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MSCI ESG评级的「国别偏见」,根深于方法论中

一个凡人 ESG老妹儿 2023-08-23

揭秘MSCI ESG评级「黑匣子」。


A股「入摩」并接受MSCI ESG评级,被认为是中国ESG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事件。
作为全球较早建立ESG评级体系的机构之一,MSCI占据了相当规模的ESG评级市场份额。
同时,借助其指数业务在全球资管行业的影响力,MSCI进一步扩大了ESG评级话语权。
截至2020年底,全球跟踪MSCI ESG指数的ETF共有274只,资产规模超过了1,000亿美元。
图:全球跟踪MSCI ESG指数的ETFs
△图片来源:MSCI,The Drivers of ESG Returns
在国内,即使MSCI ESG评级因存在「国别偏见」而饱受诟病,但其依旧是市场关注和认可程度最高的ESG评级体系。
大量企业选择将MSCI ESG评级作为整体ESG工作的重要目标,并以MSCI ESG评级提升作为宣传亮点。
如果将MSCI ESG评级看做一场大考,显然,了解考试大纲和评分规则至关重要。
自2007年被推出以来,MSCI ESG评级体系已进行了十余次较大的修订。
除了不断完善ESG评级指标、精进ESG评分方法外,MSCI还做了一件事——提高评级方法论的透明度。
去年,在对ESG评级体系进行修订的同时,MSCI还公布了35项ESG关键议题(Key Issues)的评价要点和计分规则。
至此,MSCI ESG评级体系的透明度水平已处于市场领先行列。
整体来看,MSCI ESG评级框架有四层结构:3大支柱(Pillars),10项主题(Themes),35个ESG关键议题,以及上百个关键指标。
图:MSCI ESG评级框架
△资料来源:MSCI,ESG Ratings Methodology(November 2022)
根据最新文件,MSCI ESG评级体系具有以下五个特征。
第一,MSCI ESG评级结果是基于行业内部比较得出的。
MSCI ESG评级采用全球行业分类标准(GICS),将所有被评企业划分为158个子行业(Sub-industries)。
所有被评企业与所在行业分组中的同业进行比较,最终得分和评级结果反映了其ESG表现在行业分组中的位置。
也就是说,每家企业的MSCI ESG评级并非绝对评估结果,而是相对于同业的相对结果。
第二,MSCI ESG评级序列为「CCC-AAA」七个等级。
经过ESG评估和标准化处理,每家企业均会得到0-10分的最终ESG分数,进而根据得分所在的区间,对应获得七个等级。
图:MSCI ESG评级序列与得分区间
△图片来源:MSCI,ESG Ratings Methodology(November 2022)
第三,每家企业的环境(E)和社会(S)评估体系因行业而异。
根据企业所处行业以及可能产生额外成本的环境或社会外部性,MSCI ESG评级为每家企业分配了2-7个「环境」和「社会」关键议题,并设置了不同的权重。
为此,MSCI制定了基于行业的「ESG实质性议题地图(ESG Materiality Map)」
第四,在「环境」和「社会」支柱下,MSCI ESG评级是根据企业管理其风险(机遇)敞口的能力来评估的。
也就是说,企业只有采取与其风险或机遇水平相当的管理措施,才能获得较高的分数。
第五,对「治理」支柱的评估采用「10分倒扣制」的模式。
与「环境」和「社会」支柱下的「加权平均」模式不同,自2020年10月修订后,MSCI ESG评级开始采用「10分倒扣制」的方法来评估企业的治理表现。
每家企业的治理得分均从满分10分开始,然后根据评分标准进行扣分处理,以反映企业治理行为与最佳实践之间的差距。
后两条是MSCI ESG评级与其他主流评级体系显著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也让MSCI ESG评级具有了更高的辨识度。
那么,经过十余次修订,如今的MSCI ESG评级体系是如何运作的?一家企业的MSCI ESG评级结果是如何产生的?MSCI ESG评级存在的「国别偏见」又是怎么回事?
