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前夜,走完5年家访路,她看到二本学生家庭被忽视的教育资源
“二本学生”背后家庭教育给予的滋养,让他们不是面目模糊的悲观群体,而是无论社会的缝隙怎样狭小,都是有着顽强生命力的立体而丰富的人。
——方老师说
临近春节,那些离家求学的二本学生,已经回到了熟悉的小镇、村庄、山坡。
跟随他们踏上回家路的,还有先后在二本和职业院校任教快 19 年的一位老师“黄灯”。
她花5年时间做家访,去到孩子们的家里,在去年除夕前夜,完成了最后一次家访。
“第二天就是除夕,我必须在年前回到湖北。”
为何要花5年走这趟家访路?
截止到2023年的6月份,中国的普通高等院校 2820所,其中双一流高校双一流专业加在一起不到150所,不到10%。
二本学校、二本学生是广大的、少被看见的,二本学生背后的父母在叙述中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图景时,更是不可忽视的、沉默而庞大的主体。
而正是因为黄灯老师这5年的家访路,我们得以发现:
原来大家对二本学生群体整体的去向过于悲观,贴近他们的来路,能清晰感知到父母的生计、劳动的历练、祖辈的陪伴、兄弟姐妹之间的相处等具体的日常生活,在学生漫长的少年时代,怎样以“教育资源”的面目,渗透到他们的生命成长中;
能切身感受到学生背后的故土、家庭、亲人所链接的教育要素,如何成为他们明亮的成长底色。
1
特写镜头下
二本学生家庭的教育资源
黄灯老师曾打过这样一个比喻,第一本书《我的二本学生》聚焦学校教育,像一个广角的镜头;
第二本书《去家访:我的二本学生2》聚焦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则更像特写的镜头。
让她看见讲台下年轻人的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舅舅、叔叔、姑姑、堂弟、同学等群体;
也得以拥有机会感受到家庭作坊、进厂打工、养蚝修船、摆摊售卖、种植茶叶、宰杀牲畜等具体生计,是如何作用到一个个孩子的生命中。
像在广东F学院就读的二本学生张正敏,来自一个贫困的四口之家,母亲是越南人,父亲是粤西山区的农民,而哥哥则在初中阶段就辍学了。
她,则是村里越南新娘子女中唯一的大学生,也是她小学班级里唯一的本科生。
走出闭塞的村庄,来到广州成了一名大学生,正敏用两句话概括自己的求学过程,一句是“我一路从最农村的地方爬到了城市”,另一句就是“我能上大学,都是因为我妈妈”。
正敏的妈妈没什么文化,但如黄灯老师所说“我的学生的父母比他们更有力量”,正敏妈妈有着蓬勃的生命力。
简陋而坚固的房子,从地基到屋顶、从砌墙到厨房的装修,全部由她一个人徒手完成,对正敏内心带来巨大的震撼。
为了支持正敏的学业,母亲外出打工,从正敏的小学到广东F学院,只要三个小时的车程,但跨越这三个小时背后:
是正敏获奖证书41个,奖状49张,圆珠笔接近200支的努力,更是一个母亲从事无数种职业的支撑,以及无数个日夜对女儿继续读书的鼓励。
黄灯在书中写道:“我知道我的学生一直在苦苦跋涉,他们身上有植根于大地的勇气和坚韧。”这些勇气和坚韧,往往来自父母辈的言传身教。
像正敏这样的二本学生还有很多,他们的成功并非只靠自身的努力,而是背后整个家庭、村庄、小镇、县城,以“教育资源”的形式渗透其中,成为他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具体而稠密的日常生活中,一个个“立体而丰富的人”逐渐形成。
2
二本学生的主体性,其实被低估了
在走完5年家访路后,黄灯老师感受到,囿于校园的狭隘和对年轻群体理解维度的单一,在此以前,自己对二本学生群体整体的去向过于悲观;
甚至去到学生家之前,其实有的时候是有点害怕的,不知道我有没有勇气直面他们家真实的情况。
但在之后,担忧得到释放,真的是雀跃和快乐,还有幸福、特别的笃定和踏实。
确实,在多数人的价值观里,“二本”代表着平庸:
“二本毕业两年。工作中总是会莫名的惶恐,自卑,凡事不敢人前。”
“我用尽全力考上二本学校,后来发现身后被贴上二流人生的标签。”
“我一个职校学生,连工业废水的标准线都没达到。”
事实上,人永远是大于任何标签的,没有一个标签能把活生生的人贴掉。
如果摒弃偏见和刻板印象,重新审视“二本学生”、“职校学生”,就会发现他们绝不是面目模糊的悲观群体,而是一个个有着顽强生命力的立体而丰富的人。
他们的力量,他们的生命力,他们的经历和他们的可能性,都被低估了。
图片来源:网友留言
像书中的章韬,是一名二本学校的中文专业学生,在家庭教育的熏陶和社会历练的洗礼下,他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成长之路。
他的父亲是一位出名的根雕师傅,坚信“言传身教”的教育理念。在章韬的童年时期,父亲鼓励他自由玩耍,但同时也在习惯和规矩上设立了明确的界限。
