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通稿中没讲的对照版:习近平强调当前经济工作的五个重大问题

东中西部发展智库 东中西部发展智库 2023-10-23

【编者按】

 

2023年第4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当前经济工作的几个重大问题》。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12月15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


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宣讲家网摘编核心观点和重要内容,供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学习参考。


中央政治局2022年12月6日会议(点击报道全文)研究定调2023年经济工作之后,社会各界对2022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充满了期待!!

 

2022年12月15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新华社发布通稿之后的16日夜,内参君李朱不仅找来了《新闻联播》的15分钟完整视频,而且根据新华社通稿报道进行学习解读和全文批注,极速分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大积极信号!‍》(点击报道批注版全文)。 

 

"朱批蓝批"公众号运营团队认为,要想深刻理解当前的经济形势与未来的经济政策,可以考虑从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理解党中央的经济方针。

为了更深刻地理解《求是》杂志于今年第4期刊登的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12月15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内容,"朱批蓝批"公众号的内参君李朱设定2022年12月16日的新华社通稿报道为原始稿件、2023年2月公开的部分讲话内容为修订版本,特别整理了两个内容的修订对照版,以便有心师友参考。


除了极少数的个别文字外,主要的删除或修改的文字都标红了,横线在文字上的是被删除的原始报道文字横线在文字下方的是最近刚刚公开的



欢迎转发分享,欢迎互动交流! 

 

"朱批蓝批"公众号运营团队


当前经济工作的几个重大问题

习近平

(2022年12月15日)

 

 

明年经济工作千头万绪,需要从战略全局出发,抓主要矛盾,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抓住重大关键环节,纲举目张做好工作。


 


  总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必须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使社会再生产实现良性循环。我国通过扩大内需有效应对了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积累了成功经验,要优化政策举措,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

 

一是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消费日益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力量。要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使消费潜力充分释放出来消费是收入的函数,要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要提高消费倾向高、但受疫情影响大的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能力。要合理增加消费信贷,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教育医疗文化体育服务等消费。


二是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

当前,民间投资预期较弱,政府投资必须发挥好引导作用,这是应对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有力工具。政府投资要在打基础、利长远、补短板、调结构上加大力度,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加强交通、能源、水利、农业、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联通。要支持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乡村建设行动。要加大科技和产业投资,超前开展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建设。政策性金融要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加大对符合国家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导向重大项目的融资支持力度,兼顾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放宽民间投资市场准入,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要加强项目储备和前期工作,强化要素保障。

 

  要继续发挥出口对经济的支撑作用。要稳住对发达国家出口,扩大对新兴经济体出口,提升加工贸易水平,提高出口附加值,扩大服务贸易,发展数字贸易,巩固拓展新能源汽车等新产业出口优势,积极扩大先进技术、重要设备、能源资源等产品进口,发挥好中欧班列作用,加快建设贸易强国


 

  我们要练好内功、站稳脚跟。我国有世界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和潜力最大的内需市场,要切实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抓紧补短板、锻长板。

 

一是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

我国经济必须确保国家安全,确保基本民生,确保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总体正常运转。要大力提升粮食、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特别是要把粮食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要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向耕地和科技要产能,向国土资源要食物。要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统筹布局电力源网荷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支持企业“组团出海”,加快进口多元化。要提升国家战略物资储备保障能力。

 

二是加快实现产业体系升级发展。

要在重点领域提前布局,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既巩固传统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又创造新的竞争优势。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过程中孕育的新机遇,勇于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传统制造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要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要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


 

  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对我们是否还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有一些不正确甚至错误的议论。我们必须亮明态度、决不含糊,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一是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已见成效,要根据形势变化,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谋划新一轮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行动方案。我国经营性国有资产规模大,一些企业资产收益率不高、创新能力不足,同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的要求不相适应。要坚持分类改革方向,处理好国企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关系,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管理体制,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作用,以市场化方式推进国企整合重组,打造一批创新型国有企业。要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二是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民营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就业、财政税收、科技创新等具有重要作用。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要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要全面梳理修订涉企法律法规政策,持续破除影响平等准入的壁垒。要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反对地方保护和行政垄断,为民营企业开辟更多空间。要加强中小微企业管理服务,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各级领导干部要为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国企、民企、外企都要依法合规经营。