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藏在MSCI的 ESG评级流程和方法论中。
确定关键议题及权重
第一步,确定适用于被评企业的关键议题(Key Issues)及权重。
众所周知,ESG评级框架应考虑不同行业特征,呈现行业差异性。
不过,MSCI认为治理因素对所有企业都是重要的,所有企业都要接受「治理」支柱的全面评估。
因此,在MSCI ESG评级体系中,「治理」支柱的6项关键议题适用于所有行业的企业,而在「环境」和「社会」支柱下,处于不同行业的企业才具有差异化的关键议题。
根据预先制定的「ESG实质性议题地图(ESG Materiality Map)」,MSCI已为不同行业分配了不同的关键议题和权重,这些议题适用于该行业的所有企业。
图:「技术硬件、储存及硬件」行业的关键议题
△图片来源:MSCI官网
但除了企业所在行业外,关键议题的选择还要考虑企业的个性化特征。
比如,企业来自其他行业业务类型的收入占比较大(>20%)时,MSCI就会考虑新增适用于相应行业的关键议题。
再比如,企业在某个非行业性关键议题方面存在严重负面事件时,MSCI也会将该议题纳入评价体系。
确定了关键议题后,MSCI将为其分配权重。
权重分配的整体原则是,关键议题对企业产生实质性影响的时间越长,对环境或社会影响的贡献程度越重,其权重越大。
在确定了「环境」和「社会」支柱关键议题的权重后,相应地,加总可得到「环境」和「社会」两大支柱的权重。
一般而言,「环境」或「社会」支柱的总权重,不能超过30%且不能低于5%。
在此基础上,剩余权重将分配给「治理」支柱,且「治理」支柱的总权重不得低于33%。
「治理」支柱的权重并不会分配至各关键议题,这也符合其「10分倒扣制」的模式。
最终,全部关键议题可以划分为风险类、机遇类和治理类三种类型,以匹配不同的评分方式。
风险类和机遇类关键议题均属于环境(E)或社会(S)范畴。
分析关键议题的风险敞口
第二步,评估并计算「环境」或「社会」支柱下关键议题的风险(机遇)敞口(Exposure)。
在「环境」或「社会」支柱中,MSCI ESG评级方法的本质是评估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是否与风险敞口一致。
换句话说,具有较高风险敞口的企业必须采取更强有力的管理措施,以减缓其风险水平。
相反,企业即使采取较轻的管理策略,如果其面临的风险敞口较小,也不会被MSCI视为落后。
因此,计算企业关键议题的风险敞口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每项关键议题的风险敞口得分来自三个方面:业务层面的风险敞口、地理位置层面的风险敞口、企业层面的风险敞口。
业务层面,MSCI已经预先确定了1,000余项业务在各个「环境」或「社会」关键议题方面的风险敞口。
根据企业各业务的营收、资产和运营规模,MSCI将计算得出被评企业在特定关键议题下的整体业务风险敞口。
地理位置层面,与业务层面的风险敞口类似,MSCI已经预先确定了各个国家和区域在环境或社会关键议题方面的风险敞口。
其中较为重要的决定因素是当地的监管措施及其有效性。
同样,根据企业在各个国家和区域的营收、资产和运营规模,MSCI将计算得到被评企业在特定关键议题下的地理风险敞口。
企业层面的风险敞口则与特定企业和业务类型相关,比如对政府采购合同的依赖程度。
最终,三个层次的风险敞口将整合形成企业整体的风险敞口得分(0-10分)。
不过,地理位置的风险敞口由于是以乘数的形式存在,将对最终的整体风险敞口产生较大的影响。
这里也是出现「国别偏见」的地方。
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说,国内市场显然是最主要的运营所在地。
因此,中国在各「环境」和「社会」关键议题方面的风险敞口水平,将影响中国企业的整体风险敞口。
