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满天下、自家结苦瓜:他们教出一批清北生,却教不好自家孩子?
教师子女,不应面对一种必须优秀的成长,“教师子女”也不应成为他们的标签。
——方老师说
近日,全国中小学陆续放寒假了,不过有人却很难开心起来。
一是身为教师的父母,等期末出分,一面挂心自己班级的成绩,一面担心孩子的表现。毕竟自己是老师、孩子却考得还没体温高这种“桃李满天下,自家结苦瓜”的情况并不少见;
二是教师子女们,一边煎熬地等待期末出分,顶着教师子女“学二代”的光环,难免被报以高期待:
考得好吧,会被觉得理所应当,还不是因为父母是老师;考得不好,则会被说“就这还是老师家的孩子……”
而更煎熬的是,别人家孩子放寒假,是真的放寒假,自己放假像没放一样,回到家还是面对老师、被监督,正如一孩子说的:“从小就特别讨厌寒假,感觉还不如上学。”
当然,做教师子女也不全是压力,也确实有一定优势。有的孩子成长为学霸,有的孩子因为父母教育理念到位,在松弛的教育环境中成长为虽然普通、但自己喜欢的样子。
那么,教师子女更容易还是更难成才?成为教师子女,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那些父母是教师的孩子,成长过程中都经历了什么,这些经历又对他们漫长的人生产生那些影响的余波?
1
“我是老师
却教不好自己孩子”
下了晚自习回家,陈老师连忙去看孩子睡了没。
五年级的明明已经安然入睡,作业和课本整齐地放在书包里。
陈老师悄悄翻开记作业的本子检查,上面已经有了奶奶签字的“已完成”,提着的心终于放回肚子里。
作为高中老师兼班主任,陈老师能陪孩子的时间少之又少,孩子爸爸今年恰好赶上教高三,两人实在顾及不上,只能拜托老人帮忙。
而父母早出晚归,没时间管教,爷爷奶奶根本镇不住明明这个“小霸王”。父母是老师,明明自然而然地觉得老师也是父母的同事,没什么可敬畏的。久而久之,竟养成了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
缺乏监督,明明的成绩总是让夫妻俩头疼不已。每次开家长会,陈老师和丈夫总是互相推脱,谁也不愿意去。
原因无他,其他学习不好的学生总会在被批评时,指着明明对家长说:“看,他爸妈还是老师呢,他也考不好!”
每当这时候,站在旁边的陈老师就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学期中没时间教育自家孩子,是很多教师面临的现状。在这之外,过度的控制也是老师教不好自己孩子的重要原因之一。
身兼教师和父母两个身份,很多老师教学任务重,回到家后或放假后面对自家孩子,很难保持有耐心,收得住脾气。
同时,职业习惯、以及别人对教师子女的高期待也让他们很难不滋生出“控制欲”,甚至有时自己不自知或很难控制。
央视节目《等着我》中,黄林森和妻子都是南大教授,而黄林森喜用批评教育,情绪激动时还会扇孩子耳光,小海默默忍受,直到拼命努力考上北大,就是想要逃离家庭。
而这种令人窒息的控制欲,也让他逃离家庭40年,直到摄制组找到他。
在这种高权威、高压抑的家庭环境下,孩子都分不清该叫“爸妈”还是“老师”。就像一教师子女所说:
“从小到大总觉得身后有一双双眼睛盯着我,透不过气。她喋喋不休、反复对我讲着各种道理。以至于我长大后最讨厌的就是说教,对说教几乎生理性过敏。”
对教师子女来说,父母更像个老师,而不是爸妈;他们的童年,比别人多了一位老师,却少了一个爸妈。
2
成为教师子女
体验五味杂陈
被说教、被监督、被控制等等之外,身为教师子女的体验也是十分有(惨)趣(烈)。
有人吐槽父母永远比自己早知道考试成绩,连个掩饰的机会都没有;
放假了,当别的同学感叹终于迎来了单独在家的自由时光,自己却被全天候监控,搞个小动作都要警惕“爸妈学生玩烂的套路”;
当然也有人自豪父母是老师,列数起父母职业的好处滔滔不绝。
陈沐一就是其中之一,谈到“教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她说:
“最大的好处是,跟我妈在一个学校的时候,她经常能给我送吃的,让其他小孩可羡慕了……老师们会因为我妈,更关注我一些,经常被上课提问、叫去办公室谈话,也会鼓励我当班委、参加各种活动。这让我感觉自己比其他同学更优秀,虽然只是错觉,但确实增强了自信。”
不过小C则一点都不想要教师父母。
小C的父亲是某中学的顶尖教师,常年教高三。每次考试完,当别的同学都在享受难得的放松时光,小C就被叫到办公室,当面批改卷子。有任何一点过错,都被批评。
在家被父母当作学生对待、在学校被老师过度关注,背负着巨大压力,是很多教师子女们的共同经历。
北大的徐凯文教授,曾对大学生自杀危机做过调查。令人震惊的是,教师子女的自杀率高居榜首,并且是第二名的4倍之多。
教师子女的成长之路,仿佛从一开始就附加了必须优秀、懂事、乖孩子的高期待,注定了一直会被评价、被比较、被认为做得好是应该的、做得不好很丢人。
尤其这种比较压力甚至细分到教师子女之间,据一位教师子女:“在教师子女的标签下,我的玩伴也都是教师子女。父母和同事们明面上寒暄,暗地里却在较劲,而我恰恰就是优秀的教师子女堆里,最普通的孩子。
强烈的无力感和沮丧感,伴随了我整个学生时代。深知无法改变成绩不好这个事实,我只能把自己塑造成乖巧懂事的好孩子模样,尽可能地不给爸妈丢脸。”
而在教师子女标签下成长的孩子,那些青少年时期摆脱不掉的影响,有时成年后仍在自身留下痕迹。
3
教师和教师子女,如何双向奔赴?
