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好父亲,在场的“第三者”

许子为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2023-12-20


在妈妈们的吐槽里,对“不称职”的另一半有个无奈又愤怒的专有称呼,叫“室友”。这个称呼专指:在外有些社会功能,回家又不太能发挥家庭功能的男人

“父亲在身边,却不在心里”、“缺席的父亲”......对父亲陌生感的讨论,逐渐让我们意识到,父亲在场对于家庭的至关重要。今天就来说说,父亲角色应该具备的4种功能——承接;规则和示范;拉仇恨;发展玩心和榜样。


承接


说到承接大家会想到什么?承上启下?过渡?还是像房子的柱子、承重墙那样,扛住压力?在家庭里,这个的承接包含分担和支撑俩种作用。


从源头上说,父亲的功能要比母亲晚一些出现。如果观察刚出生的婴儿的家庭,或者你自己家里有宝宝的,可以从经验上发现,通常母婴关系是最先出现的,父亲和孩子的关系出现的要晚一些。因为从孩子在妈妈肚子里开始,母亲和孩子的联系就开始建立了。随着逐步的发育,妈妈的日常节律被宝宝熟悉。比如工作日的时候,妈妈喝了杯咖啡,或者工作取得了进展,孩子也许会跟着一起兴奋起来。也许胎动也会比其他时候多一些。上下班通勤,妈妈也许偶尔还要紧走几步赶车,肚子里的孩子也会在相应的时间识趣的消停一些,也许胎动也会相应少一些,把精力留给赶车的妈妈。


而怀孕期间,作为另一半的男性,通常还没有太多父亲的功能启动,更多是丈夫的功能在起作用。有时候面对刚出生的宝宝,新手爸爸甚至都不知道自己能在哪些地方帮上忙。也许连抱孩子的姿势都笨手笨脚的,或者不知道什么时候应该给孩子洗澡,换尿布。洗澡的时候该注意些什么。如果孩子是女孩,作为异性家长的新手爸爸,可能还会因为一丝难以启齿的乱伦焦虑,而看起来傻傻的,在给女儿换尿布的时候没法像母亲那样自然。


那父亲的承接功能到底体现在哪儿呢?它是一个慢慢过渡的过程。比如妈妈一开始可能不太放心傻男人给孩子洗澡,但通常会让爸爸参与外围的准备活动。比如准备洗澡的盆子,放好热水,试试温度。在洗澡的时候,妈妈们也会让爸爸观摩清洁的过程。


比如:先洗哪里?要不要用沐浴露?水里放些什么可以防痱子?洗的时候手要注意托着脖颈,用多大力度?怎么洗头发?宝宝眼睛进水了怎么办?等等。

在参与洗澡的过程中,爸爸慢慢承接了一些照顾孩子的工作,随着爸爸学习经验的丰富,孩子也飞速长大。然后妈妈开始放心一些,把认为爸爸能做得好的任务交给他了。比如冲奶粉,换尿布之类的。


所以父亲的功能里的承接部分,体现在对母亲照顾工作的分担上。这个分担也起到了对母亲功能的支持作用。有过连续24小时以上,照顾孩子经验的人都知道,照顾孩子连轴转的工作强度,比007、996的工作强度不是大了一两倍那么简单。这时候,如果有人能主动分担一些事务上的工作,对妈妈缓和精力和压力来说是十分欣慰的。


当然,我们也能从各种吐糟里发现反例。有时候爸爸急于求成,初心是要帮忙,可能结果成了展示自己急于求成的好胜心。从结果上看,更像是爸爸在找机会证明,照顾孩子这件事自己并不比妈妈差。于是能看到,一个爸爸在观察了一阵以后,一时兴起,罢免了妈妈,全面接手孩子的照顾。一边干活一边“贴心”地指出妈妈疏忽的地方。然后,在风风火火1个小时以后,把孩子还给妈妈。扔下一句话,“你看,我说照顾孩子没什么难的吧?”然后全身而退。这时候往往招来的是妈妈的白眼和愤怒。要知道一时兴起1个小时的“最佳带娃小能手”这种好成绩,和7*24小时的“足够好的妈妈”的成就达成所需要付出的经历,是差距是巨大的。就像100米短跑和21公里马拉松的区别一样。我们都知道,没人能用百米冲刺的方式跑完马拉松。


