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速递|《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24第一期目录



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思考


朱高峰

(中国工程院, 北京100088)

摘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本文首先明确了教育强国的含义与内涵,并据此分析教育强国的目标,最终针对教育强国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

关键词:教育强国;含义;内涵;目标;措施


从教育强国到产教融合的几点思考


刘小强   邓婧

(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南昌330022)

(江西师范大学软件学院, 南昌330027)

摘要: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是教育的时代责任。支撑强大的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是教育强国的核心特征。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是高等教育,建设教育强国关键是建成高等教育强国,服务是高等教育的本体使命和根本方向。在教育强国建设过程中,产教融合获得了新的时代意义,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主旋律。

关键词:教育强国;高等教育;产教融合


高等教育强国中的体系建设发力点


马陆亭

(浙江师范大学, 金华321004)

摘要:世纪变局引发国际格局深度调整,科技创新成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而教育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高等教育位居建设教育强国的龙头,处于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合力的交汇点,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与高质量体系建设,均需以高等学校分类为基础进行。展望未来,高校应以发展新赛道、打造新产业源头为历史责任,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主知识体系。

关键词:教育强国;高等教育;体系建设;高校分类


以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助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第60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

“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大会”综述


路馨苑   耿孟茹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 北京100872)

摘要: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在第60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大会”上,与会领导和专家汇聚一堂,总结我国建设教育强国的进步和成就,分析面临的形势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探讨如何发挥高等教育功能优势,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助力。与会领导和专家普遍认为,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应深刻认识教育强国核心要义,以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为抓手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全面理解教育强国时代特征,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准确把握高等教育使命方向,助力推动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

关键词:教育强国;高等教育强国;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


“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德鲁克之问

及其全流程优化研究


贾彦峰

(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徐州221116)

摘要:应然目标和实然效果之间长期难以消弭的巨大落差所构成的“特殊矛盾性问题”,使得高校思政课改革具有了明显的可拓性特征;而广泛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历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范畴,则又规定了其跨学科性。在IDS理论看来,学科交叉融合和学科视角变换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突破性创新。因此,将鲜活的“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不仅有利于增添内容丰富性、教学趣味性,也有利于增加历史厚重感和学生获得感,提升教育教学效果,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青年化的重要举措。然而,诸如生硬嵌入、半合移植,以及理念不够先进、边界不太清晰、内容时有重叠、途径比较单一、评价不尽科学等一系列问题表明,碎片化的改革难以达到有效对治。这给教育改革的战略—战术之间带来了无形的张力,同时也引发“德鲁克式”的经典追问,迫切要求从理念、内容、途径到评价等环节进行全流程整合优化予以应答,以避免“融而不入”“入而不深”“深而不化”,从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两方面协同发力,不断推进“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集成性改革走深走实走细。

关键词:“四史”;高校思政课;德鲁克之问;全流程优化;可拓性;IDS理论;人工智能


材料·元素·融入:

经管类课程思政如何开展?

——以新华网课程思政平台经管类课程为例


周湘林   张梦瑶

(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 北京100081)

摘要:在大思政课背景下,如何切实开展好课程思政,关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与深化。本文以经管类课程为例,结合新华网课程思政优秀案例的文本材料,借助Nvivo20软件进行内容分析,对相关内容进行编码,归纳出经管类课程的思政材料、思政元素以及融入方式体系。研究发现,我国经管类课程思政能够多渠道选取思政材料、全方位挖掘思政元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呈现出素材上重视实践和制度类材料,元素上偏重道德与品质的培养,方式上理论教育重于实践教育的特点。结合有意义学习理论,本研究认为,课程思政应在吸收已有优点的基础上,重视实践和制度类材料的选取;挖掘思政元素时以理想信念教育为基础,兼顾素质与能力;更加重视师生互动,提高实践教育占比,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从而实现有意义学习,更好地构建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共同发展的大思政课格局。

