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术语集」挑战!3000字讲清“变革理论”

陈志强Michael PMD发展
2024-08-24

"小编说:作为公益小白,曾在行业大前辈口中听说过“变革理论”,但一直只闻其声未见其影(主要是这个词汇看名字就有点让人望而却步、望而生畏)。这次有幸作为编辑“被迫”仔仔细细地看完陈老师对“变革理论”的解读,阅后的第一个念头:这不就是公益项目界的“占卜推演”术吗哈哈~只不过更为科学、讲逻辑以及有据可循。广告词我都想好了——做项目没头绪?来用“变革理论”卜一卦吧!



作者/陈志强
编辑/误入公益行业的“冲浪”十级选手



变革理论(Theory of Change,ToC)对于很多人来说,应该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词。熟悉在于好像经常听说过,在很多公益项目管理,社会变革,社会服务上都出现过,有时候甚至还会被问到“你的变革理论是什么?”。


它似乎应该是一个与我们密切相关的概念;但它却又是如此的陌生,是因为它一直都很难被清晰解释,很容易被它的名称“理论”所迷惑,它到底是一个有多高深的“理论”。


造成这种陌生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对这个概念有很多不同的理解和应用,以致大新奥尔良基金会(Greater New Orleans Foundation)前总裁兼首席执行官G•阿尔伯特•鲁斯加(G. Albert Ruesga)还指出——“变革理论本就多义”。


那么,它是否就是一个无法解释清楚的概念呢?



虽然变革理论有很多不同的理解和应用,但它们的核心原则和框架基本上还是一致的,也就是说,我们是完全可以用一个简洁的框架来解释清楚变革理论的含义,它的特性,和它的作用。


为了帮助大家理解什么是变革理论,我们就先从它“不是什么”和“是什么”开始。


首先,变革理论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科学原理”或“学术理论”,之所以被称之为“理论”,是指它实际上是一种“理论上对结果的预测或期待”,也是一种“证据基础,帮助我们证明为什么可通过某些活动以产生某些期望的结果”。


另外,变革理论也不是对已经开展的实践的总结,而是一种分析和构思,正确与否还有待实践检验。



从这些信息我们也可以发现,变革理论实际上是一种分析和构思,是一种理论上的预测和推理。


因此,我们可以简单将变革理论概述为:一个对计划的变革过程的描述,包含期望实现的长远目标,以及要实现这一目标所必备的前提条件和假设,构建了实现长远目标的必经路径。通常是以图形的形式来呈现。




或者简单来说,变革理论就是:


  1. 一种可视化的思考分析工具,帮助我们去找到确实可行的变革路径。

  2. 一种对未来发展方式的假设和抽象预测。这种预测是建立在:

    对当前情况的现实分析

    对促进变革进程的能力的自我评估

    对假设的分析审查的基础上 

  3. 一个半结构化的变化流程图,将战略行动与具体进程结果和长远目标关联起来。

  4. 一个参与式和协作式的体验学习分析工具,便于对复杂的社会变革过程采取灵活和严谨的分析过程。

  5. 一个流程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对构思和行动进行监测的工具。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这个工具:



如上图展示的是一个促进遭受家暴女性就业的变革理论,其结果呈现的就是一个预测的变革发生的流程,包括:



期望达成的长远目标:“遭受家暴女性获得长期和可维持生计收入的就业”。

达成这一目标必须具备的多层的前提条件,如第一层的:“遭受家暴女性掌握应对家暴困境的技巧”、“遭受家暴女性掌握了有市场竞争力的职业技能”和“遭受家暴女性熟悉和具备适当的职场行为”;以及要达成第一层的前提条件(成果)必须具备的第二层的前提条件:“遭受家暴女性了解如何获取帮助和应对遇到的问题”,“遭受家暴女性获得岗位实习”等。

