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荐读】陈占安:关于建强建优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思考





作者简介

陈占安,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教育部国家教材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概论课教材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

摘 要

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队伍的排头兵、领头雁、顶梁柱。在新时代,为了全面提升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水平,首先需要下气力建强建优一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应该在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方面做出表率;在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方面走在前头;在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方面多做贡献;在加强社会服务与社会影响方面创造业绩。重点支持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应该形成“上下齐心、人人担责”的内部氛围,创造“党政共管、社会共建”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学院;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2015年以来,中宣部、教育部经过三轮评选,如今有37所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被先后认定为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这既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如何适应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需要,适应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发展的需要,适应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建强建优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切实发挥其在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中的示范作用,这是一件具有特殊意义的事情,必须抓紧、抓实、抓细、抓好。


一、充分认识建设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重大意义


在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是改革开放之后产生的新生事物。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全国高校第一家马克思主义学院最早创建于1992年4月,距今已经有近30年的历史。从1992年到2012年的20年时间里,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一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部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依托单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组织机构,尽管由于种种认识上和实际工作上的局限,其发展比较缓慢,但是它毕竟坚持下来了,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高校的认可和重视。到2012年,全国高校中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到100家左右。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2015年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部署下,在中宣部、教育部的共同推动下,在各高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马克思主义学院在高校得到了迅猛发展。据统计,全国高校中马克思主义学院在2016年一跃发展到454家;2017年达到653家;2018年达到834家。2019年这个数字突破了一千家,达到1012家;这个数字在2020年又改写为1161家。由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各高校党政领导全力支持,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很多高校出现了争相建立的局面。不仅在重点高校,而且在一般高校;不仅在本科院校,而且在高职高专院校;不仅在公办院校,而且在民办高校,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成为一种潮流。

这是一条需要高度重视的大数据,是一种关系到高校发展全局的大变化。马克思主义学院如今已经成为在高校高扬马克思主义旗帜,坚守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重要力量,成为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成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彰显中国大学社会主义底色的重要阵地。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了关于重视和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讲话。为贯彻落实习近平8.19重要讲话精神,中宣部着手研制《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

2015年1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提出要“重点建好一批有示范影响的马克思主义学院”。[1]这是在中央文件中第一次使用“马克思主义学院”这个概念。

当年7月,中宣部、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专门印发了《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其中强调要“建强独立二级机构,重点建设一批马克思主义学院”。文件从“切实加强统筹协调,建设有利于形成工作合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条件保障体系”的角度提出:“加强机构建设,建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制定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科学规范建设。实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工程,建设一批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教育、研究宣传、人才培养于一体的高水平马克思主义学院,使之成为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坚强战斗堡垒。各地宣传、教育部门要整合资源,推动社会力量共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2]

2015年7月,中央召开党的理论工作“四大平台”工作会议,认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报刊网络理论宣传阵地为党的理论工作平台,其中马克思主义学院位列第三位。接着,中宣部、教育部在9月印发的《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该文件有一个附件《关于建设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实施方案》。这个文件向全社会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体现了党中央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重视。

当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党校要姓党首先要坚持姓“马”姓“共”,并特别指出:“中央批准中央党校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就是坚持党校姓‘马’姓‘共’之举。”[3](P326-327) 中央党校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指示精神,于当年12月26日正式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习近平亲自提倡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并提到如此重要的高度来强调,这不仅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发挥党校作用的重视,而且也是对全国所有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鼓舞,更是对全国各高校重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动员。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思想理论建设的决策部署,根据中宣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以及《关于建设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实施方案》,中宣部、教育部先后在2015年、2016年和2019年分三批在全国高校中评选了37家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予以重点重视和资助,并以此带动全国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整体发展。

2015年评出9家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年1月公布):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6年又评出12家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年3月公布):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9年第三次评选(2019年7月公布),又有16家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在2019年第三批评选时还认定了4家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培育单位: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这些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具有如下五个重要特点和优点:

一是这些马克思主义学院都坚持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未发生严重违反政治纪律、违背师德师风的事件。

二是这些马克思主义学院都明确作为学校的教学科研二级机构独立设置,直属所在单位领导,它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在党的十八大之前成立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其中就成立的时间顺序讲,最早的三家是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最初叫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它们先后成立于1992年、1996年、1997年。

三是这些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科建设都走在本地区前列,专业较为齐全,它们都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在学科建设方面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四是这些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学科研实力较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示范引领作用。

