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雨水花园特辑:偶木的海绵宝宝们

O&M 偶木景观
2024-08-31




海绵城市既是一种城市形态的生动描述,也是一种雨洪管理和治水的哲学、理论和方法体系。

海绵城市是建立在生态基础设施之上的生态型城市。这个生态基础设施有别于传统的、以单一目标为导向的工程性的“灰色”基础设施,而是以综合生态系统服务为导向、利用生态学的原理、运用景观设计学的途径,通过“渗、蓄、净、用、排”等关键技术,来实现城市内涝和雨洪管理为主的、同时包括生态防洪、水质净化、地下水补给、生态修复、生物栖息地保护和恢复、公园绿地建设及城市微气候调节等综合目标。

——《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上)》






《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一文中,提到“海绵城市的本质是,解决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和谐。传统城市开发方式改变了原有的水生态,海绵城市则保护原有的水生态;传统城市的建设模式是粗放式、破坏式的,海绵城市对周边水生态环境则是低影响的;传统城市建成后,地表径流量大幅增加,海绵城市建成后地表径流量能尽量保持不变。因此,海绵城市建设又被称为低影响设计和低影响开发。”
——《海绵城市设计:理念、技术、案例》



2015年9月,在联合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联合国大会第70/1号决议通过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议程是为人类、地球与繁荣制定的行动计划,旨在加强世界和平与自由。所有国家和所有利益攸关方将携手合作,共同执行这一计划。

议程宣布了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也就是SDGs,是实现所有人更美好和更可持续未来的蓝图。目标提出了我们面临的全球挑战,包括与贫困、不平等、气候、环境退化、繁荣以及和平与正义有关的挑战。

过去一个世纪,全球用水量的增长速度是人口增长速度的两倍多。除缺水外,各个国家和地区还面临与以下问题有关的日益严峻的挑战:水污染、与水有关的生态系统退化、气候变化造成的水短缺,以及缺乏跨界水体合作。

在SDGs17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导向下,偶木景观近年持续推进生态雨水管理的低影响开发设计实践,探索不同风格的创造性生态空间营造,下面就跟偶木一起来看看近些年的海绵相关案例吧!


01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医药科技中心雨水花园


©偶木景观

项目名称: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医药科技中心雨水花园

景观设计:偶木景观

项目地点: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

项目面积:4185㎡

项目负责人:郭嘉程

雨水专项设计计算:乔旭

主创设计师:郭嘉程

设计师:马继敏、白晨旭、温康

后期负责人:孙志强、梁磊

绿植工程师:王雷、白晨旭

摄影:李之远、偶木景观



项目获LEED金级认证及国家绿色建筑三星级认证




01  关于科技和科研工作者

项目用地位于整个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东北角医药科技中心,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生命科学研究、生物技术和生物医药相关领域研发创新为主的高科技专业园区。技术人员有较强的精神放松和交流需求,需要舒适的场地进行学习、聊天、技术交流,并进行适当运动舒压。




02 关于科技和流动的雨水

设计整体上与园区协调一致,构建绿色生态型园区,塑造舒适宜人的景观空间。细节上设计了多层次可变的场景,通过设施模块完善使用功能。


  • 将场地内雨水梳理进入渗滤设施,通过多重滤过、净化,提升外排水质;
  • 以雨水花园为主体,进行雨水下渗、滞留、蓄滞、减排的管理设计;
  • 丰富的竖向设计,创造更丰富的环境景观类型和体验空间;
  • 转变场地水文过程中的功能,消纳自身降水的同时,消纳部分道路、建筑雨水排放;
  • 基于场地高差及水位变化,配合不同生态性质的植物,多样化生物生境;
  • 充分利用场地空间,丰富不同景观元素的边界,多层交替。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项目图片

Slide for more photos




03  关于科技和互动科普传达 


让更多人了解科技背后的故事,了解不同季节雨水花园的变化,参与场景化的科普互动体验。设计通过简单的踩踏互动方式,即可与复层跌水池中的雨水量、水位变化交互起来,即使在没有下雨的晴天里,也可以感受到雨水花园内在的功能实现。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项目图片

Slide for more photos



02 北京西城区西承寓景观项目


项目名称:北京西城区西承寓景观项目

景观设计:偶木景观

项目规模:2095平方米

主创设计:马继敏

项目组成员:郭嘉程、张家胤、梁磊、董婉婷

摄影:李之远


©️

偶木景观


链接需求和善意,设计是实践低碳的创造性途径,用小的行动力获取大的收益和幸福,同时为可持续设计、为环境和生活共同设计,丰富的社会、经济、生态,社区更新不是单向设计服务,而是为居住者提供共同的低碳生活方式,在每个人的点滴生活中建构新的社区内涵。

