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舞龙|传承百年的民俗记忆

村里好在
2024-08-23




百草村舞龙队,从民国早期就活跃在滇池流域,有上百年的历史,在民间颇具影响力。

观音山社区百草村舞龙队的舞龙技艺是西山区第一批区级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项目。最早由百草村白族村民孙静组建于民国年间,有自创套路和动作。最初是村民祭拜天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祭祀队伍。


1950年陈赓、宋任穷率领的中国人民解放大军进驻昆明城,举城欢庆,孙静后人孙铸带领的百草村舞龙队作为庆功大会上唯一的民间舞龙队参加演出,在见证历史时刻的同时,为昆明解放增添了欢乐喜庆的氛围。


舞龙队在不同的盛会之间南来北往,制造着热闹喜庆的气氛,在锣鼓鞭炮声中绕过千家万户,带来平安和祝福。
 

百草村舞龙传了6代,雄壮的巨龙无数次腾空而起,出现在村民生活中的一个个重要时刻。说起当年的舞龙情景,村里老一辈人无不骄傲自豪。
 

在百草村,舞龙有特别的「规矩」:年份不同,龙身长短也有所不同。

非闰年,12个月耍12节身长的龙。闰年,就要加一节龙身,耍13节身长的龙。这一规矩世代相传,不可变更。

对于龙的造型,老一辈的人认为「白龙过路下冰雹」,有不吉利的说法。而青龙有「清吉平安」的寓意,所以要舞青龙。
 

请龙

百草村古清香树下的泉眼龙潭,泉水清冽。窟正壁上的「溥润」二字,喻示风调雨顺,养育着一村人,灌溉着百亩良田。


每逢舞龙之前,都要先要去龙潭边「请龙」。按照流传下来的「请龙」规矩,请龙人对龙潭持敬畏之心,举行完仪式后,举着青龙在龙潭边绕一圈,才能算把龙请出来了。

舞龙

舞龙期间,家家户户会陆续邀请舞龙队去自家门前,讨个彩头,图个吉利。除了百草村,周边村子的村民也会来邀请舞龙队。曾经表演最多的时候,舞龙队一天绕了20多户人家。


逢年过节重要活动时,昆明地区乃至整个滇池流域都有团体或个人来邀请百草村舞龙队去表演。青龙在锣鼓和鞭炮声中翻滚、盘绕,主人家包好红包,用红线吊着在前面引龙,最后把红包扔进龙嘴里作为酬谢。四周围满前来看热闹的人,气氛因为一场舞龙而格外浓郁。
 

封龙

在春节期间,从大年初一开始,舞龙队要耍到正月十五才停止表演,最后一天要「踩街」。最后一天到各处表演的舞龙队回到百草村,举着青龙绕着村子的街道走一圈,然后收龙头,举行「封龙」仪式。


春节期间的舞龙活动至此结束,除了在其他节日再聚拢来舞龙以外,舞龙队成员各自回家为农事忙碌。
 

要领及分工


舞龙的动作是有特定套路的,舞龙队传承下来的套路有「龙翻身」「龙抱柱」「龙戏水」「龙摆尾」「龙盘花」「龙折腰」「龙钻洞」「二龙戏珠」「龙咬尾」「龙摆头」「龙八阵」「地滚龙」和「龙头压龙尾」等,耍完整套动作要1个多小时。
 

舞龙时,龙灯队每个人都身着白族民族服装,白衣白裤,外罩刺绣马甲,头戴白色包头。

锣鼓要五六个人一起演奏,大锣、小锣各1个,大镲、小镲各1个,鼓3个,负责演奏的队员奋力敲锣打鼓,大镲、小镲齐响。

舞龙和锣鼓也十分考验舞龙师傅功底,百草村舞龙技艺是老一辈一点一滴传给下一代。


舞龙是非常需要团队配合,舞龙的分工,大多情况都是女人负责敲锣打鼓,男人负责舞龙,经验熟练的人负责引宝,身体强壮的人担任龙头。
 
舞龙队员分为龙头、龙身、龙尾3个部分,引宝的人根据不同的套路对龙进行逗引。

龙头紧跟引宝的人去追逐眼前宝物
龙身既要紧跟龙头,又要兼顾各个队员动作的协调
龙尾是摆动幅度最大的部位
龙尾的队员既要眼疾手快、动作灵敏
龙尾还要负责「赶人」,从而开辟场地空间。

 
学习扎龙是每一个龙灯师傅都会去掌握和练习的一项技术,入门都是从用料和制作方法都比较简单的草龙和板凳龙开始,基本技术熟练之后就可以扎竹龙了。一条完整的竹龙,龙身可长达15米以上。
 

扎竹龙的过程非常费心思,从材料的选择上,需要挑选有弹性的干竹子。将竹子破成细条,需要保证每片细条的宽度和厚度基本一致。

龙头:按照传统的手法,龙头编织成型,再拿纱布将编好的龙头层层敷粘起来。

龙身:先用竹子编成一节一节的龙身,再用纱布层层敷粘,然后将每一节用细麻绳子相互连接起来,使每一个连接处都可以自由摆动。

上色:龙身制作好之后,将绸布剪裁成合适的尺寸包裹覆盖在龙身上,并画上各部位的传统图案,缺失细节的地方再裁出绸布来缝上去。

龙尾:龙尾有“泥鳅尾”或者“鱼尾”,不同的形式又有不同的制作方法的讲究。
 

百草村舞龙队是从田间地头产生的,除了节假日、庆典、喜事、集会等时间去表演,农忙时分还是要回归农村生活,这是一份民间舞龙技艺的沉淀礼。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村里好在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