五是这些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队伍素质总体较高,具有政治坚定、学养深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域有重要影响的学术带头人。

评选和建设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党中央推进思想理论工作“四大平台”建设的战略举措,是新时代深化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的重要抓手,更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要求。在37家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师范类高校共17家,约占46%,这与目前师范类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中的比例大体相当。

在中宣部、教育部评选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氛围下,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从2016年开始也先后评选了省级的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这反映了各省领导的认识提高,发挥了带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的全面工作。

2017年9月,在党的十九大前夕,教育部印发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7年本)》,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立下了基本规矩,提出了基本要求。2019年4月,为及时贯彻落实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又研制了《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9年本)》,使2017年印发的建设标准更加完善。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019年8月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该文件提出要全面提升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水平。其中特别强调要建好建强一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示范性马克思主义学院。文件还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赋予“率先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通过提前批次录取或综合考核招生等方式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本科生,给予推免政策倾斜鼓励优秀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本科生攻读硕士学位,采取硕博连读或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方式加强培养”等方面的特殊任务。[4]

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是改革开放之后诞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研究管理新机构,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系统中的领头雁、排头兵、顶梁柱。从之前提出的“重点建设一批马克思主义学院”到“建好建强一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这不仅仅是一种提法上的变化,更是适应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新形势的更高要求,反映了习近平和党中央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高度重视。


二、切实发挥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示范引领作用


高校是宣传思想工作的前沿阵地,马克思主义学院处于这个阵地的最前沿,直接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所肩负的任务不仅是落实马克思主义学院需要承担的任务,而且需要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还要对有些工作先行、先试、取得经验后能够在全国高校推广,这是一种“抓重点、带一般”领导方法在新形势下的运用和发展

第一,在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方面作出表率。

“马院姓马、在马言马”是全国第一家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长期办院的过程中,逐渐总结和提炼出来的办院原则。2018年5月2日,习近平在视察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时对学院发展历史的展板上写的“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提法表示赞赏。他在讲话中强调指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就是要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和办学原则,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推动马克思主义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发挥应有作用”。[5]

“马院姓马、在马言马”,集中回答了为什么要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干什么这两个重大问题。其中,“马院姓马”,讲的是,马克思主义学院高扬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坚持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根本,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最鲜亮的底色,是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初心,也是建好建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使命。“在马言马”讲的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每一位成员都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讲授马克思主义,践行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职责就是努力打造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战斗堡垒。就“马院姓马、在马言马”二者之间的关系来讲,姓马是根本,言马是姓马的表现。因为姓马,所以要言马,否则就会失去根本,失去方向;反过来,姓马必然要求言马,否则就容易空泛议论,落不到实处。姓马与言马这二者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不可分割。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在保持这种鲜明导向的问题上必须做得最好。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写在自己的旗帜上、贯彻到行动中的指导思想。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党设立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块重要阵地,是受党和国家的委托对大学生系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坚持“姓马”和“言马”的鲜明导向,它要求我们在重大的政治性问题上必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这一点应该成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本质特征和政治原则。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讲授宣传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日常的中心工作,学院的全部工作都要围绕着这一中心工作来展开。我们的教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统一编写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为遵循。学院的学术研究必须聚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和研究阐释,聚思想和党的十九大以及十九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都应该是深研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专家,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专家给大学生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

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更好地承担起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学院的教师应该打牢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功底,忠诚党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事业,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职业道德、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做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

第二,在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方面走在前头。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无疑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日常的中心工作,此项工作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学校工作的全局,不能有任何的马虎和怠慢。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这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的首要任务,必须抓紧抓实。正是因为要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才有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设置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的必要。这也是为什么在《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9年本)》中紧接着“组织领导与管理”之后讲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原因。而且,在建设标准5大项一共57条具体要求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这一项就占20条,这足以说明它所具有的特殊重要性。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第一责任。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都作出过重要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又出台了多个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文件,不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经过多年的努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在改进中得到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状况显著改善,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得到提升。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国内外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如何发挥正能量,增强对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阐释力,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新的挑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社会思想意识更加多元多样多变,面对各种思潮和复杂的社会现象,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在多样中确立主导,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新的要求。2019年3月,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当前形势下,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6](P5)我们必须从这样的战略高度上去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