  今年我国利用外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纵观全球,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都把吸引和利用外资作为重大国策,招商引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我们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既要把优质存量外资留下来,还要把更多高质量外资吸引过来,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

 

一是扩大市场准入。

要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发挥好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各类开发区和保税区等开放平台的先行先试作用,已宣布的外资准入政策要抓紧落地见效。

 

二是全面优化营商环境。

要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促进公平竞争,保障外资企业依法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招投标、标准制定,加大知识产权和外商投资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要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高标准经贸协议,并主动对照相关规则、规制、管理、标准,深化国内相关领域改革。

 

三是有针对性做好外资企业服务工作。

要加强同外商沟通交流,为外商来华从事贸易投资洽谈提供最大程度的便利,同时也要推动外资标志性项目落地建设经贸人员常态化走出去招商引资


 

  我们必须坚持标本兼治、远近结合,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一是防范房地产业引发系统性风险。

房地产对经济增长、就业、财税收入、居民财富、金融稳定都具有重大影响。要正确处理防范系统性风险和道德风险的关系,做好风险应对各项工作,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推动行业重组并购,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同时要坚决依法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扛起责任。要因城施策,着力改善预期,扩大有效需求,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支持落实生育政策和人才政策,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鼓励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探索长租房市场建设。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深入研判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和城镇化格局等重大趋势性、结构性变化,抓紧研究中长期治本之策,消除多年来“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发展模式弊端,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二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金融事关发展全局。要统筹好防范重大金融风险和道德风险,压实各方责任,及时加以处置,防止形成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要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集中统一领导,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三是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要压实省级政府防范化解隐性债务主体责任,加大存量隐性债务处置力度,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利息负担,稳步推进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和法定债务合并监管,坚决遏制增量、化解存量。要禁止各种变相举债行为,防范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平台化”。要加强对融资平台公司的综合治理,推动分类转型。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健全省以下财政体制,稳步推进地方税体系建设,夯实地方基本财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明年还有许多重要工作要做。

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稳定粮食生产,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和循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谋划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要筹备办好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要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优势互补、各展其长。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创造条件加快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制度,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建设美丽中国。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12月15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


【"朱批蓝批"对体例的备注:

 横线在文字上的是被删除的,

横线在文字下方的是新公开的


全文

当前经济工作的几个重大问题习近平

2022年12月15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  明年经济工作千头万绪,需要从战略全局出发,抓主要矛盾,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抓住重大关键环节,纲举目张做好工作。  (一)着力扩大国内需求  总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必须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使社会再生产实现良性循环。我国通过扩大内需有效应对了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积累了成功经验,要优化政策举措,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  一是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消费日益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力量。要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使消费潜力充分释放出来。消费是收入的函数,要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要提高消费倾向高、但受疫情影响大的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能力。要合理增加消费信贷,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教育医疗文化体育服务等消费。  二是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当前,民间投资预期较弱,政府投资必须发挥好引导作用,这是应对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有力工具。政府投资要在打基础、利长远、补短板、调结构上加大力度,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加强交通、能源、水利、农业、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联通。要支持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乡村建设行动。要加大科技和产业投资,超前开展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建设。政策性金融要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加大对符合国家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导向重大项目的融资支持力度,兼顾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放宽民间投资市场准入,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要加强项目储备和前期工作,强化要素保障。  要继续发挥出口对经济的支撑作用。要稳住对发达国家出口,扩大对新兴经济体出口,提升加工贸易水平,提高出口附加值,扩大服务贸易,发展数字贸易,巩固拓展新能源汽车等新产业出口优势,积极扩大先进技术、重要设备、能源资源等产品进口,发挥好中欧班列作用,加快建设贸易强国。  (二)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我们要练好内功、站稳脚跟。我国有世界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和潜力最大的内需市场,要切实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抓紧补短板、锻长板。

2023年1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通过视频连线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向全国各族人民致以新春的美好祝福。这是习近平通过视频连线,同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商户和采购年货的群众亲切交流。 新华社记者 李涛/摄

