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学报》2020年第7期-纳米复合材料特刊
侯文华教授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南京 210023
研究兴趣: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物理化学性能,主要包括层状和多孔材料的合成与性能调控及其在电化学和催化领域中的应用
徐林副教授
南京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南京 210046
研究兴趣:纳米功能材料及其在能源转化与储存的研究,如高效燃料电池电催化剂、碳基纳米材料、锂/钠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等
绚丽多彩的纳米复合材料
徐林, 侯文华
2020, 36 (7): 2001015.
DOI: 10.3866/PKU.WHXB202001015
基于NiCo2O4纳米片电极的非对称混合电容器
佟永丽, 戴美珍, 邢磊, 刘恒岐, 孙婉婷, 武祥
2020, 36 (7): 1903046.
DOI: 10.3866/PKU.WHXB201903046
简评:本文采用水热方法在泡沫镍基底上生长钴酸镍纳米片。合成的NiCo2O4纳米片用作超级电容器电极,呈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组装的超级电容器在功率密度为1.56 W∙cm−3时,其能量密度达到0.14 Wh∙cm−3。经过10000次循环后,器件仍能保持初始比电容的95%。
用于超级电容器的锰钴氧化物/碳纤维材料
王玖, 吴南石, 刘涛, 曹少文, 余家国
2020, 36 (7): 1907072.
DOI: 10.3866/PKU.WHXB201907072
简评:设计开发高性能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是缓解当代能源危机的迫切需要。本研究工作采用简单的水热法并结合后续煅烧处理的方法制备了锰钴氧化物与碳纤维的复合材料。该方法制备的复合材料中的锰钴氧化物可以均匀地分散在碳纤维表面,从而增加了电极材料与电解质的界面接触,提高了电极材料的利用率。因此,锰钴氧化物材料上可发生完全的赝电容反应。而且,碳纤维的加入降低了材料的电阻,使得锰钴氧化物与碳纤维的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电容性能。在电流密度为2 A∙g−1时,电容可达854 F∙g−1。在此条件下,2000次循环后,电容仍可维持在72.3%。因此,碳纤维负载锰钴氧化物的复合材料可用于提高超级电容器的电化学性能,并为制备高性能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提供了新的策略。
纳米颗粒结合ZIF-67衍生的PtCo-NC催化剂用于醇类燃料电氧化
方波, 冯立纲
2020, 36 (7): 1905023.
DOI: 10.3866/PKU.WHXB201905023
简评:在本工作中,通过在氮气保护下热解Pt纳米颗粒结合的ZIF-67制备了由ZIF-67原位产生的氮掺杂碳负载PtCo合金纳米颗粒组成的PtCo-NC复合催化剂。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等物理表征手段研究了催化剂的结构和形貌,并测试了该催化剂对醇类燃料甲醇和乙醇氧化的电化学性能。与参比样Pt/C相比,PtCo-NC催化剂的电催化活性与稳定性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其优异的催化性能可以归因于抗一氧化碳中毒能力的提升和原位形成的PtCo纳米颗粒和氮掺杂载体间的协同作用。
基于水凝胶衍生的硅/碳纳米管/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及储锂性能
安惠芳, 姜莉, 李峰, 吴平, 朱晓舒, 魏少华, 周益明
2020, 36 (7): 1905034.
DOI: 10.3866/PKU.WHXB201905034
简评:通过氧化石墨烯(GO)和壳聚糖(Cs)之间的氢键以及静电作用形成GO水凝胶,从而将纳米硅颗粒和碳纳米管(CNT)原位包封于其中,再经冷冻干燥及随后的热处理制得三维硅/碳纳米管/石墨烯(Si-CNT@G)纳米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热重分析(TGA)等技术对制得样品的物相、结构和微观形貌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得复合材料在CNT纵横交织的石墨烯网络中,均匀地分布着纳米硅颗粒。当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时,在两种碳介质的协同作用下,有效缓冲硅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脱/嵌锂引起的体积变化,缩短了锂离子和电子传输的距离,Si-CNT@G复合材料表现出较好的循环稳定性以及倍率性能。在500 mA·g−1的充放电电流密度下,经过200圈循环后,其放电比容量仍高达673.7 mAh·g−1,容量保持率高达97%;即使将充放电电流密度升至2000 mA·g−1时,该复合材料仍保持有566.9 mAh·g−1的高可逆放电比容量。独特的制备方法和优越的储锂性能,使得Si-CNT@G纳米复合材料成为理想的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候选.
