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7日,上海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824例和无症状感染者20398例。二十多天前的3月16日,上海新冠肺炎的确诊和无症状病例只有8例和150例。这一天,居住在上海的美食博主zhuyi成为无症状感染者,此后他辗转于医院和方舱之间隔离。昨天(4月8日),被隔离后的第二十天,他终于接到出院电话,“准备重新踏上社会”。他在新浪微博上写下方舱日记,鼓励“中招”的患者不要恐惧,日阅读量超过600万。这位互联网上的帮助者、方舱里的安慰者,自己偶尔也有失望和焦虑的时候,不过他相信,现在他正身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当中,“这是上海四十年来最艰难的时候, 我不想后悔,也希望我们每个人未来都能记得、不后悔自己在这场历史事件中的所言所行。我只想尽可能地记录,尽可能地帮助人。”
3月中旬的上海,有一些零星的疫情,但还不严重。我从来没想到疫情会临到我头上。周末我和朋友们一起出去跑步、玩滑板,后来我又去菜市场买了些菜,做了一道鲷鱼蚕豆炊饭,记录了菜谱和烹饪过程,写了篇文章发在了公众号“home bistro”上。3月16号我的小区做了全员核酸,很快我被告知,结果异常。做了一次复核后,我被通知需要转运去医院治疗。我很惊讶,不过觉得现在病毒毒性低,我应该很快就能出院。准备了一些随身衣物、一个iPad,我就在家等着被接走。3月19号的晚上,我上了救护车后才知道我要去嘉定区的瑞金医院北院(以下简称瑞金北)隔离。十天后,我又被转移到了世博源方舱。前天(4月7号),已经是我被隔离的第二十天。我没有任何症状,只在瑞金北以打卡的心情喝了几包连花清瘟冲剂——因为我从来不吃感冒药,好奇这是什么味道。现在想起来,我很可能是在菜市场被感染的。我是个美食博主,这也算是工伤了。自从转到方舱后,我变得有些焦虑。现在我平静了。既然没办法很快出舱,那就顺其自然吧。我的方舱在世博源地下一层,有一千多号人,如同一个小城镇。世博源在浦东新区,是上海为了2010年世博会而建的。我很难判断这个方舱之前的用处,也许是个停车场。我的爸爸给我打电话时开玩笑说:“你现在进了‘集中营’了。”他总告诉我:“要淡定。”我挺淡定的。方舱的伙食不错,医务人员态度也好。有一次给一位护士帮忙的时候,我问护士这里有多少志愿者,回答是没有,全部是医院职工,他们是方舱最辛苦的人。他们的防护服一穿上就很难上厕所,面罩上都是气雾,经常看到累得坐在凳子上打盹儿的医护。我有次在护士台多呆了会,就听到步话机里医护之间的联系,有人心脏不舒服、有人拉肚子、有人咳嗽要开药,各种状况很多。在方舱里,很大的问题是睡眠。方舱里24小时灯火通明,从来不熄灯,这实在很影响睡眠。我找护士抗议,后来护士发我一条印着圣诞树的薄毯子。我用垃圾袋做成绳子,把毯子的四个边角和床两边的栏杆系起来,做成一个“天幕”。晚上睡觉时,口罩可以当眼罩遮住眼睛。这样每天晚上我勉强可以睡五个半小时。
卫生间环境很差,堵塞问题很严重。很多人说情愿少吃一顿,把省下来的钱请个保洁,随时打扫几十个移动洗手间。按最极端的设想:方舱的伙食费每个人每天省十块钱,一千号人能有10000块钱。一万块钱一天请不到一个保洁人员吗?但是有一个保洁人员能让大家被隔离的生活质量提高一个数量级。我知道现在世博源的方舱条件还算好的。现在的高速扩建的方舱像是开盲盒,我希望不幸中招的人都能开到好的那个,大家本来不应该承受这么多苦。我每天六点半起床,因为有的人说话大声、或者喜欢用手机外放声音,他们会吵到我不得不醒来。七点钟早餐会发到床位上。这里的餐饮条件还算不错,早餐必有牛奶,中晚餐两荤两素,除此之外,还有额外的牛奶、饼干、蛋糕供应。
我喜欢跑步,到方舱后我只能上下午各做一次十分钟左右的HIIT(高强度间歇训练),每天走路六千到八千步。在这里没法洗澡,不能做高强度运动。我们这一层因为在地下,唯一可以晒太阳的地方是移动洗手间,有阳光会透过玻璃幕墙洒下来。前往卫生间的通道很宽敞,是个绝佳的地方,你可以做自己的事而不会打扰人。有一天傍晚,我还听到有病人在这里唱李谷一的《乡恋》,这歌没有一定年纪的人大概都不知道。我看到他倚着墙、举着手机,与其说跟唱,不如说是在哼哼。空间很大,带来些混响还蛮好听的。我挺佩服他的,在方舱里还能有这样的心态,听到他唱歌,我的心情都放松了。方舱里也有小孩子在做游戏,还有学生在上网课。不过,你不能把这里想象成岁月静好的世外桃源。一千多号人,待在一层楼里,是很嘈杂的,让心安静下来并不容易。对方舱里的人来说,做核酸是很重要的事情,因为只要有间隔24小时以上的两次核酸阴性报告,就可以出方舱了。做核酸就意味着希望。和确诊后直接被拉来方舱的人不同,我在瑞金北已经有了阴性报告。转院来方舱后,方舱原定四天后才给我们做核酸。我们找医护人员不断反映,才争取来一次宝贵的核酸检测机会。现在的问题是核酸结果不透明。我们常常能在第三方检测机构查到自己的检测结果是“阴性”,然而方舱里却会通知我们是“阳性”。甚至我们在第三方机构里的“阴性报告”会被直接删除,以至我们现在只能从方舱医护这里得知结果。