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又一名普林斯顿华裔学霸跳湖自杀,经历令人唏嘘:这种心理学家的话,千万不要听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亲子学乐 Author 学乐君

来源:亲子学乐(kidsfund)


前两天,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
美国普林斯顿21岁华裔学生Jazz Chang跳湖自尽。
21岁,普林斯顿大学,跳湖自尽。
单单这几个词,就让人觉得无限悲伤:
花样的年纪,似锦的前程,优秀的孩子,决绝的死亡方式,猛然间叠加在一起。
多么违和,却又多么真实,让人忍不住去一探究竟。
心理疾病,是青少年自杀的主要原因

新闻中的Jazz Chang今年只有21岁,主修计算机,就读的普林斯顿大学是常春藤盟校之一,与哈佛和耶鲁齐名。
Jazz Chang出生于新泽一个华裔家庭,他的两位哥哥分别毕业于康奈尔大学(2018年,化学和生物分子工程专业)和伊利诺伊大学(2020年,计算机专业)。
华裔家庭重视教育,三个孩子也都很优秀,三兄弟都上了名校。
Jazz Chang成绩优异,曾荣获Gilman高额奖学金。
在校期间,Chang还参与了JamesMadison项目,还担任计算机课程的助教。
由于从小在华裔家庭长大,他的中文非常好,而他本人还曾在2019年前往北京师范大学进修。
由于中英双语都很优秀,他还参与了学校的对话伙伴项目,帮助留学生提高口语,是个乐于助人的好小伙。
Chang领英截图
而且,他并不是个之爱学习的书呆子,还有很多兴趣爱好,比如跑步、巴西柔术和极限飞盘都是他擅长的运动。
只看这些表面信息的话,怎么看他都是妥妥的人生赢家:家庭富裕,亲子和谐,热爱学习,乐于助人,入读名校,前景光明……怎么看,都没有自杀的理由。
但除了这些表面的光鲜之外,他的内心究竟在经历什么苦楚、伤心,却没有人发现。
根据美国媒体的调查,Chang可能是因为心理健康方面的原因而选择自杀的。
据知情人透露,Chang曾多次前往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
虽然官方尚未明确自杀的直接原因,但据其朋友透露,心理问题应该是他自杀的主要原因。
这样优秀的人,因罹患心理疾病而自杀,实在是太可惜。
而仔细回顾一下,我们会发现,入读名校,却因心理疾病而走上绝路的优秀孩子,其实并不少
2017年,康奈尔大四学生小田在自己的公寓自杀;
同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在犹他大学读博超过9年的留学生唐琳,在旧金山金门大桥轻生;
毕业于清华、在密歇根大学读博的荣欣,从美国驾驶一架小型飞机飞往加拿大,途中跳机自杀。
2021年,考入美国埃默里大学的张一得,入学一个月后自杀身亡;
......
越优秀的孩子,往往承受着越大的心理压力,但他们的心理压力,却更难被人发现。
在家长看来引以为傲的孩子,在同学看来视为榜样的朋友,在老师看来满怀期许的学生,更有可能因为这些围观者的目光,而承受极端的压力。

心理健康很重要

作为一线老师,我需要经常和家长沟通。
家长们问得最多的,是“考了多少分,在全班排第几,能不能考上某校”等。
很少有父母问我:“孩子最近在学校有没有情绪变化、在跟什么人交往。”
教育界的前辈、特级老师黄侃老师的女儿远远,也是一名学习优秀、兴趣广泛的孩子,她曾就读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后来申请到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读经济系。
2009年,远远给父亲、母亲和好友,分别留下一封遗书后,在宿舍内自尽。
遗书的最后一句话是“请不要救我”。
在遗书中,黄老师才第一次知道,女儿竟然罹患强迫症八年之久;而自己,竟然没有觉察。
而梳理一下远远的人生轨迹,我们就会发现,远远的心理问题,是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
从幼儿园开始,远远就被送到了私立幼儿园,三岁多的孩子,要承受孤独和遗弃感带来的恐慌;
如果女儿考不好,妈妈就会教育她、鞭策她,给她讲一番大道理;
活泼开朗的女儿从初中开始就变得沉默寡言,可并没有引起妈妈的重视,以为那只是青春期的正常状态。
黄侃老师曾说:“身为父母,我们对女儿的关心过于物质化,而在精神上交流得太少,我对她的精神世界缺少了解
事实上,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孩子,基本上不缺物质上的满足,但情感和心理上的抚育,还有很大欠缺。
不重视孩子情绪、要锤炼孩子心理的教育方法,源于心理学史上的一位大神。
著名行为心理学家约翰·华生,曾提出过“哭声免疫法”,近些年在网上仍能看到有人宣扬这种方法,并有不少人相信并执行这种养育方法。
华生本人从小就和父母比较疏远,很少感受到父母的关怀,而他本人确实在事业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于是他就认为:
孩子是没有情感需求的,只需要满足生理需要就行。
因此,他对自己的三个孩子,仅仅是给予食物,却从来没有情感上的抚摸、交流和抚慰。
华生的儿子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描述父亲:
(他)没有同情心,在情感上无法沟通……他深深地相信,任何柔情和爱心的表达都会对我们产生不利的影响。
但结果,他的大儿子在30岁时自杀;二女儿酗酒,多次尝试自杀未果;三儿子流浪街头,连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都无法自行满足。
但由于华生是当代最著名的心理学家之一,他的理念仍被一代父母奉为圭臬,直到今天仍很有影响力。
但后来的心理学和病理学的研究表明,华生的理念很偏颇,也有很多不科学的内容。
现在的认知心理学和脑科学研究发现,强迫症、抑郁症之类的心理障碍,最初的诱因都和孩子内心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有关。
孩子小时候通常无法正确认识、处理和排解这些情感,久而久之,会引发他们的认知产生问题,继而导致焦虑、抑郁、强迫症等心理问题。
反过来说,如果在孩子小时候,能够及时发现他们情感和情绪上的变化,注意到孩子性格的突变,多给予孩子情感关注,改变教育方法,孩子的心理障碍是可以修复的。