贵金属在Ag2S纳米颗粒中由内向外的迁移现象
刘丹叶, 陈东, 刘卉, 杨军
2020, 36 (7): 1906069.
DOI: 10.3866/PKU.WHXB201906069
简评:本文报道了贵金属在Ag2S纳米颗粒中由内向外的迁移现象,这一独特现象可在室温下发生,贵金属迁移经空位互换扩散机制或半导体纳米颗粒自纯化机制在Ag2S中以整体运动模式进行,导致核壳结构颗粒演变成由贵金属和Ag2S构成的异质纳米二聚体结构。
上转换纳米粒子的Y(OH)CO3壳层包覆及壳层转化
刘冬梅, 陈秀梅, 袁泽, 闾敏, 殷丽莎, 谢小吉, 黄岭
2020, 36 (7): 1907011.
DOI: 10.3866/PKU.WHXB201907011
简评:制备如异质核-壳结构等不同结构的镧系离子掺杂的上转换纳米材料对上转换纳米材料的基本性质研究及应用至关重要。在本工作中,我们采用简单的共沉淀方法在NaGdF4:Yb/Tm上转换纳米粒子表面包覆了无定形的Y(OH)CO3壳层。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等物理表征手段研究了所得纳米粒子的结构和形貌,结果表明Y(OH)CO3壳层可以在300 ℃附近转化形成YOF,形成异质核-壳结构。同时,初步研究结果显示该方法也可拓展用于其他无定形壳层的包覆及蛋黄-蛋壳结构纳米粒子的制备。这些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在制备不同结构的上转换纳米材料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氨氛围热处理g-C3N4控制N空位浓度提高光催化制氢性能
黄娟娟, 杜建梅, 杜海威, 徐更生, 袁玉鹏
2020, 36 (7): 1905056.
DOI: 10.3866/PKU.WHXB201905056
简评:热处理氧化石墨相氮化碳(g-C3N4)材料产生氮缺陷、提升其光催化制氢性能的研究备受关注,但其N空位浓度高且不可控、一定程度破坏g-C3N4晶体结构,降低g-C3N4的结晶度,导致光生电子-空穴对复合率高,致使其光催化制氢效率较低。基于上述问题,本研究以二氰二胺为前驱体制备了g-C3N4,与不同含量的尿素混合,在空气中加热快速热处理,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测试手段,对其物相组成、微观形貌、光学吸收等进行了表征,在可见光条件下对样品进行了光催化制氢性能测试,研究了尿素的加入对热处理后g-C3N4材料的N空位浓度、结晶度及光催化制氢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尿素的加入降低了N空位的浓度,且提升了其结晶度。在优化的尿素添加量下,g-C3N4的可见光光催化制氢速率为6.5 μmol·h−1,是没有添加尿素处理的样品的3倍。该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尿素原位分解产生的NH3,可以抑制g-C3N4热处理过程中氮原子的氧化程度、实现调控N空位浓度,同时提高了结晶度,最终提升了其光催化制氢性能。
Pt-M (M = Co, Ni, Fe)/g-C3N4复合材料构建及其高效光解水制氢性能
王梁, 朱澄鹭, 殷丽莎, 黄维
2020, 36 (7): 1907001.