说完了第一种父亲的角色的作用承接。总结一下,承接,指的是对母亲照顾功能的分担和支撑。这个过程需要保持稳定的输出能力。


规则和示范


随着孩子长大,TA的各项功能也飞快的发展,里程碑成就一个接一个的达成。如果每个成就都打印一张纸的话,我猜这些成就打印出来,几乎可以摞到和孩子一样高。比如这些发展成就:眼睛对移动目标的追踪;看到陌生人哭泣;能听懂简单指令,等等。


这时候孩子会开始遇到另一种挑战,TA得明白探索行动的安全边界在哪里。哪些能往嘴里放,哪些不能,比如沙堆里挖出来的宝贝。哪些能伸手摸,哪些会有危险,比如热源和插线板。于是这个阶段,有了对孩子们行为的规范和限制。而小朋友可不会那么容易乖乖就范。所以家长们发现,孩子表达自己独立意见的词往往是各种各样的“不”、“我不要”、“我就不”......


到这里父亲的第二个作用开始出现了——示范和建立规则。但一个反直觉的部分在于,这个示范和规则意识的建立,早在父亲以个人的名义设定规则之前就出现了。示范的功能最早出现在,父亲对母亲设置规则的遵守上。比如,爸爸对孩子说:“妈妈说,不可以从床上往地上跳,会摔伤的。我们玩点别的吧。”通过父亲的示范,或者换个词,叫言传身教,让孩子在潜意识层面和意识层面一致的理解到,妈妈设定的规则,即便强壮如爸爸,也是需要遵守的。这是十分自然的过程,没什么好讨价还价的。而爸爸也通过维护妈妈的权威形象,遵守妈妈的规则这件事,达成了自己作为父亲建立的第一个规则——尊重妈妈。


拉仇恨,撑开俄狄浦斯三角


接着规则和边界的话题往下看。妈妈当然能做建立边界的工作。但如果一个强壮有力的父亲能接手这个部分,无疑是更加有利的。因为如果有一个可以无惧孩子攻击,而且在攻击后依然生龙活虎的父亲存在,这种存在本身就是“强壮”这个词最好的行为注解。所以我把第三个功能叫做拉仇恨。


如果用专业的术语来形容就是:一个可以被投放负性移情,还不倒下的角色,会让孩子体会到强壮的意义。这个强壮是精神上的,人格结构上的抗压能力和复原能力。再加上前面提到的第一个功能,承接和支持。父亲通过这个强壮的特点,来支持母亲的权威。于是孩子有机会从二元的母婴关系,进一步发展,来到俄狄浦斯三角。


解释一下为什么俄狄浦斯三角是关系发展的进步?一个最通俗的解释是,在所有形状里,三角形的稳定性是最强的。而俄狄浦斯三角,正好是关系里的一个三角形。在这个整体关系中,父亲,母亲,孩子构成了一个稳定的结构。可能会有的疑问是,多子女家庭不止一个孩子,是不是就不稳定了?或者就没有俄狄浦斯三角了?我的观点是,依然有。多子女家庭的俄狄浦斯三角还更多。以每个孩子为端点都和父母形成一个独立的关系三角。另外他们还可以在任意3个人之间组成一个三角关系。比如2个孩子和一个家长。这时候的关系三角,会以企图独占家长注意力的同胞竞争的形式出现。


再说说什么是俄狄浦斯三角?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孩子在三角关系中表现出想要排除一方,独占父母中另一方的全部注意力的倾向和行动。这个三角是在母婴二元关系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


由于父亲对母亲照顾功能的承接,维护母亲的权威,尊重母亲,慢慢的孩子发现,自己的生活里并不只有母亲,在母亲的旁边还有一个父亲的角色。这个角色还挺复杂。站在孩子视角上,也许是这种感觉:


