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发布会回顾|一次性塑料替代方案对温室气体减排的贡献

6月16日,零废弃联盟与磐之石环境与能源研究中心,在北京自然之友公益基金会、阿拉善SEE华北项目中心、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的支持下,联合举办了零废弃论坛第二次线上会议“气候政策下生活垃圾管理的挑战与机遇研讨会暨报告发布会”。

此次发布会,中华环保联合会绿色循环普惠专委会碳减排工作组组长颜磊受邀就“一次性塑料替代方案对温室气体减排的贡献”展开分享,以下是分享内容回顾。

#


主讲人:颜磊 





一、企业端碳减排与消费端碳减排


温室气体排放有一大类工作是B端的碳交易,在废弃物领域包括垃圾焚烧发电、填埋气发电、堆肥等大型的碳交易项目,其中也有一些争议是有待讨论的。而另一方面,C端的碳减排也不容忽视。按照相关的研究报告,消费端包括居民生活和工业生产的过程产生温室气体排放占全部碳排放的53%,甚至高于农业、建筑业、能源行业的碳排放之和。


企业端的排放是国家可以通过政策法规等强制手段管控的,例如给生产企业规定碳排放配额,再通过全国碳市场进行交易。但消费端的碳排放就不好管控,例如虽然颁布了限塑令,但公众是否真正减少塑料的使用;又如少开多少天的车等等,是很难约束的,必须有创新的市场化方式,也需要政府的引导性政策。




二、碳排放和碳减排的计算


在很多年前,产品的碳排放计算就已经有相应的标准,不管是温室气体盘查、碳足迹以及所谓的微观层面的碳中和(即企业通过碳交易,购买碳信用以中和掉自身的碳排放,以前这种交易往往是自愿性的)。


近年来,习总书记已经连续75次强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显现出不可逆转的趋势;因此碳排放应当如何计算,就变得十分重要。


碳排放量的计算是通过一定的标准进行,在国际上较为通用的方法中,都要先把边界划分好,把其中每个环节直接排放的、以及能耗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当量,加总得出总排放量。能源的碳排放系数(即电网排放因子)每年都在更新,随着可再生能源、水电、风电装机容量在增加,排放因子是下降的,但能耗一直都意味着有碳排放产生。


在计算的过程中,我们会看到有一些产品例如PET塑料瓶、塑料袋等,它的碳排放量甚至比产品本身重量还要大,这就是因为边界设定的时候在上下游环节纳入进来了,不管是开采、制造、运输还是在仓储、废弃等环节,都考虑进去了,各环节排放累加后就显得比我们预想当中要大很多。



三、碳足迹核算的标准


产品碳足迹计算是有通用计算标准的,不管是对塑料还是其他的产品。


最早的通用标准是PAS2050,由BIS标准化协会编制。它应用是最广的(尤其在国外,国内也有应用),也是最灵活、最细的一套标准。它是在生命周期评价(ISO14040和ISO14044)基础上,全球第一份从生命周期角度考虑商品和服务温室气体排放的评价规范,用以盘查计算产品与服务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从原材料开采、生产、配销、使用和废弃后的处置)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GHG Protocol《温室气体核算体系:产品寿命周期核算与报告标准》(又称《产品标准》),是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发起的。它比较灵活,应用范围仅次于PAS2050。该标准的主要目的是为企业的减排决策提供一个基本框架,以减少来自产品(物品或服务)设计、制造、销售、购买或使用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在前两个标准的基础上,对ISO14067标准进行转化,结合了中国实际,将适用性放宽,但是相对来说仍然比较规范,同时在国内又具有权威性,因此目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使用。


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标准,在核算的时候都需要用到排放因子。国际上有比较常用的排放因子数据库,例如,要计算1克某种塑料产品的碳排放,只要给出采用的是什么样的工艺、有哪些生产环节,数据库就能查到碳排放量。如果通过科研或实地调研得到新的排放因子,也可以通过类似维基百科社区的一套流程,将其录入数据库。在国内,四川大学、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也推出了自己的排放因子数据库,因为各国各地区的生产条件不同,按照国内的排放因子计算得出的结果可能更符合实际。当然,这些数据库都需要不断积累和更新,才能更好、更贴近实际地计算碳足迹。



四、关于废弃物管理碳排放的讨论


废弃物管理碳排放方法学和碳市场机制目前亟待更新。例如,以前焚烧发电是可以算作碳汇卖到欧盟的;但焚烧过程自身是会产生温室气体排放的,而且国内很多地方已经强制要求填埋场必须安装填埋气回收装置,这样焚烧参照基线情境的碳减排量就降低了,甚至有些地方焚烧本身就成为了基线情境,因此能不能带来减排量,未来都是值得商榷的。另外,大部分焚烧厂不是自愿做的减排项目,并且已经得到政府补贴,没有在开发项目上满足额外性的要求,因此未来焚烧是否适用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也是一个问题。



