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我是王耳朵
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
或许,你曾听说过电影《小花的味增汤》。
一个关于4岁女孩阿花,被迫跟着癌症妈妈学做饭的故事。
剧情很温暖,也很残酷,最令人不忍的,是那行触动人心的字幕:根据真人真事改编。
如今15年已过,阿花现在已经19岁了,这个故事也有了更为温暖的后续。
1998年的夏天,阿花的妈妈千惠和爸爸信吾相识了。青春明媚的音乐老师和善良敦厚的新闻记者一见钟情,很快坠入爱河。在医院里,看着那些癌症患者化疗时的绝望和痛苦,千惠想放弃。“出院后我们去加拿大吧,可美了,看过落基山脉的雄伟,这些事就烟消云散了。但在那之前,先结婚吧。”
这句告白,给了千惠向死而生的勇气,她决定赌一把,好好活下去。2001年,千惠结束了长达两年的化疗,和信吾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医生说,长期的药物治疗让她的身体不适合怀孕,且生育会让雌性激素活跃,会大大增加癌症复发的风险。可没想到,婚后第二年千惠便意外发现自己怀孕了,这份惊喜让她高兴又害怕。医生建议她拿掉小孩,但千惠怎么舍得,看着B超上那个萌芽的小生命,她决定坚持下去。千惠说:“能和阿花相遇,证明我在这个世上活着,这个比自己还重要的孩子,是我的人生至宝。”果然,癌症复发了,在她的肺部,有一个半英寸长的肿瘤。为了活着,为了多陪伴阿花,千惠再次开启了生不如死的化疗。每每写到难处,她依旧庆幸:“只要一想到阿花,就觉得这都不是事了。”2006年,癌细胞扩散至全身,千惠连抱着阿花的力气都没有了。看着年幼的女儿,她很愧疚:“妈妈要跟你说声对不起,妈妈得病了,身体有点痛,抱不动阿花了。”像是有心灵感应,小小的阿花自那之后再也没有哭闹着要妈妈抱。时日无多,千惠开始思考,在自己仅剩的生命里该给女儿留下什么。思来想去,她在阿花4岁时送出了准备已久的礼物:一件围裙。“我没钱,没权,没地位也没财产,什么都没有,死之前完全不知道该留下什么给女儿。
想了想,我只能教会她做饭、做家务,让她认真地过好每一天,即使自己一个人也能好好地活下去……”
为了做到这件事,千惠给阿花制定了严苛的作息生活表。每天别家小朋友还在睡觉的时候,千惠已经轻声叫醒了阿花。她手把手教着女儿洗衣、晾晒、打扫房间,如何洗菜、切菜、煮汤、做饭。看着四岁的阿花颤颤巍巍地拿着菜刀,千惠紧张得“心都要跳出来了”。可她忍着不吭声,不伸手帮助,只是提醒正确的拿刀姿势。从此,每天早上做味增汤成了阿花的职责,一天都不能例外。千惠的严苛,到了亲人不能理解的地步,妹妹气愤地质问她怎么可以如此逼迫孩子。“万一妈妈不在了……如果你生病了,爸爸妈妈会非常难过,所以,要好好吃饭。要想好好吃饭,就要用心做饭。
无论是吃饭还是做饭,都不能糊弄。你要努力做一个总对他人微笑,健康又坚强的好孩子。”
她没有忘记和妈妈的约定:每天早上6点起床,做一碗味增汤。洗脸,祷告,喂狗狗,散步,做汤,吃早饭,刷牙,钢琴,上学……“每天早晨,吃了糙米饭配味增汤,就不会得感冒,也不会生重病。自己的生命要自己守护,这是我与妈妈的约定。”
