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的成功,真的是靠努力得来的吗?——刘擎解读《精英的傲慢》

曼曼迭代 曼曼迭代
2024-11-25

以下内容来源于靠谱讲书APP,作者刘擎。

靠谱讲书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刘擎,今天我要讲解的是迈克尔·桑德尔教授的著作《精英的傲慢》。这个讲解大概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来谈谈这本书的问题意识和它的作者;

第二部分是主体,就是它的主要观点;

第三就是如何应对它提出的问题;

最后我们来谈谈,这本书给我们带来的思考和启发;


第一部分,这本书的问题意识和它的作者

01、这个问题的由来是什么呢? 

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新闻事件,就是在2019年美国发生了一件丑闻,它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起高校招生舞弊案。联邦检察官在3月的时候对五十个人提出了指控,其中包括著名的演员、商界的领袖和其他富裕阶层的父母。他们涉嫌行贿,那金额大概是从5万美元到 120 万美元不等。他们行贿做什么呢?为他们的子女“购买”名校,比如说像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的新生入学资格。然后听到这个消息,舆论一片哗然,美国的两党政要都纷纷予以谴责,大家很愤怒。公众愤怒的这个理由是无需解释的,因为什么?它践踏了美国人深信不疑的一种信念,或者说理想。

英文叫meritocracy,这个词的翻译有“精英制”、“贤能制”。那么我自己认为应该恰当地译作:优绩制或者优绩制至上。优绩制的根本原则是什么呢?就是说社会和经济的奖赏,应当依据人的才能、努力和成就。这些优绩,英文叫merits。依据这些因素来决定,人们在机会平等的条件下公平竞争,成绩优异者获胜。因此,最好的大学应当录取成绩最出色的学生,收入最高的职位应当留给最有才能的人才。

对于美国人来说,这是不容挑战的理想原则。其实这个概念虽然是英文,但对中国人一点也不陌生。我们中国古代就有什么,科举制度。科举制就是一种优绩制,叫做任人唯贤,对吧?那么为什么这是一种理想呢,任人唯贤毕竟要比任人唯亲更好,对吗?所以,不只是美国人,包括我们中国人在内的大多数现代社会,都在不同程度上认同和赞赏这种优绩至上的制度或者说观念,认为比如说择优录取、能者多得,是理所当然的公平原则。

可是最近几年,就有不少学者向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发起了强劲的批评和挑战。其中一个重要的批评者,就是哈佛大学哲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他在 2020 年出版了这部《精英的傲慢》,其实英文原著的书名叫"The Tyranny of Merit”,确切的翻译应当是“优绩的暴政"。


02、我们来介绍桑德尔这个人。

桑德尔对于中国读者并不陌生,他讲授的政治哲学课程《公正》,是哈佛大学近二十多年来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后来作为哈佛公开课上线,在中国有非常多的观众。我自己是在一多年前接待过到中国来访问讲学的桑德尔教授。2007年的时候,我在美国访学的时候,也专门到哈佛大学拜访了桑德尔,并且在现场观摩了他的上课,还对桑德尔做了一次访谈。也在我的这个《西方现代思想讲义》这本书里专门讨论过桑德尔的社群主义理论,在这里就不再详细介绍他的学术履历了。

稍微要做一点说明的是,在对优绩制这一轮的批判论述中,更早出版的、影响最广的论著并不是桑德尔的这本书,而是由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马科维茨在 2019 年,也就是比这本书早一年出版的一本著作叫做《优绩制的陷阱》,“The Meritacracy Trap”。

那么就有一个疑惑,桑德尔是一年之后发表的这个著作,是不是有点赶浪潮、蹭热度、急就章的嫌疑?其实并不是,我专门做了一点考证,桑德尔早在 2018 年5月就发表过一篇文章,在里边已经提出了所谓优绩制的傲慢,他反思优绩制何以催发了美国社会的这种分化和民粹主义的兴起。而且他在 2019 年秋季还开设了一门“优绩制及其批判”的本科生研讨课。在这门课上,他还邀请了马科维茨到课堂上和学生讨论。所以他写这本书并不是一时起兴,而是源自一种久远的关切和思考。