习近平在讲话中还特别点到了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亟待研究解决的一些问题:“有的地方和学校对思政课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到位;课堂教学效果还需要提升,教学研究力度需要加大、思路需要拓展;教材内容还不够鲜活,针对性、可读性、实效性有待增强;教师选配和培养工作还存在短板,队伍结构还要优化,整体素质还要提升;体制机制还有待完善,评价和支持体系有待健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深化;民办学校、中外合作办学思政课建设还相对薄弱;各类课程同思政课建设的协同效应还有待增强,教师的教书育人意识和能力还有待提高,;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思政课建设的合力没有完全形成,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思政课建设的氛围不够浓厚”。[6](P7-8)这里点到的问题都不是小问题,在如何研究解决这些问题上,需要学校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其中理所当然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需要多动脑筋,多下气力,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以推动这些问题的解决。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要求,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程群建设。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率先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育部坚决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并且委托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两所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提出了开设方案(暂行)。2020年以来,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普遍开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周密进行教学组织,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教学经验。这些经验为下一步在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中推广进行了前期探索和必要的准备。

第三,在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方面多做贡献。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基础理论工作,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核心竞争力。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其所属二级学科是在2005年增设的,它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承担学术研究任务,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重要的学理支撑,为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人才搭建学科平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注重从整体上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学科。中宣部、教育部在2005年5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学科建设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所依托的学科是我国特有的一门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9年本)》中明确规定,马克思主义学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依托机构,严格依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以及二级学科设置相关规定,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所属二级学科。文件要求,明确二级学科带头人,发挥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凝练学科研究方向,学科研究成果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涵和规范。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专职教师有明确的二级学科归属和研究方向。

马克思主义学院既要负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又要负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要把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重要任务。学院的所有教师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意识,自觉按照“一岗双能、一身二任”的要求去发展自己,推动工作,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坚定走出“教学好、科研也好”的新路来,树立起既是教学能手,又是科研骨干的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完整形象。在这方面,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应该走在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同行的最前头

马克思主义学院要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其所属二级学科开展科研,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深入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原创性研究,加强贯穿于党的创新理论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及时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密跟踪亿万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深入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紧紧围绕进一步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入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应该、也有能力多出有分量的研究成果。

需要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供学理支撑。所有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都不应该游离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之外,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在学科建设方面应该走在前头,做出表率。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应该支持教师经常参与国内外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交流,积极承办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相关的国际性、全国性、区域性学术会议,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不必讳言,迄今为止,还是有一些马克思主义学院,包括个别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工作设计中,往往是割裂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科占位不准、学科占位不稳,教学与科研两张皮现象并非是个别存在,这是需要下决心解决的。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联系起来、结合起来、统一起来,这件事应该从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做起。

如今,国家已经建立起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硕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普遍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开始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学生的基础上,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定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武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坚定为祖国和人民矢志奋斗的信念,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不仅应该有所作为,而且应该做得更好些。

第四,在加强社会服务与社会影响方面创造业绩。

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9年本)》中把“社会服务于社会影响”作为一项一级指标,其中包括两个方面要求:一是“决策咨询”,要求学院积极组织教师围绕重大的现实问题、重大理论问题和重大实践经验总结开展调研,提交咨询报告;支持教师参与各级党委政府重要文件、报告等起草工作,参与企事业单位决策咨询。二是“理论宣讲”,要求学院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支持教师参加各级宣讲团,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讲;支持教师在主流媒体上刊发有说服力的理论文章,创作通俗理论读物、音像作品,参加各类媒体政论性节目,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抵制和批判各种错误思潮。

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无疑应该在这些方面作出自己的特殊贡献。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及时识别错误思潮,敢于在错误观点和行为面前亮剑,坚守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阵地,做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坚强战士。


三、建强建优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  两个着力点


处在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位置上的单位,责任重大,它们建设的水平关系到全局,应该从内外两个方面提供足够的支持。

第一,形成“上下齐心、人人担责”的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内部氛围。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自身建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组织保证,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工作抓手。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去认识建设好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意义,并且以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同时搞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作为学院建设的显示度和成效标准。落实建设标准,马克思主义学院不仅要在办公条件等硬件上达到不低于其他学院的水准,而且更要在软件上下气力。按照建设标准,马克思主义学院应该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要实施党员先锋工程和党员名师工程,创设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示范岗,使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要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师职前培养准入、在职培训管理全过程;要扎实推进师德建设,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实施师德“一票否决”。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注重体现时代性和实践性;积极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学院文化,凝练体现办院目标的院训,力求展示马克思主义学院所特有的魅力和良好形象;要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主线,引导师生建设良好的政治文化,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首先需要在学院内部形成高度的共识,形成良好的风气和建设氛围。学院必须讲政治、讲改革、讲团结、讲奉献。我们要把学院建设的任务分解到基层,分解到每一个成员,每个人都应该是学院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而不能只是做旁观者、评论员。学院中的每一个人都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立下军令状,不达目的不罢休。

