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叫“金缕玉衣”“司母戊鼎”都错了!一字之差…

青春宁夏 2023-07-09


“只要我陪他们出去转一圈
回来就给一百万
我说,一百万?
一分钱我也不要!”
精神矍铄、字字铿锵

近日,因为一段采访视频
93岁的文物专家、考古学家
中国国家博物馆终身研究员
孙机先生连上几个热搜
“文物研究是科学
做研究不是为了挣钱
就是为了做这门学问”


和文物、古籍打了一辈子交道
直到现在,鲐背之年的孙机
仍然坚持每周上一天班
但他也坚持
只为国家鉴定、研究文物
其他有偿的“鉴宝”邀约
无论对方出多少钱
“我谢绝这个东西”


图源 | 《吾国吾家》节目

“我是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的委员
如果国家从海外收回一批文物
我们要去看看(鉴定真伪)
别的一概不参加。”

在新华社的资料库中
搜索孙机的名字,就会发现
老人一字千钧、说到做到
他每一次面对镜头和采访
目的都是“为国鉴宝”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院名誉院长孙机(前)在讲解青铜“虎鎣”相关知识。图源 | 新华社记者 李贺

这张照片拍摄于
2018年12月11日
当日,国家文物局
划拨中国国家博物馆
青铜“虎鎣”(yíng)入藏仪式在京举行

仪式上,流失海外的圆明园文物
青铜“虎鎣”正式重回祖国怀抱
年近九十的孙机
以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院
名誉院长的身份参加活动
亲自讲解青铜“虎鎣”相关知识

2008年4月,从丹麦
成功追索回国的156件文物
在京举行开箱仪式
距今约4000年的玉钺等
夏商至元明时期的珍贵文物
得以重新展现在国人面前

那一次,也是孙机先生到场
介绍了这批文物的重要价值
“追索回国的文物以陶俑居多
包括汉代到明代
各个朝代的陶俑,可排成系列”

为“钱”鉴宝,他一概谢绝
为国鉴宝,他一丝不苟
网友纷纷为
孙机先生的文人风骨点赞


图源 | 网友评论

有关孙机先生的另一条热搜
#司母戊鼎其实叫后母戊鼎#
这个词条引出了老人为还原史实
不放过“一字之差”的治学态度


图源 | @央视新闻

“后母戊”青铜方鼎

是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但在很多人的印象中

当年的教材上,它的名字是

“司母戊鼎”或“司母戊方鼎”

一个“司”,一个“后”

看起来区别不大

前者似乎还更有“群众基础”

为什么一定要“较真”?


对此,孙老严谨地解释说:
“这个‘后’字,它是反文
就是反着写的。
看起来可以念成‘司’
实际上只能作‘后’讲。
《说文解字》里说‘司’是普通职工,
你想,一个普通职工,
能给他做这么大一个祭祀的鼎吗?
一千八百多斤,那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它绝对不是‘司’,一定是‘后’,
因为后是有地位、有身份的

被孙机纠正的“一字之差”
远不止这一处
汉代文物“金缕玉柙”(xiá)
曾经被叫作“金缕玉衣”
“柙”是贴身棺材的意思
孙机等文物学家反复考证
认为这件文物是“柙”不是“衣”
它的名字和介绍也被及时修正


图源 | 《吾国吾家》节目
这种修正看似微小
但对做了一辈子文物研究的孙老来说
只有把这些东西弄清楚了
研究文物才算没有白费劲
“把道理讲清楚
有根据有证据地讲清楚”
是孙老最根本的治学原则

而这个治学原则
是他从自己的考古领路人
沈从文身上学来的

在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之前
孙机是北京市总工会的技术工人
沈从文先生是国家博物馆的研究人员
两个人的办公室就在彼此的隔壁
他们也因此而结缘

1951年故宫举办的敦煌艺术展
是让孙机下决心投身文物研究的契机
孙机还记得,在那次展览上
沈先生讲解的重点是供养人的服饰
……

从沈从文先生那里得到的熏陶
让孙机一生难忘
在北大历史系接受了严格的学术训练后
孙机下决心
成为中国历史的打捞者和解读者
直到今天,他也没有忘记这份初心
九十多岁了,还努力地去干


图源 | 《吾国吾家》节目

孙老家里最多的东西就是书
原先的厨房都被改造成了书房
墙上还留着没拆的热水器


他如饥似渴地读书
也兢兢业业地写书
这些年来,孙老出版过
《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等多本颇有影响的著作
后者还荣获第十届文津图书奖

令人惊叹的是,这些浩大的著作
都是孙老一个字一个字手写出来的
书中许多器物、仕女、车马的线描图
都是孙老一幅幅亲自手绘的


图源 | 《吾国吾家》节目

老人最不喜欢自夸
不愿多谈自己的成就
但听说他写的书
要被翻译成韩文和日文
就特别高兴
“把这个东西传到外国去,
是给中国长脸的。”


图源 | 《吾国吾家》节目
孙老这样理解自己毕生的事业
“文物研究本身就是去了解
这些古文物在历史上起什么作用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
多少感动人的事情,多少文化成就
本身就是
我们现在增加文化自信的一个动力
我大半生所做的
就是从历史上找文化自信,去找证据

而对于他研究了一辈子的文物
老人的一段描述深刻而美好:


现今尊之为“文物”者,在古代,多数曾经是日常生活用品,以其功能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有着自己的位置。若干重器和宝器,只不过是将这种属性加以强化和神化。从探讨文物固有的社会功能的观点出发,它们如同架设在时间隧道一端之大大小小的透镜,从中可以窥测到活的古史。倘使角度合宜,调焦得当,还能看见某些重大事件的细节、特殊技艺的妙谛,和不因岁月流逝而消褪的美的闪光。

有风骨、有才华、有自信、有韧劲
有夜以继日的积累和沉淀
孙机老人代表着我国一批
潜心钻研的考古、文物学家
正是因为他们的执着和坚守
那些从漫长沉睡中苏醒的文物
才得以“开口”向世人讲述
它们的“身世”和承载的历史

往期回顾

找工作吗?可以上太空那种

全国曾经只有一人的专业有多寂寞?

66周年生日快乐!逐梦九天不言悔!

文字来源丨广东共青团,新华每日电讯综合整理自央视网、@央视新闻、《新华每日电讯》、新华社报道、网友评论等视频来源丨《吾国吾家》节目
编辑丨马亚楠校审丨杨   赟审核丨沈子雯

点亮“在看”,让更多人知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