小学四年级时,阿花已经是班级里有名的“小厨师”,她做的便当,被大家称赞“最有妈妈的味道”。阿花在日记里和妈妈分享着喜悦,写着写着,也会对着妈妈的遗像哭出声:“妈妈为什么不要阿花了?”哭完擦擦眼泪,她依旧遵循着妈妈的教诲:好好吃饭,好好做饭,不忘记微笑。15年过去了,当初握着菜刀都费力的小女孩,现在已经是亭亭玉立的少女。阿花考上了大学,就读食品专业,还在学习商品开发和经营等知识,为考资格证而努力。大学期间,为了积累饮食类相关经验,阿花还利用课余时间去寿司店打工学习。放假回家后,会和爸爸一起在厨房里忙活半天,一起热热闹闹地做饭,喝一碗味增汤。虽然短暂,却留给了阿花最珍贵的爱的“遗产”:学会做饭,好好生活,才是对自己最大的爱惜。那碗简单质朴的味增汤,是千惠留给阿花最珍贵的好好生活的勇气。也是留给我们的最朴素温暖的生存道理:当爱你的人都不在身边的时候,你也要自己善待自己。早上拎着豆浆包子赶地铁,中午狼吞虎咽地吃个外卖赶着多睡几分钟,晚上楼下小摊匆忙解决好多留些自己支配的时间。尤其是白天应付完公司里的琐碎和暴击,晚上回家,屋里没有亮着的灯,桌上没有冒着热气的饭菜。我一个在北漂的好友,经历了一连串的不如意后,突然就倒下了,不只是身体,还有心理。朋友圈里发了一条十分消极的文案后,消失了许久,怎么联系都不回复。三四张美食的照片和一张拿着锅铲的自拍,配文是“感觉自己终于活过来了”。小贩热情地跟他打招呼,路人热闹地讨价还价,一路熙熙攘攘鲜活有生气,他好像也被感染了。回到家后,从来不下厨的人对照着菜谱手忙脚乱地炒了几个菜,一齐摆上桌后,看着腾着热气的屋子,突然间就有了温度。他说,第一口咽下去的滚热的饭菜,好像一把火,把我的灵魂回炉重塑了一回。“老子在外伺候别人伺候得条条是道,现在悟了,人活一遭最该好好伺候的就是自己的身体!在他们一丝不苟地对待手中每一种食材,认真专注地吃每顿饭的过程中,充满着他们对生活极致的敬意和热爱。这几年疫情,我已经很久没有和父母好好坐在一起吃过饭了。很怀念小时候母亲喊一嗓子,一大家人一齐端着碗家长里短的日子,更怀念坐在门槛上,丢一粒米看蚂蚁们费力往家搬的时光。“翻炒就是情感的升温,糖醋就是情感中的蜜意,做一碗面条,何尝不是柔情,家厨里的感觉,就是爱。”
感觉只有到了我们这个年纪的人才能品得出内里的怀念,和满足。一蔬一饭,一瓢一饮带来的热气,能化作我们走下去的力量。所以就更加佩服那些把一日三餐都仔细对待的人,可能没有精致的摆盘,没有富贵的餐具,但那种对于生活的热爱,太有感染力了。有个叫@愚大海 的货车司机,24小时与车为伴,别的司机泡面为生,他偏不,在车上做饭。早上煎个鸡蛋,煮碗热气腾腾的面条;中午炒个蛋炒饭;晚上有空了就包个锅贴。他说:“一开始在车上吃饭,只是想吃口热乎饭,一天天坚持下来,感觉这也是一种不错的生活方式,吃饭就应该是这么神圣的过程。”我很爱看他们的朋友圈,感觉从他们身上能吸收到很强大的治愈力。看完自己也升华了,会勉励自己别凑合度日,别将就果腹。成年人的生活,不容易,但再苦再累,再忙再乱,皆可被蒸煮三餐时的袅袅烟火温暖。食物的香甜要用味蕾去慢慢感受,生活的美好其实就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有空静下心来,好好做饭,好好吃饭,那么再平淡乏味的日子,都能过出属于自己的精彩。正所谓“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就借美食家蔡颖卿的一句话结尾吧:作者简介:大家好,我是王耳朵,上不知天文,下不知地理,中间略懂点人生歪理。关注【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一个路见不平,就忍不住一声吼的中年b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