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店旁边的)绿色大房间里,有一部电话机(超大号的)和一个红色气球(挂在天花板上),还有一幅牛跳过月亮的画(壁炉上方)。《晚安月亮》(Goodnight Moon)的插画师克莱门特·赫德(Clement Hurd)的儿子拿起电话听筒(对于10岁以下的孩子,听筒本身就是个新奇事物),朗读了这本书引人入胜、节奏分明的前几页,逐一叫出了房间里的每个元素(电话、气球、牛)。这一幕让孩子们入迷,如果他们没有因为书中其他元素的三维版本而分心的话,包括玩具屋(大到能爬进去)、晾衣架上的手套(可拆卸)和明亮的电光火焰(心旷神怡)。这个场景足以吸引大多数孩子的注意力。这里是位于密苏里州堪萨斯城新的4.5万平方英尺(4181平方米,且在持续扩大)的沉浸式体验馆“兔子洞”(The Rabbit hOle),游客很快会发现,这个故事总有新的转折。拉一下假火焰,它会带着柴架、原木和壁炉背板一起动。穿过一个拱形入口,可以看到白色地板和油漆工用的美纹纸。“下一阶段会通向‘趣味无穷’(Tons of Fun)房间,”艾米丽·哈内(Emily Hane)说,哈内是这家庞大的北堪萨斯城儿童读物博物馆的开发和资助经理。在这个由艺术家、联合创始人兼前书商皮特·考丁(Pete Cowdin)和德布·佩蒂德(Deb Pettid)于2015年首次构想的兔子洞世界,《晚安月亮》引领我们走进约翰·斯特普托(John Steptoe)的城市漫步童书《上城》(Uptown),接着走进汤米·狄波拉(Tomie de Paola)的意大利乡村故事《巫婆奶奶》(Strega Nona),并一路前行,穿过一本本深受喜爱的故事书中的建筑环境。当孩子们穿过由建筑事务所Multistudio在一座旧仓库中开辟出的博物馆楼层,他们一会儿在哈莱姆区跳舞,一会儿在装饰着帽子的树下看书,一会儿与萨尔(Sal)的妈妈一起烤馅饼,一会儿见证克拉森(Klassen)的熊是否真吃掉了那只兔子。“不是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或需要什么,除非能亲眼看到,”考丁说,“我们营造了这个环境地方,仿佛横空出世,在这个手机驱动的世界提供了一个让人们完全放松的地方。”一个戴太多帽子的人,出自艾丝菲·斯劳柏肯纳(Esphyr Slobodkina)撰文和绘图的《卖帽子》(Caps for Sale)。摄影:Courtesy of The Rabbit hOle这可以说是为了重返社交化,也可以说是为了给博物馆培育未来观众,或者为了让孩子们(和家长一起)放下手机。无论为了什么(或三者兼顾),过去一年,一些备受瞩目的儿童空间开门迎客,它们致力于启迪和娱乐,提供创造力课程,让孩子们有机会将自己写入故事。它们与被动式的商业沉浸式环境(比如梵高的房间)不同,坚持三维构造,利用从单独的艺术项目到整个展厅的尺度来吸引亲身参与。在探究这些活跃、互动、沉浸乃至杂乱的儿童空间如何能吸引从出生即进入网络时代的一代人的注意力时,我发现其中不乏技术的身影。不同之处在于,它们从自然历史博物馆、游乐园和涂鸦艺术家那里汲取了经验,学会了如何恰如其分地驾驭技术。(提示:把它放大。)“我们并不反对任何事情。故事无处不在,”考丁说,“说到干预,我们的立场首先是提醒人们,世界并不完全活于手机上。”
兔子洞的创造者藉由丰富的书本知识和相对广阔的空间,采取了直截了当的策略,鼓励孩子们直接演绎故事。其他机构采取了更抽象、甚至更学术性的措施来鼓励孩子们亲身参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81街工坊(81st Street Studio)于9月在博物馆的一楼开放,旨在向3-11岁的儿童推介这座博物馆,并对所有人免费,而博物馆本身是收费的。建筑和设计事务所KOKO Architecture + Design为这个空间设计了流动式布局,各个维度都搭配了曲面和坡道,主要使用浅色木材和明快色调,并将所有元素布置在较低矮的位置。前区有一个巨大的木琴,主要吸引了还不会走路的孩子,后面的建筑房间备有大尺寸的纸板、曲木和织物,吸引了稍大的孩子们。这个工坊就像一个高端版的游戏室,主要采用了最上层中产阶级青睐的儿童色调米色,通过天然材料和原色来彰显美德,自20世纪中期以来,这一直是儿童产品的标志特色。一个孩子正在享受《我是小兔子》(I Am a Bunny)的沉浸式场景,这本书由奥莱·里索姆(Ole Risom)撰写,理查德·斯凯瑞(Richard Scarry)绘制插图。摄影:Courtesy of The Rabbit hOle儿童博物馆的历史可追溯至19世纪末,通过让孩子们观察科学标本和动手体验昆虫、植物、贝壳和矿物模型,教授自然历史的基本原理。二战后,冷战恐惧促使联邦政府扩大了对激发儿童广义科学兴趣的项目的资助。目标是培养好奇心和创造力,战后的设计师们也将他们自己的现代主义美学与动手体验进行了融合。你可以在查尔斯·埃姆斯(CharlesEames)和雷·埃姆斯(Ray Eames)的互动展览“数学世界:数字内外”(Mathematica: A World of Numbers … and Beyond)中看到这种思维方式,该展览于1961年首次亮相,至今仍在密歇根州迪尔伯恩的亨利·福特美国创新博物馆(Henry Ford Museum of American Innovation)发挥其对数魔力。