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面利率2.53%!50年期特别国债今日首发,6月4只特别国债上新
据央视新闻,财政部在6月14日首次发行50年期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总额350亿元,票面利率由承销团进行竞争性招标后确定为2.53%。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50年期超长期特别国债的票面利率已低于此前30年期特别国债首发、续发的中标利率。
据财联社,随着今日50年超长国债招标结果出炉,10年与30年国债收益率显著下降。10年国债活跃券收益率今日低开波动,11:36跳降。截至11:40,今日10年国债收益率下行1.15BP至2.2875%,成交656笔。30年国债活跃券收益率下行1.80BP至2.5060%,成交657笔。
50年期超长期特别国债今天首发
根据发行安排,本期国债将通过财政部北京证券交易所政府债券发行系统进行招标发行,为50年期固定利率附息债,发行总额350亿元。本息兑付日期方面,从2024年6月15日开始计息,每半年支付一次利息,2074年6月15日偿还本金并支付最后一次利息。
根据财政部通知,这次发行的50年期国债招标结束到6月17日进行分销,6月19日起上市交易。
对此,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表示,超长期特别国债主要投向科技创新、美丽中国和人口高质量发展等领域,它会带动我们相应的总需求的扩大,也有利于提振市场信心,有利于夯实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
与此同时,罗志恒还表示,今年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期限包括20年期、30年期和50年期,有助于优化我国债券期限品种结构,满足不同投资者对投资期限和投资收益的偏好。此外,首次发行50年期超长期特别国债,更有利于匹配不同期限的项目需求。它实现了融资和投资之间的匹配,就是超长期特别国债使用资金是明确的。不同项目的期限是不同的,就需要不同的资金跟它去匹配,有利于降低投融资期限错配的风险。
据证券日报,中国财政学会绩效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张依群对记者表示,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可大力激发市场要素活力,激发经济增长潜能,形成良好市场预期,增强经济发展信心。同时,也可打通经济发展关键难点堵点,加快补齐技术、人才、资本、环境等短板,为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后劲。
对市场影响几何?
据财联社记者统计,6月份共计有4只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超过了5月份2只的数量。专家表示,特别国债分批发行有助于平滑对流动性影响。从今年发行情况看,特别国债普遍受到投资者欢迎。
此前的6月7日财政部招标续发30年期2024年超长期特别国债,总额450亿元。根据相关安排,6月21日,30年期的超长期特别国债还将迎来第二次续发。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对记者表示,特别国债分批发行不仅有助于项目更好落地实施,也有助于平滑对流动性的影响。“特别是目前流动性充裕,上周多次出现DR007利率低于央行7天逆回购的情况,更有助于弱化特别国债发行对于资金面的影响。就今年以来特别国债发行情况看,普遍受到投资者的欢迎”。
中金固收指出,超长期债券的购买主力可能主要是银行(约占7-8成)、保险(约占1-2成)和非法人产品(约占1-2成)。“今年发行的超长期特别国债开放个人投资者通过柜台业务开办机构购买,由于超长期特别国债相较于定期存款而言利率更高且流动性更好,相较于其他资产信用风险更低,预计个人投资者对超长期国债具有较强的购买需求”。
根据财政部的安排,今年计划发行的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分为20年、30年、50年三个品种,发行时间从5月中旬持续至11月中旬,共分22次发行,发行时间主要集中在三季度。
个人投资者可以购买
这次发行的50年期超长期特别国债属于记账式国债,个人投资者可以购买,但投资要坚持谨慎原则。
目前我国的国债类型主要包括两种,按照不同的发售对象,可以分为储蓄国债和记账式国债两大类:储蓄国债直接面向个人销售;记账式国债在一级市场通过承销团主要面向机构投资者发行,上市后,个人投资者也可在二级市场向机构投资者购买。
今年发行的超长期特别国债都属于记账式国债,个人投资者可以通过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柜台业务开办机构购买,也可以通过在证券交易所开展债券经纪业务的证券公司购买。
据证券日报,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范若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在安排的发行节奏方面,50年期的超长期特别国债有一批分3次发行,20年期和30年期超长期特别国债则有两批和三批。在利率风险方面,由于期限更长,50年期超长期特别国债往往将面临更大的利率波动风险。在收益率方面,同样也是源于期限更长,投资者需要面临更大的风险,但50年期超长期特别国债往往具有更高的收益率,来进行风险的补偿。
她建议,对于机构和个人投资者来说,在购买不同期限国债时,需要先明确自身资金的安排和使用情况,以及自身风险的承受能力,再选择与资金用途相匹配的期限。同时,也要结合对经济前景、货币政策以及利率走势等因素进行综合预判,从而进行综合地考量,再进行决策。
来源:央视新闻、财联社、证券日报
本期编辑:刘锦平
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关注华夏时报视频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