这个人一方面阻止我攻击母亲,另一方面还阻碍我实现时时刻刻和妈妈在一起的愿望。有时候他甚至还霸占我的妈妈,还拥有对妈妈的专属称呼。就只有他能叫妈妈老婆,我不能叫妈妈老婆。他们之间的关系,似乎是比我和妈妈的关系还要久远和强烈的。所以这个人是我和妈妈之间关系的阻碍。但他好像又比我要有力量。在我遇到危险的时候,在妈妈怕狗的时候,他总是挺身而出。而且亲亲抱抱举高高这3件事里,后2件往往是爸爸做的更多。有时候真是,又嫉妒又羡慕妈妈和爸爸的关系。而且我想尽办法似乎都没法打破他们这个关系,让自己和其中的任何一方像他们两个那样结合在一起。更要命的是,在我各种挑衅、示好的尝试里,他们居然还又生了个弟弟或者妹妹。这下坐实了我和他们是有代差的,没法取代他们的关系。太生爸爸的气了。


这样,父亲用撑起自己这一独特空间的方式,在对母亲的权威给予支持,同时也巩固自己在三角关系中的地位。这个过程可能会让孩子无比愤怒和挫败,但也包含嫉妒和羡慕。这也是一开始我说拉仇恨的意思。慢慢地,爸爸让孩子有机会度过以企图独占父母一方为特点的俄狄浦斯期。度过的标志是,孩子出现某种程度的妥协,放弃独占父母的愿望,转而寻求建立自己的小世界。比如同伴关系,或者生出一个新的希望,要找一个像异性父母一样的具有牢固关系的异性。这样孩子的愿望中开始包括了社会化的希望。


发展玩心和榜样


对爸爸的印象里还有一类是——“正事不干,玩起来疯个没完”。这里有个和创造力还有社交相关的概念,是我们通常不太留意的,叫玩心。玩心是一种能进行象征化和创造性游戏的能力。先说明一下,玩游戏这里指的是玩实物游戏的情况。因为综合古典精神分析,客体关系,自体心理学的观点,核心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大概在0-6岁这个阶段。对0-6岁的孩子来说,象征的能力还在发育,实物游戏中存在的和客体还有伙伴的互动更有助于孩子发展象征的能力。


玩心在日常的语境下,含义褒贬不一。比如没有人会喜欢听到评价说自己玩心很大。因为它听上去,像是在批评一个人玩的时候不顾别人的感受。而我们也能听到“男人至死是少年”,这样略带褒义的说法。这里我们先说说玩心的2个作用,然后大家可以自己判断玩心的褒贬属性。


● 第一个作用:玩心的存在让人发展出区分幻想和现实的能力。


一开始婴儿阶段,孩子是难以区分哪些是自己的幻想,哪些是现实真实的。如果告诉孩子,门后面有鬼。他会真的认为鬼是真实存在的,吓得大哭。而在这之后如果要成功地完成修复工作,并不是只打开门告诉孩子没有鬼就完成了。因为很可能孩子会追问:“鬼去哪里了?”问出这样的问题,意味着在孩子心里恐惧的感觉和幻想的形象之间的联系还很结实。不能通过简单的否认来打断。要完成这个断开,需要一个新的能力发展出来,它叫象征的能力。常见的标志是能使用“好像”这样的词。比如当一个孩子说,“某个雕像好可怕,像鬼一样”说明他开始具有了象征化的能力。


举个正向的例子,来说说玩心是如何帮助区分幻想和现实的。一个孩子拿着笔说,“我的太空飞船要起飞咯。”然后父亲也拿一只笔说,“前面的飞船快跑,我们的敌人来追上来了,我掩护你。”


在这个例子里,孩子先发起了一个假装的游戏,假装一支笔是太空飞船。这时候在孩子周围形成了一个神奇的空间,叫做过渡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孩子手上的东西,即是笔,又是太空飞船。这时候笔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对孩子来说它即是现实中的实物,又是幻想中的投影。如果爸爸说,“你拿个笔戳来戳去的很危险,给我放下来。”在体验上孩子的过渡空间就塌缩了。具体根据孩子一直以来的心理状态,这个过渡空间的塌缩,可以在孩子内在被翻译成各种等级的感受。最轻的可能是觉得爸爸扫了自己的兴。孩子也许会说,“哼,不跟你玩了。”最严重的可能是认为自己是不被允许开心玩游戏的。也就是不配得感。也许孩子心里会想,“我只能乖乖做个不惹爸爸生气的好孩子,不然我就是不受待见的人。”