教师有教师的职业特征,这一身份对孩子成长的利弊也因人而异。教师子女这道所谓的光环,在孩子身上可能是巨大的压力,也可能是充足的动力。
NO.1
区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是老师,也更是父母
教师父母面对孩子时,很难分清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界限。
监督是必要的,但尺度可以是张弛有度的。
比如有老师,教育自家孩子时,有时却扮演应试教育的反叛者,带孩子“放飞自我”。
木非的妈妈是数学教研员,为了让孩子放松,小学时对木非班主任谎称看病,请假带孩子出去玩。觉得初中的课程对孩子过于简单,支持孩子不写作业,拿出时间学习其他。
而如果仅从考试结果来看,从没写完过假期作业的木子,却考上了国内top2的大学。
教师父母的类型千千万,而如果有一条最重要的原则,那大概就是区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界限,区分工作角色与家庭角色,尊重孩子选择,切忌专断独裁。在学校是老师,在家里是父母。
NO.2
做不被优秀绑架的教师子女
教师子女,一定要优秀吗?如何不被优秀绑架,活出真正的自我?
身为教师子女,小林12岁以前打开电视只知道看《百家讲坛》《我爱科学》。那些年热播的笑傲江湖、仙剑奇侠传一点儿没看过,同学们都在听的流行歌也完全不知道,在大家眼里就是一个成绩好、但半句话聊不了的书呆子。
进了高中以后,小林的理科全面崩塌,文综的地理也及格无望,只剩语文、历史能撑一撑成绩。妈妈给她安排了全周无休的补课,在这样的压力下,小林抑郁了。
原本,按照小林妈妈的规划,小林应该通过拼命补课,考一个985大学。但抑郁以后,小林选择了休学。
经过一年的心理调整,她终于意识到——自己不是一定要优秀。
而同样身为教师子女的小君,从小是“放养模式”成长,虽然不是所谓的好成绩学生,但她一直觉得自己挺优秀的。
至于未来就业,父母也一直尊重她,用爸妈的话就是“我出于长辈过来人的经验给你建议,但你有你的未来,你的观点有时比我们更全面”。
教师子女的身份,从来都不是她必须优秀的理由,而且成绩也不是优秀的唯一标准。
有一个词叫“光环效应”,指的是人们常常会因为一个人在某一领域上取得成就,从而觉得TA优秀,至此认为TA在其它领域也很厉害。
教师正面临着这样的光环效应,而当教师和成为父母其实是两码事。
当我们不神化、不标签化教师对子女的教育,在合理的期待下,每位孩子都可以成为“自己家那个普通但优秀的孩子”。
参考资料:
[1]三联生活周刊:两口子都是老师,也教不了自家孩子
[2]三联少年刊:当一个老师家的孩子有多难
[3]虎嗅APP:教师子女,一种必须优秀的成长
放寒假
他们还能笑出来
▽
每日互动
你是教师/教师子女吗?
或者你身边有教师/教师子女吗?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面对小朋友,新东方有编程、美术、机器人、科学等素质课程,也有口才、写字、脑力、故事表演等素养课程,还有游学营地喔;
面对高中生、大学生,有留学咨询、出国考试、大学四六级、考研、专升本、成人英语;
反正,我们提供全程体系化教育教学解决方案,只要是你想学的,我们都有(嘻~)
有需要欢迎点击下方小程序,将有专人和您联系解答~
//
更多好看的
多所985官宣停招部分专业学硕,学硕要退场、专硕春天来了?范进中举原来是国考上岸、后管一省教育?网友:叫什么癫公叫范厅寒假在即,这作文课播放过亿,小孩哥:溢出书包的作业有救了你“在看”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