心理抚养,比物质满足更重要


李玫瑾教授曾经提出,对孩子进行教育,需要“心理抚养”。
心理抚养主要包括情感、性格、观念、能力四个方面,父母必须参与心理抚养的全过程,通过陪伴与关爱获得孩子的依恋感,进而获得管教孩子、“立规矩”的资本。
李玫瑾教授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是有迹可循、阶梯式发展的,它可分为,依恋期(0-12岁),青春期(12-18岁),成年阶段(18-n岁)。
在发展中最重要的是四项内容(情感、性格、能力和自我),分别对应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0-3岁需要情感抚养,3-6岁需要性格教养,6-18岁需要能力培养,18岁以后需要自我修养。
情感抚养可以决定人性,决定人的情绪、性格、言语表达,还会影响他的认知方式和亲社会行为等方面的发展。
因此,需要情感抚养的时候,家长要无条件的不遗余力的去爱他。
比如,亲自抚养自己的孩子,不交给保姆或老人,每天都温柔地抱抱他,给他讲故事,和他说话,与他进行身体的接触,这样的孩子,才能和你建立起情感链接。
“情感抚养可以决定人性,决定人的情绪、性格、言语表达,还会影响他的认知方式和亲社会行为等方面的发展。”
所以,一个孩子,只有被父母很好的进行过心理抚养,才能够平和地认识这个世界,温和地面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幸或不幸。
不论是跳湖自尽的普林斯顿学霸,还是因强迫症而自杀的远远,其实,都是缺少心理抚养的孩子。
2022年3月,马鞍山一小区,一个男孩牵着一只小狗进了电梯,随后将小狗赶出电梯,却并没有放开绳子,随后,电梯关门并爬升,而小男孩手里依然拿着绳子。
据物业说,小狗疑被悬空吊起,随后被勒死。
这个孩子残忍,暴虐,毫无同情心。
这样的孩子,就是典型的缺乏“亲社会行为”的表现,说的直白点,就是不够善良,无法理解和体会别人的、或别的生命的痛苦。
而他之所以无法善待生命,与父母的教养很有关系,与父母如何对待他、对他的行为如何反应,很有关系。
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性格教养,也就是对孩子立规矩,让孩子拥有稳定的情绪,良好的性格。
有长远眼光的父母,在情感抚养到位的基础上,一定要有意培养孩子的坚强性格,这是一种更深更远的爱的付出”这是李玫瑾教授反复提及和强调的。
不要溺爱孩子,有原则有规矩,要让孩子知道生命可贵,也要让孩子有能力承受压力。
《你好,李焕英》种,有一句让观众共鸣、泪目的台词——
我未来的女儿,健康、快乐就行了。”
这是天下父母对子女的初心。只是我们会在现实的裹挟中,偶尔忘记对待孩子的初心。
芒格说过,如果我知道我会在哪里死掉,我就会永远避免去那些地方。
养育孩子也同样如此:知道什么样的行为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那就不要去做。
养得好的孩子,各有各的方法,但养得不好的孩子,却通常有很大的共性。
我们知道孩子会被如何养废,就永远不要以那些方式去对待自己的孩子。
能做到这一点,你就是好父母。
本文转载自亲子学乐(kidsfund):孩子的教育,最重要的场景是家庭,最核心的关系是亲子。中科院儿童心理辅导师豆爸,每天给您提供育儿真心话。

关注「瑞敏儿童」

点击查看以下热文


《全球新冠超5亿人感染,600万人死亡,但另一场危及70亿人生命的灾难还在发生……》北大“韦神”被曝严重退课,我一点都不意外…
刘涛首次回应离婚,我们都错看她了!刷屏了!今天,娱乐圈再大的瓜都比不上她……“八达岭老虎咬人事件”6年后,那个幸存的女人,如今怎么样了?深夜,14岁女儿的一句话,我们夫妻反目成仇:不会说话的孩子,一开口就输了应采儿第三个孩子曝光:陈小春面子都没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