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速递|《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23第一期目录




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

助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丁月牙 瞿振元 周光礼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北京102627)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100191/100091)

(中国人民大学评价研究中心/教育学院, 北京100872)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和中国人民大学党委组织部《关于基层党支部开展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活动的通知》,全面准确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评价研究中心党支部,新闻学院党委,发展规划处、国医学院筹建办、宁夏国际学院筹建办联合党支部,科学研究处、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联合党支部,教育学院党委等基层党组织于2022年11月9日下午共同举办线上专题联学研讨会。

研讨会邀请到党的二十大代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进修一部主任丁月牙研究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六届会长、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总督学顾问瞿振元教授,以及中国人民大学评价研究中心党支部书记、执行主任周光礼教授深入解读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张辉峰教授主持,近百位党员参会学习。



世界一流学科之“中国特色”何以可能

——以测绘学科为例


武建鑫 王嘉琳

(陕西科技大学教育学院, 西安710021)

摘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学科既是“双一流”建设战略的政策指向,也是新时代“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科建设的内在要求。世界一流学科之“中国特色”蕴含了扎根中国本土情境、基于国家学科制度、建构主体性标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时代内涵。以测绘学科为例,分别从学科发展历程和案例大学的学科建设实践两个方面呈现了世界一流学科之“中国特色”的现实表达方式,有力地证明了中国特色不仅可以表征世界一流学科,也可以成就世界一流学科。面向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的持续推进,办学者有必要秉承学科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积极谋划有组织的学术研究,推进学科治理能力现代化,立志创建中国大学学派,为培育具有“卓越灵魂”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学科贡献自身的力量。

关键词: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学科;理论内涵;现实表达;可能路径


“质量”逻辑与育人逻辑之辩

——基于“高校研究生清退事件”的学理探析


尚瑞茜 么加利 李雄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重庆400715)

(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 重庆400715)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重庆400715)


摘要:作为目前我国高校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种手段,清退举措受到人们广泛关注。从“高校研究生清退事件”的原点——遵循逻辑切入,为系统了解清退问题提供了一个可能的新进路。通过对清退事件进行全面检视,发现它在具体施行过程中遵循着“质量”逻辑。此“质量”逻辑偏重教育成本、效率与结果等外显的质量表征,过度遵循易于忽视研究生培养的最终旨归、遮蔽人才成长的必要要素、影响被清退者的主体权利。根据善观念、理性理论、正义观与实际国情四大学术视域,清退的逻辑指向应始终坚守育人底线,同时兼顾效率结果等外显质量表征。以育人逻辑为基,兼顾“质量”逻辑驱动清退的可能之路在于超越工具理性,捍卫价值理性;尊重学科差异,走向多元评价;突破文献之学,重视德性之学;正视公平失衡,守护学术正义。

关键词:“质量”逻辑;育人逻辑;研究生清退


思政课教师主体性生成的心理机制及模型

——基于H大学S教学团队的扎根理论探索


汪悦 梁红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武汉430072)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武汉430074)


摘要:选取H大学S教学团队为个案,进行参与式观察以及深度访谈,遵循扎根理论的方法,对思政课教师主体性生成的心理机制和外在支持系统进行研究,并构建了思政课教师主体性生成的模型。研究发现:(1)思政课教师主体性的生成需要以内在的认同感、自主感和获得感的满足为前提;(2)在教学团队中,团队结构与团队文化会直接影响到团队成员心理感受,进而会影响到思政课教师主体性的生成;(3)思政课教师主体性易受行政力量以及学生反馈的影响,提供有效的资源支持以及积极的外部反馈能够对思政课教师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

关键词:思政课教师;主体性;教学团队


后疫情时代我国商科教育国际化战略探讨


谢佳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北京100875)

摘要:受疫情的影响,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经济格局处在转型和升级当中,以服务国家经济发展为主的商科教育人才培养也随之发生深刻变革。传统商科教育得益于高等教育国际化浪潮,在国际师资的引进、教学国际化、国际合作平台的搭建等方面均有所起色。然而,仅仅上述层面的国际化已不能满足新时代商科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从后疫情时代商业经济转型变革的实际出发,结合案例分析,以新视角定位商科教育的国际化战略,对指导我国商科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国际化战略的制定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商科教育;国际化战略


大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意义、问题与路径


司新丽 何昊汶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 北京100070)

摘要:大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要的导向、育人和教化功能。当前,大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存在课程体系不健全、教学效果不理想、传播能力不强大、长效机制未形成等问题。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从完善教学课程体系、增强教育教学实效性、提升传统文化国际传播力及影响力、健全教育条件保障等方面大力推进。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教育;现实问题;教育路径 


美国高校服务学习机构的使命及其启示

——基于美国四所大学的案例分析


陈志忠

(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南昌330022)