他和马科维茨的著作有一些共同的问题意识,也有许多相似的观点,所以在后面的我的讲解中,也会谈到马克维茨的一些论点。不过我们经过深入地解读就会发现,桑达尔的论述与他自己的社群主义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可以说,这部著作就是他社群主义视野的一种最新的延伸。




第二部分,什么是优绩的暴政?优绩制的观念为何盛行?优绩制错在哪了?

01、什么是优绩的暴政?

好,下面我们就来讨论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在这本书的开篇,桑德尔也引入了刚才我提到的大学招生录取的丑闻,但他和马科维茨一样,将问题引向了一个更深的层次,就是在普通常识的层面。

公众对这个招生贿赂的丑闻感到义愤予以谴责。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有人用了特权,破坏了公平的游戏规则。但如果你只看到有人破坏游戏规则,并因此激发出道德直觉的义愤,这当然是正当的,却还没有触及到更深层次的问题。

什么是更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优绩制这个游戏规则本身的问题。用马科维斯的话说,优绩制这个游戏本身就是个陷阱,因为它根本无法兑现自己的承诺,那就是: 公平竞争和社会阶层的流动。在这种虚假的许诺的伪装下,我们已经掉进了一个陷阱。

而桑德尔的表述是,优绩已经对我们的个人和社会生活施加了一种暴政,这就是他说的“优绩的暴政”。这种暴政让社会撕裂,让我们背离正义,也让工作丧失了尊严。这就回到了我们这一系列讲课的主题,就是工作的问题。也就是说,他们俩都强调,问题的要点不只是有人犯规,而是说这个规则本身就有严重的弊端。或者这样说,当前社会的严重问题之一不是优绩制没有得到充分地实现,而是优绩制这个理想本身造成的,这才是深层的问题。

那么桑德尔关切的深层问题涉及到什么方面呢?他指出,在这个大学招生录取的问题只是一个缩影,在当代政治中,关于谁应当得到什么的辩论比比皆是。从表面上看,这些辩论关涉到的是公平,每个人都有真正平等的机会去竞争,去获得理想的商品或者社会地位。但我们关于价值的分歧,不仅仅涉及公平,也涉及到我们如何定义成功和失败,赢和输。这里就涉及到成功者对那些不如自己成功的人应当持有什么态度,以及所谓失败者如何看待自己。

在这种表述中,桑德尔就将一个狭义的、社会公平的正义问题,延伸到一个更广阔的现代社会的自我理解,特别是对价值的理解,那就是: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有价值的成功的生活。

所以这本书的副标题是什么?是:好的社会,该如何定义成功?在这里,桑德尔批判优绩制的一个核心观点是,优绩这个单一指标现在几乎完全主导了我们对生活价值的定义,包括对什么是失败,什么是成功的定义,以及成败与应得的标准。也就是说,优绩它过度地支配了我们的社会想象和自我理解,这让其他许多重要的社会和人生价值,特别是共同体的团结、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和友爱都被漠视了、被压制了,这就造成了优绩的独断专行,这就是优绩的暴政。


02、优绩制的观念为何盛行?

那么优绩制为什么在现代世界,具有如此广泛的感召力?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是一种“道德理想”。就是说个人的命运不是被决定的,特别不是由那种自己无法把握的天生的血统、世袭的等级来决定的。

优绩之上的核心的伦理观念是什么呢?是说:成功,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奋斗可以获得的东西。英雄不问出处,哪怕你出生贫寒,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如果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那么成功者就应当获得奖赏。所以你看优绩制是一种道德理想,本来蕴含着一种打破固定等级,让社会流动的这样一种期许、这样一种承诺。这也呼应了现代人的一种很深的愿望,那就是“我命由我不由天”这样一种自主性的愿望,那么你要问这个道德理想是怎么来的?