达成前提条件(成果)应采取的相关干预活动,如:“心理咨询支持”、“危机干预支持”、“职业技能培训”、“雇主聘用实习岗位的培训”等。

以及确保这个变革过程成立必须具备的外部条件——假设,也就是项目或组织控制之外的,但必须存在的先决条件。如:“有适合女性的非传统职业工作岗位”、“女性得到非传统职业就业市场的接受”、“女性具备学习和掌握非传统职业技能的条件和能力”等。这些,都不是项目或组织能够去干预的内容,但却是目标和前提条件达成,必须具备的。

从干预活动,到实现每一层的前提条件(成果),最后再到长远目标的达成,就构成了实现变革的路径,展示了变革是如何从当前状态,通过多个前提条件,最终与长远目标(成功的愿景)链接起来。

最后,还需要明确的就是达成长远目标和各个前提条件的衡量指标,用来明确目标和前提提交达成时应呈现的状态和衡量的依据。

而这个变革流程必须是通过参与式的方式,在关键利益相关方的参与下,通过对当前环境、相关资源和自我能力的全面和充分评估的基础上,经过深入的讨论和分析,而达成的一个有共识和可视化的变革流程。通常包含六个基本要素,分别是:长远目标、前提条件、假设、干预、变革路径和指标。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们在下表中对六个要素的基本概念做一个简要的描述,并通过例子来具体展示其在实践中的运用。



到了这里,我们对变革理论就有了一个相对清晰的认识了,明确了变革理论并不是一个“科学原理”或“学术理论”,而是一个用来探索和呈现变革过程的一个分析工具。


为了更好地运用变革理论,我们还需要明确,一个有效的变革理论应该具备如下特征:


1.关注问题和事实。虽然变革理论是从目标开始,但它仍需要基于对问题以及问题的原因有清晰的了解和分析,长远目标的设定必须是建立在对问题或需求的回应上。


此外,所设定的假设,也必须以事实和客观的依据为基础,需要经受的起事实的考验。如果目标所回应的并不是实际和客观的问题,所居于的假设也与事实不相符,那么变革理论的基础就是错误的。


2. 变革路径的逻辑严谨性。变革理论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成功推动变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变革路径的逻辑严谨性,而变革路径的逻辑严谨性依赖的则是对问题清晰和深入的分析,并且经过反复的验证。


3.各要素协调一致。各要素至下而上,干预方法必须能够确保前提条件的达成,多个前提条件必须能够确保长远目标的达成,而指标必须能够有效衡量成果(前提条件)和目标的达成情况,假设应能促成变革路径的有效成立。


此外,变革理论还需要与组织的能力和资源状况协调一致,确保组织有相应的能力和资源去实现变革的过程。


4.得到充分理解和认同。理想的变革理论应该是在各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参与下,经过充分的探讨,甚至是实践而产生的共同结晶,因此有较高的共识度。


但现实的情况是,变革理论可能会是由一小部分人讨论和规划产生,因此更需要做进一步的分享和讨论,以获得必要的理解和认同。一个不被理解和认同的变革理论,不论其设计多么严谨,最终都无法落地和执行,也就成了空中楼阁,没有实际意义。


此外,变革理论还需要经常的进行分享和讨论,不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变革理论的理解会变得模糊,也就不再以变革理论作为行动的指南,变革理论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5.经过不断检验和迭代。变革理论只是“理论上对结果的预测或期待”,这种“理论”有待在实践中检验。虽然,在“理论”构建时,它必须是被验证过,认为是合理可行的,但社会问题、外部环境、以及目标对象都在不断变化之中,因此,它也需要接受定期的回顾,经过反复的验证和做必要的调整。


最后,希望这个工具可以更好地为我们构建良好的服务提供指引,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我们将可以通过怎样的途径和方法来实现一个变革计划,为我们构建更清晰的干预策略奠定基础。(本文完)


PS:如需转载本文,无需联系加白名单,标明出处即可。







题外话:46天国际公益项目管理训练营(第二期)将于8月上旬启动招募,新一期学员有机会解锁两种平台学习方式(录播课&云平台)!在正式招募通知发出前添加“PMD咨询助手微信”,登记预报名,不仅能第一时间收到招募信息,还能解锁专属的“预约优惠”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PMD发展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