。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支持科技创新是金融的职责使命;另一方面,科技创新推动了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创新,强化了金融机构的数据分析和风险管控能力,加速了全球金融化。”据郝成介绍,交通银行目前已为全国2.86万家高新技术企业、2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和1.2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了授信支持。同时,交通银行也将科技金融作为着力打造的四大业务特色之一写入该行“十四五”规划发展纲要,并积极探索设立“科创基金”、参与投贷联动。

此外,在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等国家科技创新布局的重点区域,2023年上半年,交通银行旗下12个重点区域分行对科技型企业的授信覆盖度达到5.65%,其中深圳、上海分别达到9.53%和7.98%。

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郑薇:

有效降低中小微企业套保成本

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郑薇    摄/李明会

论坛上,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郑薇在谈到对中小微企业的汇率避险服务时表示,支持中小微企业的汇率避险,积极推动政银企合作,设立汇率避险资金池、担保征信等有效降低中小微企业套保成本。

郑薇表示,国家外汇管理局坚持服务实体经济,支持银行更好的服务中小微企业。

一方面,国家外汇管理局加强跨境金融服务平台的建设,推动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我们陆续推出了三个外汇便利化应用场景和八个融资类的应用场景,促进资金融通和跨境结算的便利化,有效助力中小微企业的融资能够增量扩面降成本。其中,出口应收账款的融资应用场景已经帮助银行服务了超2万家企业获得融资,中小微企业的数量在这里占比超过了7成。”

此外,国家外汇管理局支持中小微企业的汇率避险,积极推动政银企合作。“设立汇率避险资金池,担保征信等有效降低中小微企业套保的成本,同时发布汇率风险情景与外汇衍生产品运用安全集,通过20多个常见的汇率风险情景提示企业外汇衍生品的使用要点,引导中小微企业树牢汇率风险的意识,这一方面我们今年做了大量的工作和宣传。”郑薇如是说。

中国人寿利明光:保险业应立足主责主业

中国人寿党委书记利明光 摄/李明会

今年8月4日,中国人寿发布公告称,利明光已获委任公司总裁,其任职资格尚待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核准。

9月3日,在2023年服贸会金融服务专题活动期间举办的2023中国国际金融年度论坛上,利明光以中国人寿集团党委委员、中国人寿党委书记的身份出席并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金融业高质量发展”主题发表演讲,这也是他拟任中国人寿总裁后的首度公开发声。

谈到对“中国式现代化与金融业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的体会,利明光表示,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现代化保险,保险业应立足主责主业,强化保险姓保,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中找准定位、选准路径、实现突破,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切实发挥好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

他表示,保险企业要充分发挥保险功能作用,从经济补偿、社会治理、资金融通、财富管理等方面持续发力,把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支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服务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以及强化保障粮食、能源和重要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等责任,作为谋划工作的发力点,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服务国家大局中不断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

他同时表示,保险资金具有周期长、规模大等特点,与实体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天然契合,是社会直接融资的重要来源,可以通过股权、债权等多元投资方式,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科技自立自强、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等领域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长期以来,中国人寿全力服务实体经济发展需要。到目前为止,服务实体经济存量投资规模已突破4.2万亿元。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发挥险资优势,更好匹配现代化产业体系多元融资需求,为实体经济输入更多源头活水。”

工商银行副行长张伟武:

培育数字动能,支持绿色发展

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张伟武 / 王兆轩

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张伟武表示,作为国有商业银行,要紧跟国家战略,落实好服务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务,切实发挥好金融力量,推动包容发展、联动融通、互利共赢,强化创新驱动,培育数字动能,支持绿色发展,以金融高质量发展不断助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此外,他重点分享了工行结合自身多年的实践,探索金融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三点体会:

一是坚持绿色发展,全面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能力。金融企业要紧跟国家绿色转型的步伐,做好金融资源绿色化配置,不断加大对新能源行业建设、绿色产业发展、传统产业低碳转型等领域的支持力度。近年来工商银行通过绿色低碳网点、绿色数据中心、绿色运营体系建设等方式持续提升自身的低碳运营,同时不断强化绿色金融供给,着力打造更加多元的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体系,并积极参与国际绿色金融合作。