在本书的第二章,也就是“因践行善德而伟大:优绩的道德简史"这一章当中,桑德尔阐述了优绩制的思想史脉络。他说,“自己的所作所为决定自己的命运”,这样一种观念在西方文化的道德直觉中根深蒂固。在西方历史上与宗教观念和宗教改革的渊源有关。比如《圣经》的神学教导说,万事皆有因,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是对良好行为的神圣的奖赏,干旱和瘟疫是对罪恶的惩罚。道德世界的法则就是美德带来成功,恶行必遭苦难。

这里就有一个应得英文叫deserving(应得)的这样一个概念,功过都是应得的。这就是优绩制的思想起源。但是《圣经》的世界观似乎又有一种内在的矛盾。你看,一方面将所有的权力归于上帝,但另一方面,又有一种高度的人类中心的图景。在这种图景中,上帝始终在回应人类的行为,比如说它会奖励人们的善良,惩罚人们罪恶。

这个矛盾在哪里呢?在于上帝似乎是受制于人类的,如果他是公正的,就不得不给我们应得的回报。虽然上帝掌管着惩罚,但是他是根据人们的所作所为来惩罚的,而不是任意地实行。因此,即使在上帝面前,人类也是在争取自主决定的命运,你有什么样的命运是自己挣来的。中国人讲所谓“天道酬勤”,也有类似的理想。

新教的工作伦理实际上最初是一种辩证关系,一方面是恩典与自我作为的辩证,一方面是无助与自救的紧张辩证关系。人们努力获得成功其实不是要改变命运,因为你的命运已经被预定了,而是要确认一种标志。标志什么呢?因为自己是幸运的、上帝的选民,获得了特别的恩典。所以我的成功虽然不能改变命运,但是让我自己能相信,让我周遭的人也相信自己是上帝的选民。但到后来,新教伦理的演变,似乎让自我作为压倒了上帝的恩典,自我掌控和自我实现的道德压倒了对上帝的感激和谦卑。这个时候,人们就放弃了加尔文主义的预定论,不再焦虑地寻找救赎实现与否的那种标志,努力工作成了我们的当务之急。

在这里,这个桑德尔引述了马克斯·韦伯的一段话,他说:“幸运的人很少对自己拥有好运的事实感到满足。除此之外,他还要确认他有权利去获得自己的好运。他想要确信自己理应获得这份成功。最重要的是,他想要确认,与其他人相比他自己更配得上这份好运。他还想要确认,不那么幸运的人所经历的不幸都只是他们自己应得的。"世俗的成功者不把他们的权力和财富归因于上帝的干预,他们认为这更是自己的努力的结果。但同时,他们仍然认为这份成功在道德的意义上是应得的。比如说,富人之所以富有,是因为他们比穷人更配得上这些富有。

优绩制不承认运气,也不承认恩典,想让我们对自己的命运全权负责,认为发生的每件事情,都是我们所做的选择和生活方式,得到的奖励或者惩罚。正是这种思想观念助长了优绩的暴政以及所谓“精英的傲慢”。今天我们看待成功的方式就有点像清教徒看待救赎一样。我们认为成功不是靠运气和恩典,而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奋斗,这是优绩至上理念的核心。


03、优绩制错在哪了?