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一个指标是“Ct值”。确诊后,我找很多资料研究它,明白了Ct值代表人体内病毒含量的多少。判断新冠核酸检测是阴性还是阳性的标准,看的是Ct值的大小。过去,中国一直采用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标准:Ct值>40,核酸阴性;Ct值<40,核酸阳性。3月15日,也就是我在小区做核酸的前一天,国家卫健委颁布第九版的新冠肺炎诊疗方案,这次的《方案》中,将Ct值从40降低到35。也就是,Ct值>35,核酸检测就是阴性,不再是确诊病例了。我曾经距离结束隔离只有一步之遥。在瑞金北隔离十天,实际上在最后三天,我的结果已经连续阴性了,最后一天的检测,我的Ct值已经达到了39.6,实际上已经达到了出院标准。然而,我被安排转移到了方舱。因为转移、检测数据也没交接,之前的检测全部不算数,我现在无法得知Ct值,只是不断被告知结果是阳性。确诊以及住进方舱,对我的人生有什么改变吗?我认为没有。活着应该为利他,而不是仅仅为自己,这是我很早就想清楚了的。“克服痛苦与绝望的唯一方式就是为他人劳作。”我喜欢并且认同这句话。很多年轻人会说,活着就是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我觉得,从“做自己喜欢的”和“为了他人的益处”两种不同出发点做事,它们最后的果效一定大相径庭。上海确诊不断增加,我写了方舱物品准备清单,希望对其他人有帮助。方舱很大,空地很多,我看到好玩的事情,就拍下来。看到好玩的人,就搭讪一下。我喜欢记录,随手发在网上,没想到引起了很大的关注,几百万人看到了我的“方舱日记”。我觉得自己有义务记录一些什么。现在是上海四十年来最艰难和混乱的时候。上海经历过80年代末的甲肝爆发、2003年非典、2020年新冠疫情,但损失和影响都比不上这次。我知道自己正处在一个大的历史事件当中,我只能努力让自己不后悔,也希望我们每个人未来都能记得、不后悔自己在这场历史事件中的所言所行。我知道自己做了什么、想了什么、传播了什么,是很重要的。我只想尽可能记录,尽可能地帮助人。尽管在社交媒体上发声,但我对社交媒体感到很失望。太多反智的内容,太多因为反智导致的撕裂。人群太容易被互联网上的垃圾信息煽动,太多人不分青红皂白、不问事实,就轻易指责和批判人。我有时候就是觉得社交互联网没救了。这不是病毒,但这比病毒可怕多了。前几天,我发了疲倦的医护人员的照片后,就有人说:我不相信他们那么好。那么多人生活不方便,那么多的宠物被杀了。但我只能陈述我看到的事情,既不忽略正能量也不否认负能量。我在写一件事情,并不代表另一件事情就不会发生。怎么会有这么多苦难?我分不清那种苦难比另一种苦难更苦一点,或者苦难是否可以被对比。我只希望所有人都能被善待。还在瑞金北隔离的时候,有一天,我忍不住有感而发,写下了朋友圈:“我看到我自己很努力地在当一个乖乖社会人,被各种媒体、自媒体撩拨,什么时候该高兴,什么时候该悲伤,感受社会的各种情绪,排队核酸、配合防疫、遇到困难自己多担待尽量不要麻烦别人。我不知道是不是都有好的结果。”我在方舱里看到很多荒谬的事情:因为发现外面抢菜难,已经有人不想离开方舱了,因为房东不把房子租给自己,也买不到吃的,回老家也没有交通工具,还不如一直在方舱住着,等到上海彻底解封。也有人提出留下来做临时工,院方好像同意了。我觉得有点神奇。确诊以及方舱对我来说是难关吗?不,我觉得我之前的人生经历过更难的事,比如情感上的难关……现在是有点难熬,熬过去就是了。我对上海当然有失望。上海疫情以来发生的很多新闻事件,以前闻所未闻,我很震惊。我想,真正伟大的是上海人民,他们素质很高,听话、自觉、忍耐,是他们让这座城市与众不同。我相信没有任何困难是上海不能克服的。我对上海仍然怀有很深的感情。我是成都人,从2020年开始,我在上海生活的时间已经超过了我在老家生活的时间。也许更久的以后,我会选择离开这里。这是一座包容的城市,过去我喜欢这里丰富的人群多样性。但这两年,我减少了社交,这一点对我的吸引力也在减弱。现在被隔离的生活有点无聊,但也无非是一天天地过。我在方舱里认识了程序员、菜场老板、公务员……很多以前不会接触到的人。什么阶层的人在病毒面前都是平等的。一个肉贩是重庆人,他告诉我许多买肉的知识,比如要买肉厚的猪,饲养时间长,肉质才香。这是我以前不知道的。前几天,我去另一个病区看望了在瑞金北时的病友。他已经70多岁了,转移到了方舱后,我担心他有需要帮助的地方,就去探望他。记得住院时,有一次,他的手机播放了波切利的《Time To Say Goodbye》,我学着意大利腔调在病房里跟着瞎唱,大家笑作一团。他过去是军人通信兵,在病房里还给我们讲解摩尔斯密码发报。记得他放了一段滴滴滴的电报声音,我问他:“这是什么意思?”他说:“祝你健康愉快。”我渴望隔离快点结束。出去后我会立刻补觉,以及跑个十公里。我将要做一个餐饮新品牌,很多想法在我脑海里盘旋。我还有计划自己调配印度咖喱配方。被隔离前,我已经做了印度南部风格的咖喱,出舱后我打算尝试北部风格的。我对生活失望吗?是的,我偶尔失望,但我从来没有失去希望。hewenxia@modernmedi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