DOI: 10.3866/PKU.WHXB201907001
简评:本文利用Co、Ni、Fe等廉价过渡金属取代部分Pt原子,并通过原位还原负载制备了Pt-M/g-C3N4 (M = Co, Ni, Fe)复合材料。结果表明,Pt-Co双金属合金具有最高的助催化产氢活性,当Pt-Co负载量为1% (w)、Pt/Co摩尔比为2.5 : 1时,其活性是同等条件下Pt负载g-C3N4的1.6倍。这一工作为开发低成本、高效助催化剂提供了思路。
多孔氮化钛载体上铂催化剂的原子层沉积制备及其催化氧气还原性能
唐小龙, 张盛辉, 于婧, 吕春晓, 迟雨晴, 孙君伟, 宋誉, 袁丁, 马兆立, 张立学
2020, 36 (7): 1906070.
DOI: 10.3866/PKU.WHXB201906070
简评:本文利用原子层沉积技术在一维多孔的TiN纳米管载体上可控制备了Pt纳米颗粒,得益于Pt在TiN载体上的高分散性以及Pt与TiN载体间的强相互作用,该纳米复合材料表现出优异的电催化氧气还原性能。
ZnCuAl-LDH/Bi2MoO6纳米复合材料的构建及其可见光催化降解性能
郁桂云, 胡丰献, 程伟伟, 韩字童, 刘超, 戴勇
2020, 36 (7): 1911016.
DOI: 10.3866/PKU.WHXB201911016
简评:本文采用稳态共沉淀法制备了三元水滑石基复合材料ZnCuAl-LDH/Bi2MoO6,具有显著提高的光催化降解污染物罗丹明B的性能,活性的提高得益于异质结形成以及较大比表面积的协同效应,它们分别具有光生电子-空穴对有效分离和增加光催化活性位点的作用。
二维超薄CuO@SAPO-34分子筛用于催化氧化环己烷一步制己二酸
侯文华
2020, 36 (7): 2001022.
DOI: 10.3866/PKU.WHXB202001022
块状和少层黑磷的合成
徐林
2020, 36 (7): 1912059.
DOI: 10.3866/PKU.WHXB201912059
杂原子掺杂提升四氧化三钴电催化性能
郭少军
2020, 36 (7): 2001012.
DOI: 10.3866/PKU.WHXB202001012
近红外量子点:小粒子,大能量
韩布兴
2020, 36 (7): 1911025.
DOI: 10.3866/PKU.WHXB201911025
降低“死锂”残留,提高硅负极首圈库仑效率
郭玉国
2020, 36 (7): 1912010.
DOI: 10.3866/PKU.WHXB201912010
自下而上法制备单壁碳纳米管的共轭聚合物片段:构建单一手性碳纳米管的新策略
刘忠范
2020, 36 (7): 1912019.
DOI: 10.3866/PKU.WHXB201912019
二维共价有机框架薄膜的近红外电致变色性质研究
吴凯
2020, 36 (7): 1912023.
DOI: 10.3866/PKU.WHXB201912023
低温熔融盐合成富磷相CuP2纳米材料及其储锂应用
余学斌
2020, 36 (7): 1912032.
DOI: 10.3866/PKU.WHXB201912032
团簇动态相变催化
杨金龙
2020, 36 (7): 1912039.
DOI: 10.3866/PKU.WHXB201912039
分子笼限域化学空间的超分子催化:主-客体氧化还原耦合效应实现高效可见光催化产氢
李灿
2020, 36 (7): 1912041.
DOI: 10.3866/PKU.WHXB201912041
全小分子有机太阳能电池:多级次形貌调控实现效率突破
李永舫
2020, 36 (7): 2001011.
DOI: 10.3866/PKU.WHXB202001011
《物理化学学报》2019年第11期《物理化学学报》2019年第10期《物理化学学报》2019年第9期
《物理化学学报》2019年第8期《物理化学学报》2019年第7期
《物理化学学报》2019年第6期《物理化学学报》2019年第5期《物理化学学报》2019年第4期《物理化学学报》2019年第3期《物理化学学报》2019年第2期
《物理化学学报》201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