  一是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我国经济必须确保国家安全,确保基本民生,确保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总体正常运转。要大力提升粮食、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特别是要把粮食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要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向耕地和科技要产能,向国土资源要食物。要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统筹布局电力源网荷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支持企业“组团出海”,加快进口多元化。要提升国家战略物资储备保障能力。  二是加快实现产业体系升级发展。要在重点领域提前布局,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既巩固传统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又创造新的竞争优势。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过程中孕育的新机遇,勇于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传统制造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要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要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  (三)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  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对我们是否还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有一些不正确甚至错误的议论。我们必须亮明态度、决不含糊,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一是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已见成效,要根据形势变化,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谋划新一轮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行动方案。我国经营性国有资产规模大,一些企业资产收益率不高、创新能力不足,同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的要求不相适应。要坚持分类改革方向,处理好国企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关系,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管理体制,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作用,以市场化方式推进国企整合重组,打造一批创新型国有企业。要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二是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就业、财政税收、科技创新等具有重要作用。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要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要全面梳理修订涉企法律法规政策,持续破除影响平等准入的壁垒。要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反对地方保护和行政垄断,为民营企业开辟更多空间。要加强中小微企业管理服务,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各级领导干部要为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国企、民企、外企都要依法合规经营。  (四)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  今年我国利用外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纵观全球,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都把吸引和利用外资作为重大国策,招商引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我们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既要把优质存量外资留下来,还要把更多高质量外资吸引过来,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  一是扩大市场准入。要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发挥好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各类开发区和保税区等开放平台的先行先试作用,已宣布的外资准入政策要抓紧落地见效。  二是全面优化营商环境。要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促进公平竞争,保障外资企业依法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招投标、标准制定,加大知识产权和外商投资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要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高标准经贸协议,并主动对照相关规则、规制、管理、标准,深化国内相关领域改革。  三是有针对性做好外资企业服务工作。要加强同外商沟通交流,为外商来华从事贸易投资洽谈提供最大程度的便利,同时也要推动经贸人员常态化走出去招商引资。  (五)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  我们必须坚持标本兼治、远近结合,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一是防范房地产业引发系统性风险。房地产对经济增长、就业、财税收入、居民财富、金融稳定都具有重大影响。要正确处理防范系统性风险和道德风险的关系,做好风险应对各项工作,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扛起责任。要因城施策,着力改善预期,扩大有效需求,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支持落实生育政策和人才政策,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鼓励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探索长租房市场建设。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深入研判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和城镇化格局等重大趋势性、结构性变化,抓紧研究中长期治本之策,消除多年来“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发展模式弊端,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二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金融事关发展全局。要统筹好防范重大金融风险和道德风险,压实各方责任,及时加以处置,防止形成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要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集中统一领导,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2023年1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通过视频连线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向全国各族人民致以新春的美好祝福。这是习近平通过视频连线,同塔里木油田公司轮南油气储运中心西气东输第一站克拉集气区员工亲切交流。 新华社记者 李涛/摄

  三是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要压实省级政府防范化解隐性债务主体责任,加大存量隐性债务处置力度,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利息负担,稳步推进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和法定债务合并监管,坚决遏制增量、化解存量。要禁止各种变相举债行为,防范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平台化”。要加强对融资平台公司的综合治理,推动分类转型。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健全省以下财政体制,稳步推进地方税体系建设,夯实地方基本财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明年还有许多重要工作要做。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稳定粮食生产,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和循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谋划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要筹备办好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要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优势互补、各展其长。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创造条件加快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制度,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建设美丽中国。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12月15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


来源:《求是》2023/04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

的建设与思考




作者王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会副会长,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协会副会长。
来源

《西北民族研究》2022年第3期


摘要文章根据近年来在民族地区开展的相关调查,简要总结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建设工作取得的成绩,也指出了这些基地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在此基础上,文章围绕如何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的建设,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实践基地




近年来,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教育部、国家民委四部委推动下,全国陆续设立了几十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研究或实践基地(以下一些地方简称为“研究基地“或“基地“),这对促进全国民族领域转变理论导向、学术方向发挥了一定的作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之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自身的变化更加显著,民族领域理论研究的导向更加清晰。但在调研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基地的覆盖面还不够广,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全覆盖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各个基地的发展很不平衡,一些基地表面工作做了不少,但实质性工作进展不大;一些基地虽然挂了牌子,但是管理体制机制乃至工作内容缺乏创新,很难发挥引领作用。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对如何进一步做好基地建设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调研情况