国内企业逐渐发现,中国在很多关键议题方面直接被MSCI认定为高水平的风险敞口(比如健康与安全),这显然对中国企业的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但由于与实际情况和企业感知存在出入,这种「国别偏见」也让国内市场倍感「不爽」。
评估关键议题的管理得分
第三步,评估并计算「环境」和「社会」支柱下关键议题的风险(机遇)管理得分。
MSCI重点评估三个方面的风险或机遇管理能力:战略和治理、举措以及绩效。
「战略和治理」部分通常评估企业组织架构和管理层对解决关键风险和机遇的承诺水平,包括企业对特定风险或机遇的责任水平、政策,以及对标准的承诺力度。
「举措」部分通常评估企业参与的重要倡议、制定的计划和目标,以及项目强度和范围。
「绩效」部分则评估企业在管理特定风险或机会方面的过往表现,涉及一系列绩效的收集、标准化和基准化的定量指标。
最终,MSCI将得到「环境」和「社会」关键议题的初步风险管理得分(0-10分)。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如果未披露与特定关键议题相关的信息,并不一定会得0分。
如果未披露「绩效」信息,MSCI会根据企业采取的管理措施分配一个低于行业平均的绩效水平。
如果未披露「措施」信息,MSCI会根据企业所在运营地的监管情况,分配一个低于平均水平的基础得分。
比如,在「生物多样性和土地利用」议题下,MSCI认为在发达市场,环境法规通常要求了一些最低限度的做法。
因此对于主要在这些市场开展业务的企业,MSCI会假设其存在低于平均水平的管理举措,并自动分配3分。
而对于主要在环境保护和执法有限的市场中开展业务的公司,MSCI并不假设其存在「缓解」措施。
换句话说,同样一家公司,在无任何披露信息的情况下,其在发达市场的风险管理得分将自然而然地大于落后市场。
这背后同样存在「国别偏见」。
除直接的风险管理得分外, MSCI还会在此基础上考虑企业争议事件(Controversies Cases)。
如果企业存在违反法律法规以及国际惯例的行为或事件,MSCI将根据事件的影响程度和范围,进行扣分处理,上限为5分。
最终,MSCI将得出被评企业在各个关键议题方面的整体风险管理得分。
计算关键议题得分
第四步,根据「环境」和「社会」关键议题的风险敞口和管理得分,计算企业的关键议题得分。
对于风险类关键议题,MSCI ESG评级强调较高的风险敞口需要匹配较高的管理水平。
图:风险类关键议题得分
△图片来源:MSCI,ESG Ratings Methodology(November 2022)
其计算公式为:
风险类关键议题得分=7-[MAX(风险敞口得分,2)-管理得分]
其中,MSCI确保了高风险敞口下,企业的关键议题得分永远低于10分,以表明无论企业采取何种行动或计划,都无法消除全部风险。
同时,MSCI通过设置一个最低的管理得分边界(2分),来确保企业不会仅仅因为风险敞口较低而获得非常高(>7分)的关键议题得分。
对于机遇类关键议题,MSCI ESG评级强调较高的关键议题得分产生于较高的机遇敞口和较高的机遇管理水平。
图:机遇类关键议题得分
△图片来源:MSCI,ESG Ratings Methodology(November 2022)
其计算公式为:
机遇类关键议题得分=(0.5+机遇敞口得分/20)×管理得分+(0.5-机遇敞口得分/20)×5
该公式表明,在较高的机遇敞口下,企业可以从中获得更多收益,但如果未能利用该机遇,从竞争的角度来看,企业也会损失更多。
此外,在较低的机遇敞口下,企业强大的管理措施、产品创新或研发计划可能反映其具有更强的利用未来机会和竞争优势的能力,即关键议题得分更高。
在「环境」和「社会」支柱下,通过对关键议题得分进行加权求和,就可以得到主题得分。
主题得分再次进行加权求和,就能得到最终「环境」和「社会」两大支柱的得分。
评估治理表现
上述三步针对的是「环境」和「社会」支柱,第五步则开始评估企业的治理表现,并得到「治理」支柱得分。
与「环境」和「社会」支柱的关键议题分配方式不同,「治理」支柱下的6项关键议题适用于所有被评企业。
相比在风险(机遇)敞口背景下进行「环境」和「社会」支柱的评估,「治理」支柱的评估方式体现了企业治理行为与最佳实践之间的差距。