章韬回乡从事销售工作后,父亲总会抽出时间陪伴他,一起讨论工坊的品牌化目标和发展方向。
相比学校教育,章韬与他人的密切联系,让他享受到了触手可及的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他将其中受到的人生滋养和启发,视为大学教育负载的溢效应。
受爸爸“工坊品牌化”观念的启发,近两年,章韬最大的心愿是协助他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雕传承人。
他说:“时代不同了,我们普通人都有能力,把这个生意搞得很好,我们就像一根坚强的小草,落地生根,遍地开花,根本不用怕。”
他补充道:“我现在思想越来越宽阔,我想做的事情还很多。”
对于章韬这样的年轻人来说,日常参与的丰富劳动、父母传递的朴素价值观,这些来自生命经验的渗透,都变成了成长的养分,帮助他们更好地锚定社会、获得内心的安定。
图片来源:网友留言
3
从缝隙中生长出来
会碰壁也会绽放
智联招聘发布的《2023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揭示了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其中普通二本院校求职毕业生获得offer的比例仅为46.1%,低于双一流、普通一本和专科的比例。
这一数据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网友热议。
一位法学专业的二本毕业生在社交媒体上感慨道:“投了上百份简历,几乎都没有回应,面试了几家也没有顺利通过,真的太难了,过完年应该何去何从。”
图片来源:微博@追逐繁星的孩子丫
不得不承认的是,在学历贬值、就业压力陡增的情况下,庞大的二本生群体,确实面对更为严峻的现实。
然而,文凭只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不是决定未来的唯一因素。事实上,许多二本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不懈追求,从缝隙中生长出来,绽放出了属于自己的光彩。
当学习不再是丈量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尺,每个人都有更多的空间去“施展拳脚”。
在互联网上,越来越多的网友开始分享他们的“二本人生”逆袭经历,其中@校园数码学长晓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他深知仅凭课堂知识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早早地开始规划自己的未来,思考毕业后是继续深造、创业还是就业。
他说:“我们可以先明确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再去思考应该做什么,最后全力以赴去实现。”
图片来源:@校园数码学长晓橙
当负载于学校教育之上的文凭,其边际效应日渐递减,当从整体而言,任何群体都受制于时代大势所决定的趋势和路径,但从微观角度看:
个体一直拥有社会夹缝中突围的可能,这恰恰是家庭教育之于年轻人的重要意义。
激活个体的生命活力、唤醒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恰恰能以柔韧之躯巧妙抵达之处。
对于这群年轻人来说,无论选择回到老家还是离开老家,都是他们与时代相遇的独特方式。
而当他们在平凡的日常中孕育出走向社会、扎根大地的勇气,也完成了教育最核心的环节——“自我教育”的蜕变。
参考资料:
[1]凤凰网读书-“我们拼尽全力,成为二本学生”
[2]新世向-“没有一个标签,能掩盖活生生的人” | 黄灯、白岩松聊二本学生
[3]人民文学出版社-那些二本学生背后的村庄、小镇、山坡
[4]后浪研究所-沉默的二本学生,在「最难」毕业季
有人二本
有人明明211却被误解为专科
▽
每日互动
你如何看二本学生背后的家庭?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面对小朋友,新东方有编程、美术、机器人、科学等素质课程,也有口才、写字、脑力、故事表演等素养课程,还有游学营地喔;
面对高中生、大学生,有留学咨询、出国考试、大学四六级、考研、专升本、成人英语;
反正,我们提供全程体系化教育教学解决方案,只要是你想学的,我们都有(嘻~)
有需要欢迎点击下方小程序,将有专人和您联系解答~
//
更多好看的
过年不回家,这群中老年父母的人生,没有退休两个字听说春节临近最E/I/P/J的人是那谁?方老师:&%*#¥@(含XDF春节礼盒)父母:年货怎么少了?孩子:是啊(嚼嚼嚼)怎么(嚼嚼)少了啊(嚼)你“在看”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