二是要坚持创新驱动,着力推进科创金融和数字化转型。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丰富的金融供给、畅通的融资渠道是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保证。金融机构一方面要加大对科创企业的支持力度,助力关键核心领域的技术攻关,另一方面要深化自身的数字化转型,以数字化建设提升自身的经营和风控水平。

三是坚持国际化经营,全力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金融机构要依托全球布局的网络优势助力畅通国际国内双循环,有序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要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及规则标准的制定,助力稳步扩大制度性开放,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要坚持文化自信,强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积极构建外圈朋友圈,讲好中国金融故事。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蔡昉:

户籍制度改革仍需推进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蔡昉 /王兆轩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蔡昉表示,去年开始人口负增长成为中国人口发展的新常态,也使得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总人口负增长,引发的劳动人口加快减少、人力资本改善速度放慢、资本回报率下降等问题,使得中国潜在增长力进一步下降;但潜在增长率仍能满足我国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

由于人口负增长对需求侧的支撑力有所减弱。未来,居民消费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常态制约,影响到长期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同时,人口和经济的双重新常态,使得居民收入增长放慢,居民消费预期下降。就业结构性困难加大,也使得居民消费趋于保守。

对此,蔡昉建议,在供给侧营造创造性破坏的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未来我们经济增长越来越依靠生产率的提高和创新驱动。生产率的提高不可能在每个领域,每个行业,每家企业同步发生,通过创造性破坏,让没有竞争力的退出,这样整体生产率才能得到提升。”

与此同时,还应该认识到传统宏观经济刺激手段越来越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势。蔡昉举例道,当前青年就业是一个大的困难,青年就业行业70%都聚焦第三产业,但是我们传统的刺激是针对大项目,例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基建等等,这些首先创造不了太多的岗位,创造出的岗位不适应青年群体,因此不能产生所谓的乘数效应,起到宏观经济反周期的作用。

此外,目前中国的人口有大部分人都和户籍有关,城市中接近40%的人的户口都不在居住的乡、镇、街道,10-24岁的群体有60%多没有当地户口,影响到该群体的的就业、技能提升、消费意愿、安家立业、生育意愿等多个方面,为了提高经济发展的长期可持续性,制度改革仍然需要推进。

农业银行副行长刘洪:

着力探索金融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新路径

中国农业银行副行长刘洪 摄/王兆轩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中国农业银行副行长刘洪表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纵观世界现代化强国,都是粮食净出口国,只有粮食自给自足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

此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刘洪表示,我国农村地区的资源禀赋、人口结构、农业生产等都具有较大差异,实现现代化需要兼顾区域、工农、城乡协调等多重目标。特别是当前我国农业大而不强与农村基础设施滞后、公共服务短板、资源环境约束等问题并存,这些都需要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予以解决。

金融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必不可少的要素,着力探索金融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路径,刘洪认为,当前应聚焦五个方面重点发力:

一是,支持粮食稳产保供,守住端牢中国“饭碗”的底线。从长期来看,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既要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提升国内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也要积极拓展海外粮源,确保粮食进口供应链稳定。

二是,服务现代农业产业“链式”发展,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要驱动力,其核心是推动农业产业链、循环链、价值链全面升级。

三是,发挥好金融的“桥梁”作用,助力涉农“产业-科技-金融”良性循环。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是破解农业技术“卡脖子”问题的现实需求,也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选择。

四是,创新服务农村绿色低碳转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近年来,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持续改善,但仍面临较为严重的资源环境约束。如何有效推动农村绿色低碳发展,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建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成为金融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答题。

五是,推动农村普惠金融扩面升级,促进小农户与农业农村现代化有效衔接。小农经营是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长期面对的基本面,关键是让农民增收致富,实现共同富裕。未来要着力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多措并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打通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的“最后一公里”。

本期编辑:刘锦平
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关注华夏时报视频号

推荐阅读

中国男篮彻底无缘巴黎奥运会上海突发!药企四高管同日被查
“清仓”美元计价黄金ETF,桥水看好中国市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