其中,关键指标(Key Metrics)是企业「治理」支柱评分的基本单位。
「治理」关键指标可能表示存在增加治理风险的某种治理行为,或者表示不存在减轻治理风险的政策或做法。
如果企业未通过关键指标的测试,则该关键指标会被标记,并记录相应的分数。
比如在关键议题「董事会」中,关键指标「董事会独立性」考查企业董事会中独立董事占比是否小于51%。
若答案的为「是」,则企业未通过「董事会独立性」关键指标的测试,且该指标将被标记,并根据独立董事实际占比记录0.3-1.0分的某一区间值(前面加负号)。
下一步,各个关键指标得分加总得到关键议题分数。
最终,根据以下换算公式相应得到以0-10分表示的关键议题分数、主题分数和「治理」支柱分数。
图:「治理」支柱换算公式
△图片来源:MSCI,ESG Ratings Methodology(November 2022)
其中,MSCI已根据过往数据的第99.5百分位数确定了三个最大值,最新结果如下图所示。
图:「治理」支柱最大值
△图片来源:MSCI,ESG Ratings Methodology(November 2022)
此外,在「治理」支柱的评估过程中,MSCI同样会考虑被评企业存在的相关争议事件。
在评估披露不足的企业时,MSCI也会参考当地的监管强度和有效性,分配给被评企业一个基础得分。
得出最终ESG评级等级
经过上面五个步骤,MSCI得到了被评企业的「环境」、「社会」和「治理」支柱得分(0-10分)。
基于三大支柱的权重,MSCI会计算生成企业的「加权平均关键议题分数(Weighted Average Key Issue Score,WAKIS)」(0-10分)
此时,MSCI ESG评级的行业特征将继续发挥作用。
为得到最终的标准化分数,MSCI将在行业内对WAKIS进行处理,换算为「行业调整分数(Industry-Adjusted Score,IAS)」。
图:WAKIS与IAS的关系
△图片来源:MSCI,ESG Ratings Methodology(November 2022)
MSCI会根据行业内企业的WAKIS,设定行业基准上限和行业基准下限。
行业基准上限将落在第95百分位数和第100百分位数之间,代表最高10分。
行业基准下限将落在第5百分位数和第0百分位数之间,代表最低0分。
据此,企业的WAKIS将被换算为IAS(0-10分)。
不过,MSCI正在不断扩大ESG评级的企业覆盖范围,且新增被评企业的披露和管理水平普遍较低,通常获得的WAKIS都很低。
这可能「歪曲」行业基准下限(过低)的选择,进而使行业内企业的IAS「自动」升高。
因此,MSCI在设定行业基准下限时,会剔除评级历史少于两年的企业。
最终,MSCI将根据IAS位于哪个评级序列的分数区间,来确定ESG评级等级。
此外,如果行业基准上限小于6分,则在该行业中,没有企业获得最高「AAA」级。
反之,如果行业基准下限大于4分,则在该行业中,没有企业获得最低「CCC」级。
经过上述六步,便可得到一家企业最终的MSCI ESG评级结果。
图:MSCI ESG评级流程
△图片来源:MSCI,ESG Ratings Methodology(November 2022)
最后,再来聊聊关于MSCI ESG评级「国别偏见」的问题。
MSCI ESG评级的「国别偏见」,本身就根深于其评级方法论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环境」和「社会」支柱下,MSCI会给不同国家和地区设定差异化的风险敞口;
二是在评估披露不足的企业时,MSCI根据所在市场的监管力度,而「自动」分配一个基础得分。
在通常情况下,MSCI认为发达市场总是优于新兴市场的,发达市场的企业也更容易获得高分。

实际上,「国别偏见」的问题核心是,在对各个市场进行风险敞口和监管力度评估时,MSCI是否保持了客观中立性,而不是基于「偏见」就妄下定论。


关于这个问题,也许只有MSCI自己知道答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