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项工作任务!北京市教委发布《关于推进“互联网+基础教育”的工作方案》
日前,为探索推进北京市互联网+教育新模式,在认真总结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育经验,广泛调研学校和互联网教育企业基础上,北京市教委制定发布《关于推进“互联网+基础教育”的工作方案》,积极推进“互联网+基础教育”落地应用。
发展目标
“空中课堂”形成覆盖小初高各学段各学科的全口径课程资源库,实现应急状态线下线上场景瞬时切换。
“双师课堂”基于优质微课丰富教育供给,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促进优质资源均衡。
“融合课堂”探索线上线下融合,实现时时可学、处处能学、人人皆学的理想学习状态。
用技术优势助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高标准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特色多样化的高中阶段教育。
重点任务
总体设计为“3+4+5”,即打造三个课堂,构建四种能力平台,形成五个工作机制。具体3类12项工作任务包括:
(一)优化空中课堂
(二)打造双师课堂
(三)探索融合课堂
(四)构建学习平台
(五)构建教育教学研究平台
(六)构建学生评价平台
(七)构建管理服务平台
(八)建立多主体合作研究交流机制
(九)建立学校应用场景有序开放机制
(十)建立面向社会机构的开放清单管理机制
(十一)加强对社会机构技术平台和资源内容的监管机制
(十二)建立政府购买服务成果推广机制
↓ 文件全文如下 ↓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印发《关于推进
“互联网+基础教育”的工作方案》的通知
京教基二〔2021〕4号
各区教委、燕山教委,经开区社会事业局,各高校,各直属单位:
现将《关于推进“互联网+基础教育”的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抓好贯彻落实。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2021年4月17日
关于推进“互联网+
基础教育”的工作方案
为探索推进我市互联网+教育新模式,在认真总结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育经验,广泛调研学校和互联网教育企业基础上,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工作原则和目标
工作原则。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优势互补、开放有序。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丰富教育教学供给,改革评价机制,通过优质教师资源线上流转,满足学生学习需要,推动教师发展。有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以新技术激发教育活力,培育教育发展新动能,构建高水平教育现代化新样态。
发展目标。“空中课堂”形成覆盖小初高各学段各学科的全口径课程资源库,实现应急状态线下线上场景瞬时切换。“双师课堂”基于优质微课丰富教育供给,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促进优质资源均衡。“融合课堂”探索线上线下融合,实现时时可学、处处能学、人人皆学的理想学习状态。用技术优势助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高标准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特色多样化的高中阶段教育。
二、重点任务工作
积极推进“互联网+基础教育”落地应用,总体设计为“3+4+5”,即打造三个课堂,构建四种能力平台,形成五个工作机制。具体3类12项工作任务如下。
(一)优化空中课堂
空中课堂是通过完善疫情防控期间“空中课堂”机制,遴选骨干教师录制优质课程,配套线上学习资源,电视大屏加网络小屏,自主点播加教师指导,保障紧急状况线下停课后的教学需要,保障因病、事假不能到校学生的学习需要,保障特殊教育需送教上门的学生需要,同时为广大教师提供学习研究的范例。
空中课堂是在线教学基本形态,目前已形成规模,推进了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具体任务如下。
1.进一步形成覆盖小初高各学段各学科的全口径课程资源库。
2.进一步实现育人风格多样化,适应城区、郊区不同基础学生差异化需求,同一课程由不同类型教师主讲,充分实施启发式、探究型教学。
3.进一步形成在线教育标准体系,涵盖在线课程设计、制作、审核、播放等环节,指导市区校、社会在线课程建设,实现在线教育规范、优质。
4.进一步发挥全国示范带动作用,北京课程通过国家中小学云课堂共享给全国学生。
(二)打造双师课堂
双师课堂是在空中课堂基础上深化,将传统单师授课模式变革为名师团队支持下新型教学场景。双师课堂分两个阶段推进:一是录制覆盖小初高各学科知识点的优质微课,推送给全市各学校各学科教师。二是以有基础的区或校为单位采用同步直播方式实施,远程名师和班级辅导老师“1+1”分工协作,线上主讲,线下答疑。最终提取全市名师教学经验智慧形成“线上名师”标准服务,从备课、教学等环节提供模块化产品,全流程支持“线下教师”教育教学活动,使线下教师眼界极大开阔,能力、素养极大提升,教学实效极大增强。