那么优绩制的理论到底有什么错呢?让我们继续来看桑德尔分析。他说,在美国大众文化中,出现了两种对抗性的道德观。一种是运气道德观,运气道德观认为人的命运有许多是运气使然,超越了我们自己的理解和掌控,这样的道德观就为神秘、悲剧和谦逊留下了空间。另外一种是优绩制信奉的自为的道德观,简单地说,就是事在人为,在当代,后面一种自为的道德观具有了一种压倒性的优势。桑德尔从道德哲学的视野出发,他揭示了优绩制理论的错误。优绩制错在哪里呢?最简单的一个回答就是,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或者是能否向上迁跃攀升,最主要的因素就是运气。

你看,我们仔细想想就知道,影响一个人的成功与否的因素,有多少是我们自己决定的呢?你出生的性别、种族、地区、健康状况,你的天赋、身材、颜值等等,都不是你决定的。你的家庭背景,你父母的收入,他们是不是买得起学区房,会把你送到一个什么样的学校去读书,上不上补习班,上多贵的补习班?这些都和你自己没有什么关系,但这些运气现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你能不能进大学,能读什么样的大学,然后又影响到你未来事业发展的前景。所以依赖运气取得的所谓优绩,没有道德上应得的正当性。那么按照优绩获得的社会等级和奖赏也就谈不上公平了。

那么优绩制的实践造成了什么危害呢?在这里,桑德尔以及马科维茨等学者对优绩制的实践展开了许多批判,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优绩制实际上固化了社会等级,摧毁了人们向上攀登的阶梯,实际上造就了新的世袭制。这是一个最为致命的批判。因为优绩制的道德吸引力原本在于哪里?就是打破凝固的世袭等级,最大限度地开放阶层迁跃的机会,让每个人都有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凭借才能和努力向上攀登,保障那个《独立宣言》中所说的追求幸福的权利。这是所谓“美国梦”的感召力之所在。

但美国社会的现状是什么呢?精英阶层能够将这种优越的社会和经济地位,代际传递给自己的子女,这当然不是靠被废弃的那种世袭制度,而是通过什么,通过教育。你想,教育本来是社会阶层流动的一个关键通道,但优质的教育资源是稀缺的,所以需要竞争才能获得。争夺优质教育资源是一个全球的现象,在亚洲也是如此。你看有很多电视剧,比如说《天空之城》,《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和《小欢喜》,还有一些口号说:“小学不读民办,大学就读民办”之类的广告,都是在竞争优质的交易资源,美国也不例外。所以无数家庭转入了一种焦灼的战场。但是精英阶层最终会以压倒性的优势获胜,这突出得体现在著名高等院校学生的家庭阶层分布中。

桑德尔在书中有一个表格,他就指出了在常春藤联盟的大学当中,来自财富金字塔顶尖的那个1%家庭的学生人数,比来自这个金字塔后50%家庭的学生总数加起来还要多。目前在美国的学校系统中,贫富学生之间的学业成绩差距最为显著,甚至超过了1950年代黑人与白人之间的这个学业差距。那时候1950年代的美国还处在那个种族隔离的状态中。

其实优绩制的提出是本来为了减少这种差距。早在1960年代,耶鲁大学的校长叫布鲁斯特,他就明确主张学校录取要根据学生的成绩,而不是他的家庭背景。希望用这种方式来打破精英的世袭,由此引入了我们现在知道的那个 SAT 的考试。但他的期望落空了,因为精英阶层找到了保持优势的秘诀。这个秘诀是什么呢?通过支付高额的费用,让孩子获得最好的升学训练。从幼儿园一直到高中,外加各种昂贵的课外补习班和培训项目,让他们的子女在各级入学的申请中获得难以匹敌的竞争力。顶级的富裕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投入是惊人的,每一个孩子的累计花费可以高达几百万美元甚至上千万美元,由此有效地维护了一个世袭统治的阶层。

第二个对优绩制的批判就是,推行优绩制的结果是贫富差距的扩大,结果瓦解了中产阶级。由于现在的这个工作职位和收入等级,与教育水平是非常密切相关的。可想而知,优绩制会导致精英阶层与中产阶级之间的收益差距扩大。