而当爸爸也配合着说“你快跑,我的飞船掩护你“的时候。他起到了在行为上的认同作用。这也是传统意义上身教的做法——一起玩。通过主动加入孩子的想象游戏,爸爸从行为上认可了这个过渡空间的存在。这比他给孩子盖章认证,发奖状说“你的过渡空间我看见了,它是正当和伟大的”这种仪式式的追认,要直接的多,也迅速得多。潜移默化中父亲完成了对孩子发展成就的肯定。而通过这个过程孩子慢慢发展出象征的能力。在和其他小伙伴玩耍的时候,以及成年以后,象征能力在社交这件事上可以帮上大忙。


象征能力比较弱的人在言外之意的互动里,往往给人煞风景的感觉。说个反例,《生活大爆炸》里的有这么个情节。


女友问男友说,”你要吃酸奶吗?”男友说,“知道吗,酸奶里其实没多少乳酸菌,起不到什么作用。里面成分其实是,牛奶,调味剂,凝胶,一点点乳酸菌,还说不定是乳酸菌尸体。还有,它其实也不是真的草莓的红色,而是加的色素……”然后女友又问了一遍:“你还没回答我的问题,你要吃吗?”


这里男友其实只能理解字面意思的,这里有酸奶,你要不要。但在象征层面,女友的关心和分享,他丝毫没有理解到。想到一句西方的谚语,正好说的是这种现象。“只学习不玩耍,聪明孩子也变傻。”


● 第二个作用:玩心帮助建立边界,让人区分出自我和他人。


在小朋友之间玩玩具的时候,最长碰到的问题就是抢玩具。通常我们都是跟孩子说“不能抢啊。好好玩啊”。先来观察一下,通常抢玩具是怎么发生的,然后聊聊这个行为的作用。


通常抢玩具的时候,都是一个孩子在玩了,另外来了一个孩子,要么后来的孩子主动发问,“我可以玩这个玩具吗?”要么他不问,上来就直接从手上抢。这时候被抢的孩子通常都会怎么说?一般会说,“这是我的,不给你玩。”对吧?


这句话最核心的作用有两个。一个是划定边界。我的玩具,不是你的玩具。然后是表明我对玩具的态度,我在玩,不能给你玩。可能听到这话的家长,会觉得孩子不大气。不就是个玩具嘛,一起玩又不会失去所有权。但对孩子来说,建立起所有权这个概念,是通过即时满足获得的。大概的逻辑就像是这样:如果每次我要玩的时候,这个东西都是我马上能玩的。那才能证明它是我的,不是你的。


成年人则是通过即时满足的象征化来确立所有权的。其实在成年以后我们也面临这样的困惑,比如怎么证明那个房子是我的?我先付了3成首付,可工地现在还只是个基坑而已啊。怎么解决这个困惑,让我们放心呢?还是靠的即时满足,但是个变形的即时满足。于是我们会签购房合同,对吧?这个合同在现实层面规定了房子的所有权,在象征层面用实物合同的形式,让我们内心对即时满足的需求得以伸张。


回到第二个特征上,当我们在玩玩具的过程里,玩心让我们会保护自己手里的玩具。表现成,这东西是我的,不是你的。于是自然的区分出自我和他人,边界得以形成。


大家也许会好奇:一个有适当玩心的爸爸到底什么样?


