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略带伤感的话:“成年人不是没有情绪,而是学会了将所有情绪隐藏。当成熟的大人习惯了,藏得久了,就渐渐忘记了。”那些成年后无法言说的痛苦、焦虑和迷茫,以及勇敢、韧性与智慧,早在婴儿时期已有迹可循。重回婴儿时期,摘掉“情绪面具”,与“内在自我”的再次相遇,或许是成人心智完整的开始(文中的故事均经过模糊处理及改编)。
在讲述观察过程期间,伴随故事场景、参与人物的转变以及人物间的对话、动作变化,观察员R随之表现出时而兴奋、时而低落、时而高兴、时而疑惑的情绪。讲到小婴儿向外爬行探索新世界时的好奇,R也会带动肢体动作进行演示;讲到来自小婴儿的目光关注和语言吸引,R会露出愉悦的微笑,眉毛不自觉地上扬;讲到来自母亲A女士严肃的批评和训斥,R也会露出微皱的眉头;讲到A女士安抚的臂弯,R原本有些紧绷的身体也会瞬间得到放松。这不禁让人惊讶,仅仅一小时的实景观察到底包含着多么宏大而丰富的情绪能量?来自小婴儿和家庭成员的日常互动竟能带动观察员如此丰富的情绪反馈。面对初次进入视野的陌生人,小婴儿眨巴着眼睛好奇地张望着。观察一阵子后,小婴儿扶着沙发站起,冲着R兴奋地笑并激动地拍打沙发,发出“啊啊”的声音。此时,R与小婴儿的目光交汇,小婴儿开始尝试向R靠近,努力扶着沙发站起,隔着沙发与R对望,继续发出“啊啊”的声音。如果说此时建立连接的情感流动是单向的,当R进入到这个过程中,故事开始发生一些变化——
发现R并没有回馈给自己期待的反应,此时的小婴儿表现出略微激烈的情绪——一只手握拳在空中挥舞,另一只手用力地捏着一本书朝着R的方向晃动,继续发出“啊啊”的声音;作为观察员,R依旧没有给与较为明显的回应,小婴儿并没有因此放弃,还是持续发出“啊啊”的声音;在重复尝试一段时间,未得到回应后,小婴儿看了A女士一眼,继续盯着R,渐渐地就不笑了。讲述到这里,Graham Shulman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随着时间的推进,在不同的情境中,小婴儿都给出了“啊啊”的回应,不同的“啊啊”表达了怎样的尝试和情绪?小婴儿与陌生人R之间的互动场景,似乎唤起了某些关于成年人“社恐”的记忆:遇到熟人不敢打招呼、不敢在公众面前讲话、向往关系又害怕被拒绝、小心翼翼尝试……“线下独处、线上热闹”逐渐成为日常,面对面交往中的温度开始向虚拟世界转移。而在这个故事里,可以看到,小婴儿通过一系列不同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观察者在自己的心智层面的兴趣,享受和感兴趣的对象建立链接,这是心智层面的,进而到物理层面——肢体触碰建立链接。同时,在尝试与陌生人建立链接的过程中,小婴儿不断遇到挫折和阻碍,不断受到来自外界的干扰。在应对挫败时,起初的一段时间内,小婴儿没有被焦虑和忧伤淹没掉,也没有陷入自我怀疑和否定,而是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去争取期望的结果。在谈及这部分的感受时,有学员回复到:“我感动于小婴儿的坚持和努力。”所以,是什么导致了成年后束手束脚,久而久之变得再不敢社交?对关系的尝试回归到家庭中,养育者和小婴儿的互动交流模式也在潜移默化影响着婴儿的心智。随着观察继续推进,小婴儿开始用肢体去探索沙发和地垫外的世界。当手伸出地垫即将触碰到地板上的时候,母亲A女士立刻说道:“脏,别出去。”随即把小婴儿用力地抱起,拉回到自己面前,并塞给他一只小黄鸭;此时的小婴儿重新开始尝试这段有些漫长的爬行,在手再次要伸出地垫的时候,A女士再次精准地用力抱回并出声斥责,叫他的大名,“你就非要出去么?”并塞去一本小书转移注意力;短暂的休息后,小婴儿再次尝试向地毯外爬行,在快到边缘的时候,发出激动的叫声。有些令人沮丧的是,这次的尝试依旧被母亲A女士抱回。这个互动过程清楚地呈现了在“家”——这个婴儿探索世界的起点,来自小婴儿“未被母亲听见的需要”,似乎预示了数年后对父母可能的陌生,甚至是怨恨。当Graham Shulman老师再次提问:此时的小婴儿的在这个过程中是怎样的情绪?R的回答是:并没有感觉到什么明显的情绪,是比较空白的状态。此时的R双手手指交叉着,轻轻搅动着,眉头微皱,呈现出略显压抑的状态。这似乎让人有点遗憾,因为现实中,很少有父母和主要养育者可以“听见”孩子的需要,这常常和他们在婴儿时期同样被忽略有关。这种无法处理的自身情感折射到与孩子的关系中,便不能理解来自婴儿的需要,亦无法涵容来自婴儿的焦虑和恐惧。这一幕看似平常,却一瞬间唤醒很多人渐渐遗忘的童年记忆。例如第一次学习骑两轮自行车,在害怕和期待中一摇一摆地前进。这个时候,对于孩子超越自己保护距离的尝试,母亲也会害怕地在一旁提醒:“很危险,别摔了”、“骑慢一点,上次磕破皮多疼啊”。但即使害怕和担心,仍旧会半弯着身子围护在孩子身边,耐心引导:“这个时候要向左转”、“你看你多棒啊,一下子就骑了这么远”。这是一个个体的在生命早期,受到的最温柔的情绪安抚和向前推动的力量。当一个婴幼儿,能够带着充足的自信和安全感去探索未知的世界时,不难想象会是怎样一番光景。在这个过程中,母亲在孩子探索远方过程中做出的持续性努力,或许来源于自身的安全感,传递到孩子的养育过程中,让孩子在规则和自由的平衡中,形成更稳定的内核。而那些未曾被回应的情绪和需求或许需要成人后更为漫长的时间进行自我疗愈。进入真实婴儿家庭,深入日常生活进行观察,详细记录婴儿活动、家人对话以及互动过程,详实记录观察时间内每个参与者的情感(包括观察者),以日常生活语言对原始素材加以记录,贴近真实情境,再以小组模式在导师带领下从中探讨所蕴含的重要情绪及婴儿的心智构成。关于那些沉睡的原初情绪,和那些未被后期发展环境掩盖的最原始的状态,相信在《深入成人的心智——婴儿观察(心理咨询师训练)体验课》中会获得更令人欣喜的感受。
《深入成人的心智——婴儿观察(心理咨询师训练)体验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