在19世纪托克威尔访问美国的时候,他对美国的平等主义有深刻的印象,因为当时在美国最富有的1%的人口,他们的收入在国民总收入当中的占比没有超过10%,而当时的英国超过了20%。但今天这个指数,这个比例上升到了30%。美国在1950年代的时候,企业高管的工资是普通工作者平均工资的20倍,不是说最底层的工资,是平均工资的20倍。这已经够多了,现在是多少?现在达到了360倍。

贫富差别的加剧带来了美国社会结构的变化,就是整个中产阶级在过去半个世纪内,都是处在一个不断衰弱的趋势中。当然其中的小部分人进入了上层甚至精英阶层,而大部分人的收入和地位不断下降。结果形成了一个顶层与中下层之间严重的两极分化,一个由中产阶级占据主导地位的一个所谓橄榄型的社会消失了。

第三,优绩制造成了社会的分裂。这也是桑德尔作为社群主义者格外重视的一个问题。社会的不平等造成了阶层分化,这本身已经是个问题了,但更严重的问题,是我们对不平等的认知。桑德尔说,如果我们把人们处在不平等的阶层看作是各自应得的、正当的,那么成功者就会自鸣得意,失败者则会陷入自卑,社会阶层就会形成一个鄙视链,瓦解了共同体的团结。遗憾的是,优绩的暴政恰恰是在助长社会的分化。桑达尔认为,优绩制对才能和成就以及谁应当得到高薪和社会尊重的这个思想方式,必然会损害社会的团结。这种方式在赢家和输家之间挖掘了一条难以跨越的鸿沟,扩大了精英阶层和同胞之间的差距。

第四,优绩制的实践还造成了一种更为隐形的伤害,就是它剥夺了普通人的工作尊严。那些没有进入大学、没有文凭的人无法在就业市场上得到重视,他们的工作被视为是卑微的、低价值的。优绩的暴政对他们的伤害,不仅是经济地位的下降,更在于社会尊严的缺失。他们感到悲哀,不仅由于社会不公,而是感到自己被羞辱。对此,桑德尔提出一个质疑:工作的价值难道只能依据市场来衡量吗?难道对公共利益的贡献,不应该作为至少另外一个标准吗?看,这里,我们又听到了格雷伯的一个回响,就是什么是工作的意义。

第五,有一个反讽的现象,就是优绩制不仅伤害了底层和中产阶级,而且也伤害了精英阶层本身。桑德尔对此是有所揭示的,但是马科维茨表达更加充分,它就呈现了一种非常反讽的图景:优绩竞争让赢家也陷入了另外一种悲惨的命运,就是:拼命忙碌。

你看传统美国社会的老派精英,他们的特征是什么呢?是闲散,因为可以不劳而获。而现代的精英主要是什么呢?是一种超级技能的劳工,他们过着极为繁忙的生活,他们拼命地工作好像是要向昂贵的教育投资,索要回报一样。《哈佛商业评论》的一项调查显示,高收入的人群当中,每周工作在50小时到80小时之间。而极端高收入的人群当中,有9%的人达到了每周工作100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这是一个不断自我强化的循环。你想,更高的收入要求更长的工作时间,而更长的工作时间又需要有更高的收入来证明它的合理性。

于是,衣食无忧的精英们承受着严重的时间饥荒,它损害了个人的生活,损害了家庭生活的品质。而他们的下一任,从非常小的时候开始,就被培养成有强烈进取心和竞争力的孩子,他们怀着和父母相似的那种野心和期待,也带着对失败的恐惧和担忧,去精心策划自己的未来。

所以,美国的精英阶层在这种无休止的竞争命运中,必须付出极端的代价,才能守住自己的特权地位。于是,美国的社会整个陷入了一个优绩制的陷阱,一方面是中产阶级无劳可做,就是找不到工作,转向了一种被迫的懒惰。而另一面是精英阶层过劳而获,陷入了时间的饥荒。

优绩制的竞争游戏本身成功了,但在这种竞争中,输赢双方都过着悲惨的生活。这有点像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卡尔·马克思说:不仅工人在资本主义中被异化了,而资本家也被异化了。桑德尔和马科维茨都认为,优绩制助长了阶级之间的对抗和怨恨,这种社会分裂的状况,侵蚀了西方的公民社会和民主政治,为民粹主义的兴起提供了推动力。




第三部分,如何应对

04、如何摆脱优绩的暴政?