说个例子,一个父亲给孩子买了全套的电动赛车玩具,花了几千块。又花了一下午来拼装,但发现孩子一点也不喜欢玩。相反,孩子对爸爸扔在一边的巨大包装盒非常感兴趣,在里面钻来钻去一下午,乐此不疲。从玩赛车的角度说,这个爸爸的玩心超过了孩子。可以说是爸爸喜欢赛车,而不是孩子。但从玩耍的角度看,爸爸专心搭建轨道和玩赛车的过程,又很有可能做了个榜样。一个专心玩自己玩具的父亲,也许误打误撞因为没有打扰孩子在盒子里钻来钻去一下午,让孩子有机会观摩和完整的体验,不受打扰的玩一个东西究竟是多么有乐趣的一件事。


再来说说榜样的作用。一个有活力榜样,是父亲这个角色比较容易被忽略的作用。刚才的例子里还留了个尾巴。也许家长会觉得,边界是有了,但眼睁睁看着2个孩子抢东西,完全不干预总归是不太好怎么办?这涉及到公平和规则感的建立。再说个例子共大家参考。这是安娜弗洛伊德中心的一个例子:


一个房间有很多玩具,2个3岁左右的小男孩在玩。每个孩子的妈妈也都在场,然后还有一个儿童咨询师在场。

小男孩A正在玩手推车,这时候B过来了,也想玩手推车。抓着手推车的扶手不放。然后A大喊,“这不是你的,你走开。”

B看向妈妈,妈妈说:“你等下再玩。”B还是不愿意放手,并且开始哭。

这时候儿童咨询师蹲下来说,“B你想玩手推车是不是?”B点头。

咨询师说:“可是A现在在再玩呢,我们得排队呀。”B哭得更大声了。

咨询师接着说:“哦,你很生气对不对?妈妈和我都不让你马上玩手推车。”B继续哭。

咨询师说:”哦,更伤心了,哭一会可以的。我会在这里陪着你。“

过了一会A对手推车失去了兴趣,去玩别的玩具了。

A的妈妈推过来手推车,说:“B,你玩吧。他玩别的去了。”

这时候B情绪恢复了一些,开始玩手推车了。

然后咨询师说:“我知道你有点伤心,我刚才没帮你,还跟你说要等等。但如果有人像刚才那样要来抢你的车,我也会阻止他的。”

过了一会,A回来了,要抢B的车。B看向咨询师。

咨询师说,“A,现在轮到B玩手推车了。你要等他玩完才可以哦。”


在整个过程里,咨询师做了2件事,设定规则和在情绪中幸存下来。这也是父亲第4种作用的另一个方面——榜样,在情绪的巨浪中,做一个幸存下来有活力的榜样。比如前面抢手推车的例子里,这个活下来的咨询师就是一个榜样。他在示范的是,在情绪排山倒海而来的时候,我也做不了太多,就只是坚持。等情绪过去,等轮到孩子B玩的时候,我一样会捍卫你的权利。他没有被情绪淹没,大水退去以后,B会发现他还活着。还保有捍卫规则的能力,和正常行动思考的能力。这是行为上的存活。和这种存活相反的可能是,在孩子哭的时候,比孩子还慌,还烦躁。


最后说明一下,上面提到的这四种父亲的功能,即便在一个最理想的家庭里也很难做到时刻在线的。因为在日常生活里有太多的情景会占据我们的精力,每个人也都身兼数职,身上不止一种角色。可能是某人的儿子/女儿,小可爱的爸爸或者妈妈,温柔的铲屎官,没心没肺的视频记录者等等。就像做个60分的妈妈就算是足够好了一样,做个60分的爸爸也足以提供给孩子和家庭一个促进性发展的空间了。

  ● 作者有话说:

关于父亲,可说的内容还有很多,如果觉得意犹未尽,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聊聊你眼里的父亲或者最想跟父亲说的话,也许下一次我们可以在这里展开再聊聊?


作者:许子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UM常驻咨询师,用精神分析解构压力。

  

  编辑 | 大白



————— ☆  阅 读 推 荐 ☆ —————

  养废孩子,从让他乖开始

  “坏”女人的性张力在哪里?

  连环Call为什么“夺命”?

  过敏,是内心渴望安全的信号

  破解诅咒,用观察和涵容重建心智


—————  ☆  程 推 荐 ☆ —————
● UM心理2023下半年 课程重磅上线 ●
《深入成人的心智——婴儿观察(心理咨询师训练)体验课》
!!!9月正式开课 !!!
需要报名的学员抓紧时间下方 扫码 
添加课程助理咨询报名详情
↓  ↓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