2021年,笔者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民族工作的主线在各地(主要是民族地区)的贯彻落实情况,以及部分研究基地的建设情况,先后在内蒙古、青海、宁夏、甘肃、四川、广西、云南和北京等多地进行了多次实地调研。除十余次在内蒙古开展相关培训时进行临时调研外,还在4月到10月之间分别参加或组织了几次比较大的调研活动。4月中旬至5月上旬,笔者带领三个调研小组分别到宁夏、甘肃、云南三地的十余家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问题“专题调研,召开五次座谈会,深入访谈专家学者二十余人次,了解大家对于当前民族工作的意见,主要是调查存在的突出问题。根据调研需要,也约请相关专家学者提交了一批专题材料。7月初,笔者先后在四川、广西和宁夏参加了三次专题研讨会,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访谈了相关专家学者特别是民族宗教工作部门的同志,并和他们作了学术交流。7月下旬,我应邀参加了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的“加强‘五观‘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主监督性调研活动,在内蒙古和青海进行了为期八天的实地调研,走访了各级各类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同时参观考察了城乡社区、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和一些宗教场所,与这些单位的工作人员进行了座谈交流,与近四十位访谈对象进行了面对面的单独交流。9月下旬,笔者与其他几位评估组专家一道,对宁夏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进行第三方评估。当时,先后在宁夏银川市、石嘴山市的多个基层社区、企业、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实践基地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展览馆“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收集了大量的资料。10月上中旬,笔者先后在北京和内蒙古参加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会,进一步了解了各地学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情况,增进了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实际工作情况和成效的了解,深化了对研究基地建设成效与问题的认识。二
主要成绩




各地高度重视研究基地的建设,认识水平明显提高。调研时所到之处,各级党委、政府对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建设、加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工作部署高度重视,按照中央统一部署,结合当地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访谈中,从领导干部到基层群众,对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认识水平与前几年相比明显提高。宣传工作轰轰烈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氛围逐步呈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宣传部门对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抓得很紧,民族地区尤其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学习和宣传,社会舆论氛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无论是道路上的标语、各种形式的宣传栏,还是学校文化内容、基层社区党支部显示屏、居民小区墙报,各类宣传内容大多都更新及时,用最新的内容展现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最新指示精神和工作要求,用最新颖的方式把社会宣传工作做好。特别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七进“工作,基本实现了社会面的全覆盖。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科研工作不断加强,相关成果不断增多。所调研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都向我们介绍了基地的组织体系、专家学者(其中不少是兼职人员和外聘人员)、学科梯队、科研项目及大批科研成果目录或书籍。一些学校介绍了基地建设的大量工作及举措,比如给场地、拨资金、立项目、搞讲座、算课时、评优秀科研成果和教学名师等等,多种形式的教育科研工作已经起步。这些年民族研究领域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为主题的宣传文章、学术论文和出版物不断增多,说明在党的十九大之后,特别是在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讲话之后,民族领域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推进教学科研工作改革的成效逐步显现。积极调整民族宗教领域的政策法规,民族工作转型稳步推进。根据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央关于民族宗教工作的大政方针,特别是中央在涉疆,涉藏,涉及民族双语教学、教材等方面的改革精神,各地党委政府在调查研究、梳理政策法规的基础上,稳步推进中考高考加分、公务员考试加分、惠民帮扶等方面的政策调整。尽管在民族宗教领域认识分歧和历史惯性依然存在,但随着调整力度的不断加大,不论是民族地区的建筑风格、道路标语标识、符号展示,还是民族地区的民族政策、教育政策、科研管理举措等等,都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绝大多数干部群众对此是理解和支持的,相关部门的工作也是稳步推进的。上面对近年来各地民族工作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的工作及成效进行了简要的概括。比较明显的变化体现在宣传、建筑风格改革、课堂教学改革、加分政策调整等方面;社会风气、工作导向、干部思想、专家学者和教师队伍的认识等这些表面上不太容易看得见变化的方面也存在深刻的变化。只不过这种变化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人群中表现的不是一般齐,进展不平衡,步子有快有慢,变化程度各异。正因为如此,今后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因为在上述各个工作领域依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制约着工作的开展和实际效果。下面主要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三
突出问题