那么,我们如何摆脱优绩制的暴政呢?这就到了我们第三部分:应该如何应对的问题。桑德尔建议,我们应该重新思考影响到公民生活的三个重要的方面,一个是大学的角色,第二个是工作的尊严,第三就是成功的意义。

首先,他建议应该重新评估大学的角色,不应该让文凭成为发展机会的一个决定者、仲裁者。现代社会大多都是文凭社会,在美国,有将近三分之二的人并没有大学学历。桑德尔认为,如果一个国家让大学文凭成为获得有尊严工作与体面生活的必要条件,这是危险和愚蠢的。受到大学教育当然是件值得鼓励的好事,但是我们应该通过建立更为包容和开放教育体制来促进机会平等,为各种家庭背景的人提供更多的机会。

为此,桑德尔提出了一个创新方案。他说,如果择优录取其实是依赖运气的,那么应该让所有的申请者,在达到了基本的学术门槛之后,通过抽签的方法来录取。在桑德尔看来,这种抽签录取制,不仅能让学生减轻许多升学压力,也会减少被录取学生的自己那种莫名的优越感。此外,桑德尔还建议,我们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那些没有文凭但为社会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去想办法帮助他们改善生活。

第二,桑德尔建议,我们应该更新工作尊严的概念,并把它放到政治思考的一个中心。他强调,需要重新认识工作的尊严,那些促进了公众利益的工作,即使表面上看起来是卑微的、收入是低下的,但理所应当受到人们的尊敬。他的批评,指向了当前美国社会的一个目标定位,就是经济政策的唯一目标,就是提高 GDP 的年增长率。但桑德尔指出,这并不是美国的一贯传统,而只是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兴起之后才得以确立。对于 GDP的痴迷并不是道德上中立的,因为将市场竞争、经济增长与收益分配作为最高的社会与政治议程,是有待质疑和反思的。

为此,桑德尔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贡献正义”(contributive justice)。这个概念是说,它关乎人们赢得社会承认和尊重的机会。而这种承认与尊重,总是伴随着为他人所需之物和珍视之物所做的贡献。他阐述到,从亚里士多德到美国的共和主义传统,再到黑格尔和天主教的社会教育,都曾经有丰富的所谓“贡献正义”的学说。它基本的教诲是什么呢?当我们为共同的利益作出了贡献,并由于我们所做的贡献而赢得了公民同胞的尊重的时候,我们才是最充分意义上的人。

按照这种思想传统,人类最基本的需求是什么呢?是被那些与我们共享生活的人所需要,而工作的尊严就在于满足了这种需求。在这里,桑德尔就引用了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一段话,在金博士被刺杀之前,在给田纳西州孟非斯罢工的清洁工人演讲的时候,说过这样一段话,他说:清洁工人和医生同样重要,因为没有他们,疾病就会蔓延。所有的劳动者都有尊严。你看,在这里,他把清洁工和医生对社会公益的贡献看作是同等的,但是清洁工和医生在今天的收入是完全不能同日而语的。

最后,针对成功的意义,桑德尔提出应该重新讨论这个优绩、这个merits含义。他同意罗尔斯的一个观点,优绩取决于运气,这种道德上任意的因素。然而,他反对罗尔斯要在分配正义中完全消除优绩的看法。桑德尔认为,分配正义可以纳入对优绩的考量,但是对于什么算作优绩,这个概念本身要做出重新的思考和理解。

桑德尔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大家可能看过美剧叫《绝命毒师》,它的主角沃尔特·怀特,他有两个职业,一开始他是高中的化学老师,后来变成了什么呢?变成了制造冰毒的高手。在他把自己在化学上的才能用到了制冰毒之后,他挣的钱,就远远超过了他当教师的收入。

