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CPA会计准则的学习是逆人性的?
关于租赁付款额,教材上花了不少笔墨来写,先是分为五个大类,每个大类下面又分3-4个小类,洋洋洒洒上千字,像写小作文一样。
苍天啊,大地啊,就一个租赁付款额,就一个小小的租金,你写这么多,至于吗?!
你告诉我这么多道理,以至于我晕头转向、昏头昏脑、手足无措,连最基本的交易都不会处理了。
就像小孩子学走路,摔几次跤,就知道怎么走了,
而你,非要在我准备走路之前,告诉我:
走路有十八种姿势,
三十六个注意事项,
四十八个要酌情判断的点,
这下倒好,别说走路了,吓得我连爬都不会了。
我之前提到过,
教材上知识点的书写逻辑和人正常的认知逻辑是逆着来的。
人正常的认知是,从具象到抽象;
而教材的编写是,从抽象到具象。
符合人认知的学习顺序是,
先接触各种具体的交易,
然后根据自己的潜意识粗浅地将各种交易进行分类,摸索和提炼记录的规则,
之后再不断接触新的交易,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修正和迭代之前总结好的分类和规则,
循环往复N个回合,最后得到一个完善的结果。
而教材是直接让我们开了天眼,直接把最后一步总结好的结论告诉你了,
而且还附送N条“友情提示”,
至于这个结果怎么来的,不知道,对应的是什么交易,也不知道。
所以我们学起来就非常痛苦,因为太空洞了,太抽象了。
当然,我并不是要去批判这种学习方式。
客观来说,这是学习前人经验最快捷的方式,因为前辈大佬们都替我们走完整个认知的学习流程了,我们再走一遍路子也没啥意思。
牛顿说过,如果我比别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我们也是一样,拿着前辈大佬们总结好的成果,直接站在了他们的肩膀上。
就是学的时候痛苦,因为全篇不知所云。
那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减轻学习的痛苦呢?
有的。
那就是多看具体的商业交易,代入自己,思考如果是你的话,你会如何记录这笔交易,
然后再看前人总结好的准则,看看差异点在哪里,
这个对比的过程就是和前辈们进行跨时空的“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你也会愈发体会到会计的妙不可言之处。
就比如租赁付款额中的可变租赁付款额,有一种情形是,
可变租赁付款额可能与下列各项指标或情况挂钩:
由于市场比率或指数数值变动导致的价格变动。例如,基准利率或消费者价格指数变动可能导致租赁付款额调整。
请问这究竟是要干什么?
为什么定租金的时候还要搞个指数?还要锚定某个值?这是哪门子道理?
其实,一个非常常见的例子是长期房屋租赁。
如果固定一个价格租十年,房东肯定不愿意,十年,沧海桑田,白云苍狗,小甜甜都变成牛夫人了,我收的租金还是十年前的价格;
如果每年按一个固定涨幅涨租金,房东也担心有风险,万一涨幅低了呢,承租人也会纠结,万一涨幅高了呢?
那咋办,能不能按一个变动的涨幅来涨,
而且这个涨幅最好能和通货膨胀水平挂钩,
通胀高的时候,多涨点,通胀低的时候,少涨点,
这样租金所体现的购买力水平就可以维持不变,房东和租客都不吃亏。
一个常见的能反映通货膨胀水平的指标就是消费者价格指数。
于是,租赁条款就可以约定为,每两年按照消费者价格指数调整一次租金。
假如刚开始租赁时,价格指数是100,2年后变成125,那租金就上涨25%,如果2年后变成110,那就上涨10%。
但问题来了,会计该怎么记账?
租赁负债可是未来租赁付款额的折现,而未来的租赁付款额又和消费者价格指数直接挂钩,这玩意儿又是每年都会变动的,未来几年的消费者价格指数,会计如何预测地准?
哇哦,当个会计难道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精通周易八卦,天下大事尽在掌握吗?
放心,制定准则的大佬知道你不能,也不要求你能,所以规定,计量租赁付款额时只需要按照当下的金额计量即可,等下一年的指数出来后,再重新计量就行了。
先看具体商业交易,再思考为什么要这样进行交易,然后想一想该如何记录,最后再看准则是如何规定的,这个无痛学习CPA的链条各位老铁学会了吗?
原创不易,欢迎点赞+在看+分享!
历史CPA文章大合集网址为(每个月更新一次):
https://app.powerbi.com/view?r=eyJrIjoiMDg0NWI4NjAtYWJjMC00NTM2LWJkOGEtMDQwNDk1Yjk4ZGE3IiwidCI6IjZjNmJhY2VhLTU2NDgtNDU1Yi1hMWFiLWU3MTZiNGY5ZTJhYiIsImMiOjEwfQ%3D%3D&pageName=ReportSection(推荐使用电脑端打开)
使用方法见:升级版的CPA文章大大大合集来了!!!
(1)会计准则的大白话解读;(2)转行财务分析的亲身经验分享;(3)让领导对你刮目相看的提效神器推荐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