五、塑料回收的碳足迹和碳减排


根据废弃物材料回收的方法学,以再生塑料替代原生塑料,包括电子垃圾中的塑料回收、PET瓶回收替代涤纶纤维等,都替代了原生材料生产环节的能耗,带来减排量。如果通过正规方法学进行核定下来,是可以进行交易的。但塑料回收减排项目较为少见,公开可查的只有一两家企业做过类似项目,遗憾的是只到了备案环节、没到核证环节,我国的CCER项目就全部暂停了。但在CCER今年或明年重启后,这可以成为一个重要的方向。


目前国内已经有机构在推动塑料产品碳足迹相关团体标准的制定。例如,中国再生资源回收率协会已经就《塑料再生利用产业碳排放量计算标准》立项;而中华环保联合会在推动《塑料包装替代材料减排量核算准则》,即试图计算塑料替代包装的减排量,目前CCER中没有相关的方法学。根据这些标准,企业可以自证其产品相对于传统工艺带来的减排量是多少,让消费者认可和购买,促进塑料产品的碳减排。




六、碳普惠与消费端碳减排


中华环保联合会开展的碳普惠项目更注重消费端,跟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相关。例如,蚂蚁森林就是一个碳普惠产品,当时定的18个碳减排场景中,就有环保减塑和绿色包装,用户少用一个塑料袋可以获得12克碳减排量;减排量达到一定程度,就由阿拉善SEE基金会捐赠去种一颗真树,带动了很多人参与。碳普惠非常成功,但也有问题:它的自愿性和公益性较强,但数字化程度不高,缺乏权威的标准,很难严格认证这些减排量,因此只能在蚂蚁森林内部流通,很难实现跨平台减排量流通,与各地政府的碳账本也很难打通。中华环保联合会近期发布了一套《公民绿色低碳行为温室气体减排量化导则》,包含40项绿色低碳行为,得到了40多家学术机构和互联网大厂的认可。希望这个导则能够做好底层量化统计,以标准方式统一度量衡,实现跨平台兑换。



七、互动环节


第一个问题,可降解塑料碳排放是否一定低于传统塑料?


颜磊:不一定,要看边界是如何规定的。因为考虑到原料的开采、生产和运输,与每个地方也不一样,确实需要具体计算,可降解与不可降解塑料在碳排放方面的差别可能微乎其微。


第二个问题,嘉宾介绍了对产品碳足迹认证,是否存在对于某项服务的碳足迹认证?例如有些创新者在做循环餐具或循环快递包装,他们每使用一次相当于替代了一个或者一套相应的一次性餐具或者一次性快递包装,是否对循环餐具或者包装认证?


颜磊:这个问题很好,大部分说的都是我们在努力做的,之前我们算的都是项目级别的,一年小到几万吨,大到几千万吨的体量,通过碳汇市场带来真正实际收益。但到个人端就很难,我们试图也在做,需要通过一定的标准。各种认证更多是对企业核算或者一个产品相对来说比较多,而且是自愿性,不是强制的。需要有细分领域的认证机构来做,这种认证机构需要是认监委管理备案的机构。只要能自证其说,有一个合理的计算,就可以到这类认证机构申请证书。但还没有到认证完了就可以获益或者交易的层面。


关注零萌公益视频号,观看发布会回放:

竹溪计划



竹溪计划是自然之友于2021年发起的资助项目。竹溪计划为发挥社会组织在中国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和环境法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为有志于从事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法制的社会组织提供小额资助支持,并提升受资助组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与自然之友形成合力,重建人与自然的连接,守护珍贵的生态环境。



零废弃论坛于 2013 年由零盟和上海爱芬环保共同发起,后来发展成为零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行业论坛。它旨在为政府、企业、专家学者、社会组织、媒体、公众搭建一个共商垃圾治理的对话平台,截至2021年已连续在全国8个城市举办了9届论坛,累计有百余位讲者在136个主题下分享零废弃观点和相关研究成果。


2022年零废弃论坛迎来全新升级,从最初一年一度的论坛升级成为以年度峰会、热点沙龙、焦点问题研讨会、零废弃观察等多种形式呈现,贯穿全年的分享、对话、观察、传播的全国性综合论坛。2022年零废弃论坛获得了阿拉善SEE华北项目中心的支持。


感谢

北京自然之友公益基金会

阿拉善SEE华北项目中心

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

对项目的支持


相关链接:报告下载|气候政策下生活垃圾管理的挑战与机遇研讨会暨报告发布会回顾

全面认知垃圾管理碳减排机遇——“气候政策下生活垃圾管理的挑战与机遇研讨会暨报告发布会”精彩回顾

发布会回顾|报告发布——“双碳时代”下市政固废如何实现可持续管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零废弃公益联盟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