“新瓶装旧酒“和形式重于本质的问题比较突出。各个基地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工作的认识是清楚的,但是人员与体制的改革尚不到位。目前各基地能够用于综合性、系统性与整体性研究的资金投入及主攻方向的工作力度明显不足。由于资金、人员、编制方面的制约,多家基地无法按照基地建设要求专门组织科研力量进行协同攻关,只能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与各单位的日常科研工作“捆绑“进行。基地建设工作大多只是体现在文件、牌匾和科研论文基金署名中。目前,把原有工作等同于基地工作,把单位建设规划等同于基地规划,把单位人员发表的成果等同于基地成果的现象普遍存在。研究人员“各作各的研究、各署各的名“,只要是题目能挂靠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成果都列为基地的成果,有些成果挂靠得十分勉强。很多研究人员认为基地建设就是要出更多以基地项目署名的成果,导致基地专项研究徒有其表,以个人研究名义“架空“了基地建设的规划性、系统性、整体性,重大科研成果还比较薄弱。基地建设与其他工作的合理互嵌和互促共进机制尚未形成。一些单位把基地工作视为民族学学科的事、某个学院的事、某几个核心研究人员的事,这导致基地无法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整合,开展协同攻关的研究工作。一些基地建设单位把基地工作简单地视为研究工作,而不注意把科研与教育引导工作结合起来,导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工作与教育引导工作相脱节。一些单位或研究基地受疫情及相互竞争等因素的影响,相互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还不够密切。研究基地建设与地方民族工作的实际需要衔接不够甚至明显脱节。中央强调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单一民族工作部门的事情变为全党全社会各部门各环节的事情,特别是要把教育宣传工作嵌入党史学习教育中,纳入文明创建、公民道德建设、时代新人培育等工程中,落实到现代文明教育中,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跟上时代步伐,向现代化迈进。然而,虽然地方实践部门的需求十分迫切,但是理论界对实践的回应相对迟钝,跟不上实践工作的节奏,无法发挥支撑作用。四
思考与建议




在试点基础上进一步扩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的数量和覆盖范围。虽然2020年四部委批准的15家基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且发挥了一定的引领作用,但是与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的“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相比,这15家基地在全国数千家高校和大批科研院所中所占比例很低。国家民委设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也主要选择一批民族地区高校和民族院校作为建设试点,覆盖面比较小,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全覆盖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也影响了尚未设立基地的院校及研究机构做好此项工作的积极性。按照全面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要求,有必要进一步扩大研究基地的数量和覆盖范围。至少在全国省级行政区和副省级城市都要实现基地全覆盖,在教育部直属院校中实现相应课程全覆盖,引领全国教育系统和思想宣传文化系统把宣传教育工作做实做细。进一步支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围绕建设目标凝聚科研力量,尽早产出一批高质量的专项科研成果。建议有关部门加大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理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实践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等问题的研究与诠释。强化科研资政,重点围绕推动基础学科研究与新型智库建设融合发展展开探索,对民族政策法规调整等重大问题设立专项课题并开展调查研究,为相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加快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程一体化联动机制。抓好教材编写、主题活动、实践体验这三个主要支点,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程一体化联动机制,开辟高校宣传教育中立德树人新境界:抓好教材编写,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概论“等思政课程有机融合;抓好主题活动,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等重要历史节点,组织各类党团活动及各类主题教育,教育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抓好实践体验,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多维度活用、善用、精用“大思政课“。打造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和高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实践基地。做好专项督察工作,引导并督促研究基地积极发挥引领和资政作用。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基地建设工作,应当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目标,以理论研究成果、实践服务成果和人才培养成果三方面为导向,构建科学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激发基地建设的内生动力。以基地建设为抓手,将建设成效纳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考评工作。



-- END --

审读新华社通稿

依据媒体、李锦解读整理


编辑丨万无香

审校丨丁宁

监制丨于今

 -- END --


       智库产品        


《国家智库》NATIONAL THINK TANK、《中国智库》CHINA THINK TANK是国内第一部以智库为名的政策研究系列读物,自2009年创办、2010年发行以来,始终突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这一核心理念,公开出版发行。

智库之道,在于顶天立地

实干 谏言 不辱使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