雨水




对雨水的管理可以减少更新中对排水管网的提升压力,通过透水铺装、下凹绿地、生态溢流、雨水花境等方式,进行地面排水的组织,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踩不到积水,又可以让雨水滋养绿地,润物无声。
设计更新尽可能将建筑落水管接入绿地中,因落水积水而形成的负面角落转换成大小不一的角落绿地。
戳一下  看雨水变化


西承寓低碳生活


当你迈入西承寓的生活空间,就开启了你的低碳的行动——
  • 骑电动车往返于周边的菜场、超市,在智能充电站充电,不用担心安全隐患;
  • 走出空调房,跟友邻在雨水花园边聊聊趣闻,呼吸新鲜空气;
  • 跑步机太无趣,约邻居一起健身,下楼即到,还可以享受着真切的阳光 ;
  • 夜晚,走在舒适的暖光里散步,不必担心自己的晚归惊扰他人,灯光会随着你的脚步亮起;
舒适的生活里,不知不觉的成为低碳先锋,就是西承寓青年们的隐藏技能了!


03 南京市浦口区光明路海绵城市示范区道路景观设计


©偶木景观

项目名称:南京市浦口区光明路海绵城市示范区道路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偶木景观

项目地点:南京市浦口区

项目面积:95334 ㎡

项目负责人:马继敏

设计师:乔旭、王梓斌、郭嘉程、白晨旭、祁茹

施工图设计:王雷、 梁磊





项目背景

本项目位于南京市浦口区的海峡两岸科技工业园区。南京市地处中国东部地区长江下游,濒江近海。浦口区位于南京市西北部,是国家重要的医药基地,华东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辐射苏北、皖东等地区的城市副中心,与六合区共同构成南京江北新区。
南京海峡两岸科技工业园区位于浦口新城西北部,地处江北新城生长轴上,西临宁淮高速公路,北抵老山国家级森林风景区,东接江浦老城。宁合高速公路从基地中部穿过,对外交通条件便利,是未来南京主要的城市功能组团,也是江北新区未来发展中重要的研发科技产业基地。光明路(沿山大道-文德西路段)位于海峡两岸科技工业园东部,是南京市区进入园区的东部门户。

设计范围:  
光明路定位为园区主干道,五桥连接线的主要分流道路,途经沿山大道、八里路、新北路、卓溪路、台北路、基隆路、文德西路。
总长度约 3.3 公里,总设计面积约 95334 平方米。





设计愿景

  • 重要节点塑造城市地标
  • 展示园区精神及风貌形象
  • 营造独一无二的场所感


  • 海绵城市示范(低影响开发)
  • 自然友好理念的景观种植
  • 优美惬意的人性休闲空间

  • 对接未来智慧城市建设
  • 智慧管理:经济高效的运营
  • 智慧景观:创新趣味的互动




设计分析

规划区地处老山余脉和沿江半丘坪地之间,地貌多姿,处于宁、镇、扬丘陵 山地西北边缘地带,集低山、丘陵、岗地、河道为一体。大部分属丘陵地貌, 多为岗地及岗间坳沟,地势北高南低地形变化大,坡度大部分在 15 度以下,呈北高南低的走势,平均海拔达 34.62 米,最高处海拔高达 63 米,最低处 10 米。

光明路西侧现状基本为公园绿地,在未来规划中新北路以北也是公园绿地,局部区域为商业用 地和科研教育用地,新北路以南为中小学用地和住宅用地。光明路东侧为高等院校用地、住宅用地和 居住社区中心用地。
未来光明路作为园区东部门户,将成为参观考察、出入园区的主要形象展示节点,同时服务于周边社区居民以及高校师生。





方案设计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效果图

Slide for more photos





海绵城市专项



海绵实施方案建议:
优化调整道路两侧人行道横坡坡向,保证雨水能汇入路外下凹式绿地或雨水花园。
侧分带采用下凹式绿地,优化调整道路非机动车横坡向,改造道路路牙,保证雨水能汇入侧分带 LID 设施;
非机动车道采用透水沥青路面;
人行道采用透水型铺装,行道树采用生态树池;
地表植物以本地耐旱、耐淹、耐污、耐盐灌木乔木为主,以“乔 - 灌- 草”多层结构模式、 自然式群落组合配置;
充分结合路外绿地及湿地公园方案,保证公园竖向衔接满足海绵标准建设要求,将景 观的微地形塑造与海绵竖向充分结合,尽量采用自然排水方式,少设或不设雨水井,雨水管道。
在雨水排出口处设置小型雨水湿地或者前置塘,减少径流污染。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分析图

Slide for more photos



文中所有文字、设计、图片、摄影版权©归偶木景观所有,严禁盗用,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编辑







设计品牌



#城市微笑#
#元氣花园#
#NEO-play计划#
#有点艺思#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偶木景观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