但是在这里,桑德尔就提问了,难道这意味着,制作冰毒比做教师对社会的贡献更大吗?再比如,为赌徒提供赌场的经营者们,可能会在市场上获得更高的收益和报酬。他们的收入会比教师或者医生高得多,但他们具有更高的价值或道德重要性吗?于是真正的问题就是:我们如何来评价,他们各自的merits,他们的优绩。在桑德尔看来,对社会共同利益的贡献不能仅仅由市场决定,需要让公民展开公共的辩论,尽可能地达成共识,形成新的道德评价。尤其是在2020年新冠疫情流行后,它改变了很多人们对于“谁的贡献更重要“这个问题的感受。

我们会发现,我们那么多得依赖于经常被我们忽视的劳动者,比如说快递小哥、小卖部的老板、维修工、司机、家政工作人员等等。这些工作都不是收入最高、最有荣耀、最有社会地位的工作。但现在我们可以更真切地体会到,他们的工作是不可或缺的。

总的来说,桑德尔认为我们需要重新认识成功的意义,要看清成功是依赖于运气的。这种认识会让我们保持谦逊,而这种谦逊精神正是我们需要培养的公民素质。让我们发生一种转变,从一种会导致我们分裂的成功观念走向一种正确的成功观念,要超越优绩对我们的暴政,走上一个更少怨恨、更多慷慨的公共生活。




最后,思考和总结

05、本书引起的争议

好,最后我们来进入思考和总结的部分。我自己阅读这本书,还有一些思考,也有一些质疑,在这里与你分享。

首先,优绩制的实践造成了严重的不平等,这对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是令人深思和警醒的。但是这种批评论述,也会引发一些争议,其中的一个争议就是:我们追究优绩制导致不平等的责任,这是不是错置了指控的对象呢?因为优绩制本身,从来没有承诺结果平等,它只承诺促进机会平等和阶层流动。所以,哪怕阶层流动了,阶层的差异仍然存在,这在逻辑上没有办法提升结果平等。

你看,对桑德尔而言,优绩制带来的很多问题在于造成了等级制。但是要想一想,只要存在评价指标、存在竞争,就会形成等级。哪怕我们按照桑德尔的提出的建议,要以“对社会公益的贡献”为标准,来重新评价不同工作的价值。但是这种重新评价之后,不是仍然会形成等级分出高低吗?

比如说,即便我们承认清洁工作并不一定比程序员更低级,对吗?但是他们能够做一个优秀的清洁工,难道不是也依靠运气吗?而且,无论你如何制定评价标准,在同一个工种内部,有没有工作做得好和做得差的区别,需要不需要所谓奖勤罚懒?如果这样,在一个同一个工种的内部仍然存在着等级。

还有,优绩的定义,当然取决于特定的社会功能需要,其内涵会随着文化和时代的改变。但无论是骑马射箭、吟诗作画,还是工程设计,一旦被确立为优绩,就会成为竞赛的目标,最终都会让一些特定的擅长者胜出。也就是说,改变竞争的目标,只能更换获胜的人群,而不是等级结构本身。

人们崇尚优绩制并不是出于平等的理由,而是因为自由与效率。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原则,优绩制可能有它无法替代的长处,就是最有效地发掘、选拔和使用当时社会最需要的人力资源,以效率最优化的方式使整个社会受益。桑德尔也并没有主张完全推翻优绩制,而是希望对这个机制作出反思、讨论和转变,包括更多样化地看待什么是优绩的定义,更公允客观地理解成败的缘由,以及应得的道德含义。这样能够使我们更为谦逊地善待别人,也善待自己,更多地增加社会的公平,减少分化和分裂。我想这是桑德尔这部书给我们的重要启发。

好了,《精英的傲慢》这本书的内容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曼曼迭代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