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关于地球关键带“地下环境”的简单描述
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面对严峻的资源、环境和生态形势,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提高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迫切需要我们提升对社会经济发展所依托的近地表圈层的理解和认知水平。
近地表圈层是地质环境与人类社会经济相互作用最直接、最显著的地球表层部分,既是经济社会发生发展的立足之本,又是经济发展所需的水、土、矿产、粮食等资源之源,对调节自然环境、支撑经济发展、提供生态服务等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C)于2001年将该圈层命名为地球关键带。NRC认为,地球关键带是指异质的近地表环境,岩石、土壤、水、空气和生物在其中发挥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在调控着自然生态的同时,决定着维持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资源供应。(杨建锋 2014 地球关键带:地质环境研究的新框架)。简言之,地表岩石—土壤—生物—水—大气相互作用带被称为地球关键带,传统的风化壳是其主要组成部分(刘丛强 地球关键带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2014年)。
在横向上,关键带既包括已经风化的松散层,又包括植被、河流、湖泊、海岸带与浅海环境。在纵向上,关键带自上边界植物冠层向下穿越了地表面、土壤层、非土壤层的包气带、饱和的含水层,下边界通常为含水层的基岩底板(如图1)。
图1 地球关键带及其构成示意图
从空间生态环境来说,关键带可分为地上环境和地下环境,两者以地表面区分,其中,地上环境主要是位于地面以上的植物冠层,地下环境主要是地面以下的土壤层、非土壤层包气带、含水层等。两者关系密切,相辅相成,地下环境是地上环境生物生活的基质,为其提供了生物生活必须的营养和水分,是生态系统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对地上的生态环境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而地上环境反过来也为地下环境提供了其所必须的生存物质。两者对于整个生态系统来说缺一不可。
环境,狭义上,指如环境问题中的“环境”一词,大部分的环境往往指相对于人类这个主体而言的一切自然环境要素的总和数。广义上,环境既包括以大气、水、土壤、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为内容的物质因素,也包括以观念、制度、行为准则等为内容的非物质因素;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社会因素;既包括非生命体形式,也包括生命体形式。
那么,从环境的定义上来说,环境也可分为“地上”环境和“地下”环境,这个分类也同时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地上”及“地下”环境是以自然环境问题划分的,“地上”环境是指像大气污染、地表水污染等此类切切实实可以看到的环境问题,“地下”环境是指像地下水污染等此类不易发觉的环境问题。
从广义上来说,环境除了包含自然环境外,还包括社会环境,比如观念、制度、行为准则等非物质因素。那么我们就从广义的非物质环境因素方面谈一谈。人们的环保意识日益加强,同时国家层面法律法规的出台也表明了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如《大气十条》、《水十条》的相继发布。但是出台的这两则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只是侧重于狭义上的“地上”环境,相应的“地下环境”关注度甚少。其中《大气十条》真真切切是关注的“地上”环境,而《水十条》则在大篇幅的关注地表水的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而关于地下水这样的真真切切的地下环境和“地下”环境却只有只言片语。前段时间刚刚发布的《土十条》也涉及到地下环境,但也是仅仅关注土壤层,对地下水面以上地表面以下的包气带却未关注,包气带是大气水和地表水同地下水发生联系并进行水分交换的地带,不论土和水哪一方面被污染都会影响另一方。
地下环境可以说是地球关键带的核心部分,而土和水是地下水环境中的核心要素,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最为活跃的生态因子,也是控制地球关键带中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与转化的重要节点。水具有物质传输,调节地球气候的作用,是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所以说土和水是地下环境更是地球关键带的核心要素。两者的关系同样非常密切,犹如虞虢两国,唇亡齿寒,其中一方受到污染另一方也在所难免。例如土受到污染,那么在其中流动的地下水也会受到污染;而地表水或地下水受到污染时,那么在地表水下渗补给地下水或地下水在土的流动过程中,土也会受到相应的污染。因此,土和水的的保护、污染防治必须同步进行,不能单独重视其中一方面,两者都应该引起政府有关部门及人民的关注,树立环保意识,共同努力。
地下环境和地上环境密不可分,地上环境的污染源很可能是地下环境,那么如果只关注地上环境而忽略地下环境,只不过是治标不治本。因此,我们要增强对地下环境的认识,不要真的让其变成“地下”环境,政府部门和人们不仅要关注地上环境,更要关注地下环境,构建立体式环境概念,形成立体式环境思维,政府部门也应制定相应的立体式环境保护体制机制。
来源于网络,由天地一沙鸥整理。
点击阅读原文,欢迎进入地下水环境网主页。
-------------------------------------------------------------------
推荐阅读
【政策】国务院今日发布 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排污许可)实施方案 (附全文)
【前沿】未来十年水工环学科发展战略之重点发展方向和优先发展领域
【解读】优化评价内容 严控新增污染——《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解读
-END-
注:加下图小编微信入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