作为视觉学习者,埃姆斯夫妇认为他们的观众也会这样做:通过蕨叶、鹦鹉螺壳和龙卷风的图像了解数学原理。孩子们还可以尽情弄脏双手,或至少弄湿双手:“最小表面”部分包含六根可以浸入肥皂浴的金属丝棒,可形成立方体和四面体形状的气泡。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新开设的81街工坊是儿童探索和游乐中心,图中的墙壁展现了各种纹理。摄影:Carrington Spires, courtesy of the Met81街工坊的目标是先让孩子们了解艺术创作过程,再请它们体验艺术。摄影:Carrington Spires, courtesy of the Met正如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教育主席海蒂·霍尔德(Heidi Holder)所述,尽管81街工坊是21世纪的产物,但背后的理念都是相似的:让孩子们在接触成品前先体验创作艺术的材料和过程。这里的藏品出现在屏幕上,出现在书架上的书中,但整体美学是“让我们从起点出发”。通往该空间的无障碍坡道两旁排列着五花八门的木材,木琴旁边还有更多木制乐器,均由雅马哈(Yamaha)打造。一个中性色调的弹跳区点缀着人造阴影,其中一个互动环节由数字体验设计公司Bluecadet创建,孩子们可以用触控笔从有涂层的木块上去除颜料,然后在数字屏幕上“打印”它,制作出“木块印刷品”。另一个装置可以制作一个简单的鼓,轻轻敲击还可查看收藏中的鼓或演奏片段。这些材料将在一年左右进行轮换。KOKO Architecture + Design打造的81街工坊以浅色木材、曲面和跳色点缀为特色。摄影:Richard Lee, courtesy of The Met爬过兔子洞中那些环环相扣的故事书后,一切都显得有些乏味,哪怕考虑到在现有博物馆中和在一座15万平方英尺(13935平米)的仓库中开辟空间的区别。当埃姆斯的“数学世界”展在1964年的世界博览会上亮相时,它位于一个巨大的蛋形剧场下方,剧场中有数十个IBM标志,这种布景在访客参与活动前就打破了他们的尺度感,正如爱丽丝掉进兔子洞一般。在一个包含丹铎神庙这样的戏剧性布景的博物馆中(可称之为成人沉浸式体验),对于任何三岁以上的人,一台花哨的木琴都不足以完成场景营造。“建筑故事”(Building Stories)展于今年1月在华盛顿国家建筑博物馆开幕,它也试图在展示书籍制作的高端艺术与鼓励孩子动手画画、写作和建造的低端艺术之间找到平衡。波特兰的设计师团队Plus And Greater Than显然为这个展览全力以赴,他们设计了风格化的稻草、木材和砖块图案的门户,让人联想到《三只小猪》(The Three Little Pigs)的故事;阅读角摆满令人眼花缭乱的童书;还有强调故事讲述或建筑构造的有针对性的互动。相对于大都会博物馆的米色设计,“建筑故事”的美学更具原创性,但它受到了博物馆的狭小空间和混杂信息的困扰:触摸这个,切勿触碰那个。观看这个,阅读关于那个的介绍。我们到底是沉浸其中,还是虚心欣赏?历史调查的野心与适合儿童的体验之间存在某种尚未化解的矛盾。即使是成年人,在被孩子的节奏拖着走时,那些制作立体书的巧妙构思或桥梁工程的图解说明也可能会在匆忙中被忽略。看完展览前,我们很难静下心来阅读书籍或打开绘画本。大脑很难以两种尺度和两种步调运转。最受欢迎的互动装置也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布块和墙壁尺寸的投影屏幕,它吸引了所有年龄段的孩子们。两个青少年直挺挺地坐在软垫上,眼前播放的幻灯片可谓经过美化的苏西·李(Suzy Lee)的《影子》(Shadow)。在最后一个展厅,两人正用柔软的材料建造一座比自己还高的摩天楼……同时要小心提防不让它倒在任何幼儿身上。与此同时,展示大卫·麦考利(David MacCauley)创作过程的房间(从椅子扶手到天花板都贴满了草图)却空无一人。在国家建筑博物馆的“建筑故事”展中,阅读角与传统展品融为一体。摄影:Yassine El Mansouri当父母和子女们对那些显眼的大型装置感到厌倦时,他们可能会回到一些空间,展开更安静的探索。这些儿童展览总会有许多回头客;家庭会员十分划算,又能带来稳定的收入来源,可移动组件、互动和维护的费用往往意味着这些展览会持续多年。构建大型互动元素并进行更新似乎是一个明智策略。基本思路就是,有什么是在家里做不到的?即使这里存在科技,它并非孩子们接触的第一件事(比如兔子洞的绿色大房间)。它不会呈现为iPad那样的乏味尺度,也不会采用同样的操控方式(电话)。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它被设计为一种社交体验:围绕着讲故事的人或探索的时刻展开(例如那个移动壁炉)。
欢迎转发,如欲转载、合作等
请联系∶hewenxia@modernmedia.com.cn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