关键词:经管类课程思政;思政材料;思政元素;融入方式;有意义学习


“期待导向型”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

基础性因素与建构路向


张婷   柴素芳

(北京服装学院思政部, 北京100029)

(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保定071002)

摘要:思政课教学应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原则,但在实然层面却呈现出“教师叙事”多于“学生叙事”的样态,其实质即主导性突出、主体性发挥不足。因此,聚焦以学生为中心,凸显学生主体性地位和作用的“期待导向型”高校思政课教学颇具现实价值。以F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目的性抽样的方式对60名大二本科生进行半开放式访谈和初始语料获取,通过扎根理论的方法探究大学生对于思政课教学和教师的实际期待。研究发现,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和教师的期待主要聚焦于课堂获得感、学习兴趣被激发和适宜的时空结构,诸因素间的有效互动形成了“期待导向型”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进而在不同维度影响着思政课教学功能的发挥。鉴于此,研究提出了“期待导向型”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从实际出发,探究满足学生对课堂获得感的期待、全方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合理优化时空结构的可行性建构路向。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期待导向;基础性要素;建构路向


日本高校教师评价的制度逻辑:

基于价值导向的视角


周慧文   张东辉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 北京100872)

摘要:日本高校的混合型制度环境与制度结构承载了不同主体的利益导向和价值偏好,因此,日本高校的教师评价体系是一个由多元主体、多重目标和多级结构构成的整体。本研究以学校层面的价值主体、学部层面的价值主体、学科层面的价值主体与个体层面的价值主体为逻辑起点,构建出一个日本高校教师评价的多层价值分析框架,从制度逻辑与价值交互的视角,剖析不同评价主体的价值认知作用于制度执行结果的深层逻辑。本研究认为,在大学期望价值、学部优先价值、学术等级价值和教师发展价值的导向下,日本国立大学的教师评价呈现出目标管理型评价、分级分类评价、质性化评价与协商性评价的发展特征。利益共同体;遵循依法治教,建设减负长效机制。

关键词:日本大学教师评价;制度逻辑;价值导向


中国院校研究的组织结构、运行模式与实践成效


张晓冬

(重庆三峡学院发展规划处, 万州404120)

摘要:我国高校发挥院校研究功能的机构主要有发展规划处、高等教育研究所及院校研究所等,机构设置主要分为党政管理机构、行政管理机构和直属业务机构三种类型,具体归哪一类取决于部门的职责范畴和学校定位。院校研究机构的办公规模与学校办学水平和招生规模成正比。院校研究经费主要依靠学校财务预算拨款,同时也通过项目研究、业务培训和对外咨询服务等方式获得运行经费。院校研究的运行模式主要是基于“委员会制”的院校研究职能部门为核心的多部门协同办公模式。院校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成效体现在院校研究学术交流平台的形成、院校研究方法论体系的构建、院校研究职责范畴与运行模式的成熟,以及扎根中国大地的院校研究特色的初步呈现。

关键词:中国院校研究;组织结构;运行模式


杨贤江劳动教育思想研究


朗双菊   陈瑶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昆明650500)

摘要:杨贤江是中国早期卓越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他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教育本质的高度论述劳动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强调“劳动神圣”的劳动教育价值观;通过深入研究劳动教育,探索劳动教育作为培育“完成之人”的重要功能;主张教育与“社会的生活过程”“物质的生产关系”紧密结合,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融入劳动教育内容。新时代,深入、反思、推进劳动教育应将“尊重劳动”作为劳动教育的基础,把准劳动教育核心价值取向;将劳动教育贯彻到教育的整个体系之中,促进年青一代全面发展;并发挥劳动教育独特育人功能,彰显新时代劳动教育特征。

关键词:杨贤江;劳动教育思想;劳动神圣;完成之人


劳动与游戏的关系辨析

——兼论幼儿劳动教育的开展


余瑶   李静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重庆400715)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重庆400715)