双师课堂紧扣教学重点难点,探索教学效果最优化,具体任务如下。
1.录制优质微课。按照课程标准梳理各学科重点难点,由名师讲授,录制时长5分钟以内微课。优质微课在各区教研员中先用,然后由教研员推送给各校教研组长及备课组长。
2.选择信息化基础较好的学校作为试点,市区指导,由市区级名师和本校教师“1+1”协作直播授课,线上主讲,线下答疑,将名师优质资源直接注入一线课堂,由本校教师做好配合,探索教学效果最优化。
(三)探索融合课堂
融合课堂着力消除传统教育教学的时空阻碍,身处任何位置的学生和教师都可紧密组成共同体,高效组织教育教学,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不同班级、学校甚至区域。不同区域教师讲课答疑,也可与不同位置学生“面对面”般研讨交流,共同参加各类教育活动。采用多种技术实现备课、教学、答疑、作业、评测、评价、反馈等教育线上全场景,穿透实体教室、学校边界,将实体教室升级为智能教室,教室间物理阻隔在教育教学中消失,不同学校班级的学生可以同上一节课,跨校跨区构建融合课堂。建设“课联网”极大丰富教育资源,不同风格名师教学活动在网上提供菜单式选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全市教育资源形成个性化培养方案,实现时时可学、处处能学、人人皆学。
融合课堂要结合数字新基建要求,探索形成融合课堂的新场景。融合课堂通过最大化因材施教促进学生自由和全面发展,切实消除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是教育现代化新模式。具体任务如下。
1.遴选一批技术先进、实力雄厚的优质互联网社会机构,各区选择一批有意愿有基础学校作为试点,开放教育教学应用场景,用1年时间对现有在线教育产品迭代升级,形成在线教育基本操作系统。
2.到2022年构建成熟的融合课堂实施体系,基础教育100%的名师开设线上直播室,选课走班全面依托融合课堂方式。
3.“十四五”期间形成跨校跨区“课联网”,推进跨地域教育教学改革。
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可以按需选择不同课堂形式。“三个课堂”凸显先进技术优势,体现教育未来趋势,但仍然是对现有教育教学模式的继承和发展,在理念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初心一以贯之,在路径上是试点带动、提质增效的渐进改革,在必要性上是发挥首都教育现代化引领示范作用的必然要求。传统课堂向三个课堂代表的教育新样态迈进是逐步有机演进过程,不会冲击现有学校教育教学秩序。
(四)构建学习平台
围绕学生学习过程,开发集成知识图谱、能力图谱、价值图谱的智能化学习引擎,并伴随学生成长发展迭代升级。具体任务包括:
1.遴选优质社会机构,发挥技术优势,构建基于算法推荐技术和智能神经网络技术,融汇学生思维、情感、方法、行为等基础知识库的智学平台,包括学生学习系统、学生自测系统和成果诊断系统,对海量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完成信息内容与学生学习过程的精准匹配,自动推送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所需学习资源。用人工智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深度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并负责平台技术的迭代升级。
2.政府组织学校和专家充分开发各学段学生发展所需的教材、题库、实验资源,匹配智学平台的内容建设。在双师课堂试点学校为智学平台的全面应用提供场景。
3.整合中小学实践活动课程,为学生提供校外教育资源。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人生规划能力。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学习发展动态,精准指导家校共育,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素质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五)构建教育教学研究平台
实施“教师信息化素养2.0行动计划”,针对教师互联网环境下备课、授课、评价、互动等能力素养短板,构建教育教学研究平台,以提供“互联网+基础教育”的基本思维、方法、技能、标准。
1.社会机构提供技术建设教师教育教学研究平台,为教师提供“AI助教”,配置涵盖教育教学全流程的智能工具,结合教学进度精准推送数字教材、教案、题库、课件资源。提供在线教研磨课系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个性化训练教师教学能力,加速教师成长,减轻师生教与学过重负担。建设教师课堂,开展智能化、数字化、实时在线、同期同步的教师网络培训。
2.政府和学校匹配教师教学平台所需的数字教材、教案、题库、课件资源。建立自适应、菜单式、个性化的教师培训学习体验空间,引入前沿技术支持的实物情景和实训操作等培训资源。推动教师应用网络学习空间、教师工作坊、研修社区打造“技术创新课堂”。
3.继续实施北京市中学教师开放型在线辅导计划,组织优秀教师为学生提供精准化、个性化、多样化的在线教育服务供给。