在学院建设中,领导要带头,骨干要先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党政班子职数要合理,配备要齐全。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应该有较高的政治觉悟,有雄厚的学术底蕴,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有超群的处事能力。院长还应该有奉献精神,专心在本职岗位上干出业绩来。

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学院应该加强顶层设计,精心制定和完善中长期发展规划,每学期要有工作计划,每学年要有工作总结,要加强制度建设,用制度管人管事,努力做到在重大问题上公开、公平、公正,确保学院各项工作都能规范运转。学院建设要注意细节,从一点一滴做起,用改革创新的办法去解决前进中的问题,防止用老办法对付新问题。

马克思主义学院在高校承担着特殊重要的任务,处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前沿阵地的最前沿,它必然会面对着种种挑战和压力。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也没有变,西方资本主义亡我之心不死。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依然存在着诸多的矛盾和困难,意识形态领域依然存在着不少混乱和问题。在这种国际国内形势下,马克思主义学院在高校有着特殊的必要性,又面临着特殊的困难。再加上,比起很多其他专业的学院来,很多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的时间毕竟不长,多数学院是在2015年之后才成立的,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也都存在着诸多的短板,学院的经验积累也需要一个长期历练的过程。

被评为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单位,对自己的发展状况也需要保持清醒。而且,被评为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就总体实力而讲的,并不能说明自己在所有方面都比没有评上重点的好,反过来说,没有评为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单位,也有可能在某些方面具有自己的优势。

第二,创造“党政共管、社会共建”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外部环境。

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9年本)》中特别规定:落实学校党委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校长要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该文件明确而详细的规定,其中包括:学校的党委书记和校长每学年要分别到马克思主义学院至少召开1次现场办公会,听取工作汇报,解决实际问题。党委书记、校长要带头走进课堂,每学期为学生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少于2次,领导班子其他成员每学期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少于1次,以此带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分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校领导和分管教学、科研等工作的校领导要主动研究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对学院开展经常性指导。该文件还规定,校党委(常委)会议、校长办公会每学期至少召开1 次专题会议,研究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重点工作,会议决议及时落实。文件还提出,要推动本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其他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协同发展,主动争取与有关部门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

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这个建设标准不仅仅是对各个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要求,而且是对各高校党政领导和相关部门的要求。关心和支持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并不是学校给马克思主义学院下达指示这样简单的事情,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第一责任人是学校的党委书记,而且重视和支持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学校党政共同的责任。要把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作为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落实建设标准,应该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的工作格局,聚全校之力量,把马克思主义学院建好建强。而在这个方面,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所在的院校不仅应该比其他院校做得更好,而且应该在工作中取得能够在地方乃至全国高校推广的经验。这是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所在高校的责任,义不容辞。

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支持还有一个争取社会共建的任务。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中就提到了“各地宣传、教育部门要整合资源,推动社会力量共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问题。为贯彻这个文件精神,很多省市区先后开展了由党委宣传部、社会科学院、党校等部门与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签订共建协议,并加大了经费投入。有些地方还选聘了高水平的专家和领导担任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特聘教授。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是一家人。而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自然应该成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大家庭中的骨干力量,不仅应该把自己应该做好的各项工作做好,还应该把周边地区乃至全国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都带动起来。近年来,多家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举办了多个有关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方面的研讨会,开展了很多学术性或工作性研讨活动,加上通过网络新媒体、手机朋友圈等,更扩大了这种交流研讨。这些活动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健康发展。这样的活动,今后还应该组织得更多一些,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其中的作用应该发挥得更大一些。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EB/OL]. http://www.gov.cn/xinwen/2015-01/19/content_2806397.htm,2015-01-19/2021-05-01.

[2] 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EB/OL].http://www. 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508/t20150811_199379.html,2015-07-30/2021-05-01.

[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4]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EB/OL].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9/content_5425326.htm,2019-08-15/2021-05-01.

[5]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任务 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N].人民日报,2018-05-03(1).

[6]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来源:原文刊登于《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年第8期



END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

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更多精彩内容可回复关键词

学会简介1|学会章程2|学会课题3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