摘要:在幼儿劳动教育实践中,对劳动与游戏关系的把握直接关系到劳动教育的实施方式与效果。劳动是人的类本质,自由是游戏的根本属性,劳动与游戏既对立又统一。幼儿劳动教育要注重游戏精神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增进其趣味性,以更好地达成劳动教育的育人目的。同时也应认识到,游戏并不等同于劳动,幼儿劳动教育应坚持教育的严肃性,防止过度游戏化对劳动教育本真意蕴的遮蔽。

关键词:劳动;游戏;劳动教育;幼儿劳动教育


教师开展“五育融合”的困境与对策

——基于Nvivo12对中小学教师的质性研究


毛芸   李政林   黄书光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 深圳518055)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福州350007)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 上海200062)

摘要:“五育融合”是在“五育并举”基础上形成的教育理论新构架,是当前教育改革实践的新探索,亦是未来育人方式转变的新方向。在“五育融合”实践中,教师是直接的承担者,其对“五育融合”的理解与实施直接影响着“五育融合”的育人实效。通过对一线中小学教师的深度访谈发现,实施“五育融合”存在现实困境,教师对“五育融合”的认识有限导致概念理解偏误,教师专业素养不足致使“五育融合”实施困难,缺少外部资源支持限制“五育融合”落地,“融合育人”评价体系的不健全难以引领“五育融合”的深化。为有效推进“五育融合”的教育改革,应活化教师对“五育融合”的理解与认识,建构面向“五育融合胜任力”的研修机制,打造“五育融合”的协同工作系统,全面完善“五育融合”质量评价体系。“五育融合”;教师发展;教育改革

关键词:教师荣誉;特级教师;荣誉政策;教师评价


教育影响我国居民代际收入流动的现实与潜力

——基于反事实构建的视角


谢立艳   郝若彤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 北京100872)

摘要: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教育是影响代际收入流动的关键自致性因素。本文基于CHIP数据,运用反事实分解法,测算教育在我国居民代际收入流动中的现实作用与潜力作用,并刻画这两种作用的年代变化趋势。本研究发现,考察期内我国居民的代际收入流动性逐代提高,并未呈现出阶层固化的发展趋势;整体而言,教育对代际收入流动的现实作用约为9.07%,但在理想条件下,教育对代际收入流动的潜力作用可以达到22.8%;随着年代的推移,教育对代际收入流动的现实作用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而潜力作用以及这两种作用的差距均呈现出逐代扩大的趋势。以上结论表明,教育在我国居民代际收入流动中的作用仍未充分发挥,借助教育提高代际收入流动性仍然隐藏着巨大的潜力。为了更好地发挥教育的作用,应进一步通过调整公共教育政策提高教育的公平程度,并继续深化我国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以提高人力资本的劳动力市场回报率。

关键词:代际收入流动性;现实作用;潜力作用;反事实分解法


高等教育振兴推动了地方经济增长吗?

——来自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准自然实验


樊丽   邹琪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北京100088)

(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蚌埠233030)

摘要: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多元关系为我国社会转型与教育制度变革提供多重路径。基于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准自然实验,使用2008—2019年我国285个城市面板数据,运用渐进性双重差分法,考察高等教育振兴与地方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发现,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显著促进了地方经济增长,但这种经济增长效应仅作用于西部城市和一二三线城市,对东中部城市以及四五线城市的影响并不显著。从作用机制来看,技术创新效应和产业结构优化效应是高等教育振兴影响地方经济增长的两条重要路径。因此,政府应当有序提升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实施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强中西部高校振兴计划与地方发展现状的契合度,并不断完善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服务地方经济增长的支撑体系,以此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缩小经济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关键词:高等教育振兴;经济增长;中西部;双重差分



联系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Education Journal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

邮编:100872

电话:0086-10-82509699

在线投稿网站:https://rdxk.cbpt.cnki.net

邮箱:rdjyxk@ruc.edu.cn(本邮箱仅供沟通使用,不作为收稿渠道)

微信公众号:rdjyxk

二维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大教育学刊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