4.实施北京市中小学教师开放型在线研修计划,深化教师研修模式改革和创新,发挥骨干教师辐射作用,建立线上线下混合的研修模式,为教师提供个性化在线服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5.构建学生智学平台和教师教学研究平台的联动机制,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等能力。
(六)构建学生评价平台
构建新型开放型学生评价平台,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切实增强精准评价学生能力。
1.强化过程评价,构建小初高一体化综合评价体系,围绕核心素养研制系列评价指标,利用人工智能、5G、大数据技术采集学生成长各阶段标志性事件作为评价素材,形成学生学习发展动态全面精准画像。
2.通过自我评价引导学生个性发展,发现学生潜能特长,引导学生成长为最好的自己。实现教育评价时空连续、空间全域、维度全面、主体多样、方法便捷,每阶段学生自评画像为下一阶段学生发展提供精准指导。
3.借鉴国际先进评价理念,在社会、艺术、体育、阅读、科学、数学、劳动等不同素养领域探索分级评价体系。
(七)构建管理服务平台
为教育行政决策提供教育教学多主体、多场景、多维度实时动态大数据,用于动态监控学校运行、实施扁平化管理,提升教育治理能力。
1.提供师生服务功能,支持教师申请教学资源、组织教学活动,支持学生选课学习、获取发展指导、使用学校设施,申请学习成绩记录认定。
2.提供家长服务功能,支持家长沟通学校、交流经验、获取教学安排、掌握学生发展动态。
3.提供社会服务功能,支持社会机构参与协同育人,支持社会产品服务的准入认证、智能合约、信用管理和绩效评价等。
(八)建立多主体合作研究交流机制
1.设立“互联网+基础教育”论坛,搭建政府、学校、企业、社会、科研机构高水平交流平台,凝聚共识,促进合作,发布成果,每年组织国际峰会,协同GES未来教育大会等活动,形成统一品牌效应。
2.每年发布“互联网+基础教育”研究指南,鼓励社会申报,给予经费资助,支持关键节点、核心技术研究,推广重大成果。
(九)建立学校应用场景有序开放机制
1.依托试点学校和市级统筹校作为实践基地,打开校门,鼓励开展社会机构先进技术和教育教学融合应用试点,推动先进技术高效赋能教育,促进传统教育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变。
2.使社会机构拥有良好实践环境升级迭代产品和服务,激活教育系统内分散沉淀的优质教育资源。
(十)建立面向社会机构的开放清单管理机制
引导社会机构集中技术优势攻关教育改革关键环节和核心场景,强弱项补短板,提供数字化智能化教育产品。
1.先进可靠的教育教学专业平台;
2.适用各环节应用场景的教学工具和资源服务,包括数字化教材、图书、教案、学案、实验、评测等;符合规范的素质教育课程资源;
3.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的第三方教育评价服务;
4.运用5G、高清视频、边缘计算、物联网技术,改造黑板、摄像头、各类教学仪器设备形成的智能化教育装备。
(十一)加强对社会机构技术平台和资源内容的监管机制
建立对社会机构产品和服务准入、退出标准和运行监测机制,强化监管。通过黑白名单、信用管理机制,激励社会机构合规经营。对于滥用技术侵犯隐私、破坏网络安全的社会机构禁止进入校园。对于内容超标超纲、应试色彩浓重的社会机构加强引导,督促整改。建立政府购买服务推广成果机制。将社会机构开发、经实践检验的优质教育产品,纳入政府购买服务目录推广使用。
(十二)建立政府购买服务成果推广机制
建立智能合约系统,自动为有需要学校订购适合教育产品。按照凡进必审、达标即进、计量付费原则,建立推荐教育产品资源库。构建先进技术和教育教学融合应用推进机制,激励区域、学校、教师应用先进技术成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育人质量。建立先进技术和教育教学融合应用的标准体系,将智能教育装备纳入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
三、工作推进机制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成立“互联网+基础教育”工作专班,牵头组织实施和运行保障。
二是强化师资保障。鼓励骨干教师积极投身“互联网+基础教育”试验实践,参与和贡献情况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与评优评先挂钩。
三是统筹五新举措。将“互联网+基础教育”纳入全市加快培育壮大新业态新模式(五新)整体设计实施。按照新基建部署,建设北京教育云,承载落地“3+4+5”新场景,实现教育新样态,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新动能。
四是坚持试点带动。在全市遴选一批优质社会机构开展合作,在各区遴选一批有意愿有基础学校作为“互联网+基础教育”试验校,由各区申报探索方向和试验方案,市级统筹指导推进,试验成果成熟后逐步向全市推广。
五是创新经费投入方式。由政府和社会机构共同投入支持“互联网+基础教育”发展,财政经费支持在试验学校开展教育新场景研究应用。社会机构投资推进技术、平台产品服务的研发使用、迭代升级。
点
文末"阅读原文"下载文件
往期推荐
★ 5大核心目标!中央电化教育馆2021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印发
扫描二维码丨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