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问题是,这一代人没有经历过萧条
我们常常低估了自己和时代的关系。
75后、80后……其后出生的人,都因为时代而产生了一种集体的感觉,就是经济总是会一直发展、生活总是会一直变好、未来总是更值得期待,这些都是天然存在的,就像水会往下流一样,是不需要思考的基本规律。
尤其是80后,这种感觉极为强烈。
但事实上,这一切只是因为我们恰好生活在经济上升期的30年而已,是运气好。
放开国门,让中国人的物质生活,终于开始跟上了世界的步伐,终于开始拥有商品化的生活。
如果没有放开呢?可以看看鸭绿江东边的邻居,他们现在依然活在那个过去的时代之中。
从童年记事起,虽然物质也时而有过匮乏,但很快就以火箭般的速度开始进步。
90年代开始,肉、蛋、奶,这些东西在市场上都越来越丰富,价格也开始持续下降。
到了初中时候,随身听开始流行,家里条件好的,拥有一个随身听、买张信哲之类的磁带,就是真正的“潮人”。
还假装为了学英语,买什么步步高复读机、小霸王学习机,最后也不过是游戏机的伪装罢了。
就连看病也有变化,新药、进口药越来越多。
再往后就是物质的极大丰富时代了,就是90后们童年记忆中的时代了。
90后开始,很少再有营养不良的问题,个子长得一个比一个高。
他们也不知道什么双星运动鞋之类的,至少也是买特步、乔丹运动鞋。
如果说60后经历的是从无到有,70后、80后是从少到多,那90后之后就是从丰富走向更丰富。
所有的这一切,根本原因都只有一个,就是90年代的放开国门。
从1949到改革开放,过了30年。
那30年里,我们西北农村家庭,七八口人只有一条裤子,谁出门谁穿,这是常态。能吃一顿白面就算过年,平常一年到头只能吃麸皮、黑面。80年代稍微好转,开始才能极偶尔吃一点漂着肥肉油花的食物。
但同时代的美国人生活是啥样?
住大房子、可以天天吃炸鸡薯条、随意买耐克和时尚的衣服,其实这些都根本不值一提,年轻人都已经开始发展各种各样的爱好——棒球、橄榄球、游戏、户外运动、收集卡片……他们在我们“勒紧裤腰带”的时候已经可以为自己的爱好花很多钱。
60年代的美国厨房,现代家具一应俱全。
所以我想说的是,最近这30年,对中国人来说只是改革开放政策铸就的时代,它并不是天然就会这样的。
如果当时的领导人念头没有转变,我们的生活大抵还是下图这样:
之前看过一个报告,1929年美国大萧条之后的30年,美国的年轻人成为某个行业精英的概率大大降低了。从中足以看到时代对个人的影响是实实在在的。
因为:本来应有的教育机会,因为时代的衰败而失去了;高质量的就业机会,因为时代的衰败而得不到;创业的空间和机会,因为时代的衰败而大为减少。
没有人能避免时代的影响。爱因斯坦如果没有及时逃离纳粹德国,他的命运会是怎样?
所以,现在一个很大的问题是,这一代人或者说这几代人,都没有经历过萧条。
别说80后之后的了,50后、60后,其实也早已习惯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习惯了一天比一天好。
没有经历过萧条,导致的是没有风险意识,这是问题真正所在。
房价疯涨,大家就觉得一直会涨下去,所以永远都觉得买房是对的。日本在泡沫经济之前就是这样。
觉得收入一直会增加,于是就各种超前消费,买很贵的车子,现在动辄买三四十万的车对中国人来说习以为常,说实话,大部分欧洲人都觉得这种车太贵了。
试想一下,如果房价从今年开始,一直跌到从高点算50%的价格,然后维持在低价水平持续30年,生活会是什么样?
我记得很早以前网上就有人说,屌丝们别盼着房价跌,你以为房价跌了你就买得起了,但现实是房价跌了你连工作都找不到,吃饭都不容易,别说买房了。
现在看看,是不是这样?
经济这东西是一环套一环的,萧条来了,就业机会少、赚钱越来越难。不过,这可能比当年那种物质匮乏的赤贫还要更难受,因为丰富的物质就摆在你面前,但问题是你买不起。
就像经济从富裕掉落后的津巴布韦、委内瑞拉,他们国家也到处卖炸鸡和可乐,但大部分人吃不起,因为吃一次可能要半个月收入。
曾经富裕的委内瑞拉,因为错误的经济路线而返贫,许多人需要在垃圾堆中找吃的。
菲律宾曾经也富裕过,现在是什么样?
1970年代的伊拉克人,教育医疗全部免费,家家都富得流油,后来呢?
所以,不要误以为一切总会一直变好,也有可能一直变坏,持续30年、50年……如果到了那一代,他们可能反而会觉得生活一直变得更差才是世界之常态。
当自己的国家真正告别了高速增长的时代,个人该怎么办?
一条铁律是:无论在任何时代下,坚持自己的学习成长总归是没错的;提高风险意识,也总归是没错的。
即便在不好的时代,也还是尽量做那个努力的人吧。
如果随波逐流,那就谁也救不了你了。
原创不易,觉得内容还不错的话,请点赞,在看,转发到朋友圈支持一下吧
往期推荐 点击下方蓝字即可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