摘要:如果把服务学习概念提出的时间1966年作为起点,美国高校服务学习已历经50多年的发展才逐步从边缘走向中心,走向制度化。大部分美国高校都成立了专门的机构、配备了专门的人员和相应的经费支持,甚至修改了大学留任、终身制和晋升的标准来推进服务学习在院校层面的制度化。通过解读美国四所高校服务学习机构的使命陈述,发现通过服务学习课程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是美国高校服务学习的两个重要使命,为中国大学课程设计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指明了方向。美国高校服务学习不管是作为大学社会服务理念的落地,还是作为融入课程的一种教学法,服务学习整合了大学三大职能以完成“育人”的核心使命,对于引导我国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提供了理念和方法的借鉴。服务学习的教学职能通过课程来体现;服务学习的科研职能通过服务学习项目来体现;服务学习的社会服务职能表现在满足社区的真实需求,从而促进社区的发展。

关键词:美国高校;服务学习;使命陈述


英国国际教育影响研究


鞠光宇 曹冰洁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北京100088)

(北京华青未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100816)


摘要:英国国际教育对其国内的文化、社会、经济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通过平等与多样化的教育特点推进英国多元化文化的发展。英国国际教育的发展使得英国传统教育在国际舞台上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对英国的国家建设起到重要作用,其发展推动了英语作为通用语言在国际上的迅速扩张,并且影响英国团队精神的发展。此外,英国国际教育对英国社会、经济、文化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也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国际教育;文化;经济;社会;国际


德国高校劳动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主要特征与建设经验

——以六所高校劳动教育本科专业为例


任平 林嘉雯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 广州510006)

摘要:吉森大学、卡塞尔大学、柏林工业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波茨坦大学与汉堡工业大学是德国独立设有劳动教育专业的六所高校。通过对劳动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比较分析,发现其课程体系呈现出以下主要特征:课程目标以培养综合行动能力为基本导向;课程设置指向劳动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课程实施凸显实践行动技能的培养;课程考核重视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综合分析其课程体系的主要特征,总结具体实践经验,可以为我国高校劳动教育专业课程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德国;劳动教育专业;劳动教师;课程体系;综合行动能力


劳模成为劳动教育师资的可为与应为


束舒娅 孙静 柳友荣

(安徽艺术学院劳动教育研究中心, 合肥230011)

摘要:当前,劳动教育的兴起正遭遇师资困境,劳模作为言传身教的隐形资源可与现有师资形成互补,更好满足劳动教育的实施。在90年中国劳模发展历程中,劳模的作用不断丰富、拓展,为其成为劳动教育师资积累了丰厚内涵。“以劳动托起中国梦”的时代召唤、各地各校初步探索的实践积累、劳模自身内蕴的师范价值、劳动教育协同发展的专业需要和劳动教育育人形态的实践属性让劳模成为劳动教育师资大有可为;传承劳动精神、培养劳动习惯、传导劳动快乐、分享“缄默知识”、规范组织认同则构建起劳模成为劳动教育师资的应为理路。

关键词:劳模;劳动教育;师资


生命的自我完善:士人闲暇教育意蕴及当代观照


刘宇文 刘佳慧

(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 湘潭411201)

摘要:闲暇是中国古代士人个体生命安顿的重要方式与途径。以士人闲暇作为研究对象,其内涵关涉时间、空间、自我的多维阐释及与教育的耦合关系澄清。交相耦合的闲暇与教育,构成了古代士人独特的闲暇教育形态,内在为致用、修德、审美和自在的四重境界:诗书礼乐以造士、沉思静悟的人格养成、自我与自然相融的审美范式、内向超越的自由境界,其间蕴涵着深厚的“生命自觉”的教育意蕴,彰显着生命的自我完善。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以古代士人闲暇观照当代闲暇及教育,面对“育而无闲”“闲而无育”的闲暇教育境遇,通过对闲暇异化的扬弃和对生命整全的促进,以确保其间闲暇的生机和教育的生发,从而明晰其合理的价值趋向,造就走向生命的闲暇教育。

关键词:士人;闲暇;闲暇教育;生命自觉;自我完善


中国共产党创建公学:历史实践、精神价值与时代启示

——以陕北公学、西藏公学为例


曾丙健 郭文杰

(中国人民大学学校办公室, 北京100872)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100091)


摘要: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公学教育在扬弃西方公学与晚清民国公学优劣的基础上,适应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形势,以国家和民族需要为导向,坚持人民性、无产阶级革命性和自觉地中国化、民族化特质,探索出一条扎根中国的新型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其精神在今天仍然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包括:坚持正确育人观,重视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作用;贯彻教育真正平等,最广泛地赋予人民群众受教育权利,最终目的是要服务人民;教育理念切合中国共产党宗旨,推崇家国情怀,积极鼓励学生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等。

关键词:公学;中国共产党;陕北公学;西藏公学




联系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Education Journal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

邮编:100872

电话:0086-10-82509699

在线投稿网站:https://rdxk.cbpt.cnki.net

邮箱:rdjyxk@ruc.edu.cn(本邮箱仅供沟通使用,不作为收稿渠道)

微信公众号:rdjyxk

二维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新刊速递|《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23第一期目录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