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再见爱人3》:好的婚姻,是你懂我的恐惧
《再见爱人3》播到第三期,张硕和睡睡这一对,全网劝离。不仅场外催更团全体不看好张硕,就连身处其中的嘉宾傅首尔也发出爆笑拷问:“你俩都吵成这样了,怎么还用上节目来离?”
先为没看过节目的小伙伴梳理一下背景。
两人从高中相识到现在,差不多10年,3年前办了仪式但一直没有领证。婚礼上,张硕的朋友借“婚闹”之名,对睡睡的伴娘进行了骚扰。
事发后,睡睡十分生气,要求张硕找他的朋友向伴娘诚挚道歉。然而,张硕以不想在婚礼上留下不愉快为由,只是跟骚扰者递了根烟,聊了一下这个事情不合适,敷衍过去。
这一敷衍,就是3年。睡睡和她的伴娘朋友始终没等来道歉,友情早已疏远。
张硕的态度,彻底触犯了睡睡的底线。它像一根利刺,横亘在睡睡心底3年。这就是她不想领证的原因,因为在她心里,对方已经很难成为终身伴侣的形象,而是一个失信人员。
在所有的亲密关系中,安全感,几乎是无法绕开的议题。首先是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自身形成的安全感如何,然后去看彼此能否在这段关系中体验到足够的安全。
所谓安全感,从心理学上理解,指的是一个人在早年与养育者的关系中,是否形成了可以去信任客体的经验。
如果养育环境常常阴晴不定,或者断裂、动荡,那么就会干扰我们发展对环境或人的信任。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方面我们渴望去连结能够提供安全感的关系,另一方面又会时刻警惕其中的不安全因素。
也就是说,想去信任,又难以信任。
在“婚闹”这件事的处理上面,睡睡完全看不到张硕的正义与勇气,这是让她心寒和恐惧的。
如果被骚扰的是自己的爱人,张硕会挺身而出坚决制止,还是碍于面子把事情压下来呢?
到底他是缺乏基本的是非观,还是缺乏解决冲突的胆量?
无论哪一个,可能都会加剧睡睡在心理上关于信任与不信任之间的冲突。
她在节目中坦言,之所以两人至今未分,是因为对方的父母实在是很好的人。甚至在520这样的日子,都是张硕的父母给她发来红包和祝福。她以为,这么好的父母,他们的孩子也不会差。
这种想法在逻辑上好像顺理成章,但仔细想想,我们和一个人建立关系,不是认可眼前这个人,而是因为他的父母靠谱,这其实是很让人心酸的。
也许正是太缺乏安全感,所以不放过任何能够让自己感到安全的机会。
进一步说,信任对方的父母可能会让睡睡回避掉对张硕的不信任——在过往多年的相处中,她在关系中应该经历了很多次的信任危机,这一次,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围绕这根稻草,双方开启了三年的“追逃”模式;他们像是处于两条不同的跑道,有时候平行,但永不相交。
睡睡愤怒于张硕不能直面问题,缺乏男人的责任感;而张硕的反应是:咱别不高兴了好吗?我已经想办法让你满意了,为什么你还不依不饶?
睡睡想要解决本质,张硕永远在逃避本质转而安抚她的情绪。我猜测连他本人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在逃避,只是觉得我都尽力了,怎么还哄不好你?
节目里,最让观众捉急的事有这么两件:
一是张硕明知道睡睡在上车以后要坐他旁边的位置,可他还是把那个座位堆满了东西,直到睡睡上车发脾气之前,他都对此浑然不觉。
说实话这个事情很小,但的确会让女方很恼火。她会觉得你心里完全没有我,根本不懂如何照顾人。
这个场景如果被拉回到母婴之间,当一位母亲不照顾她的婴儿,就无法被婴儿信任;持续不照顾,等待婴儿的只有死亡。
假如一个人一直保留着对关系的深层恐惧,就会在成年后的各种关系中投射出来,尤其是亲密关系。同时,这种恐惧实际上是很难被言说的,因为它大都处在我们的潜意识层面,而意识并不知情。
睡睡说不出来,张硕更是体会不到。
生活中很常见这种错位的沟通模式。两人发生矛盾,一方指责或者生闷气,另一方认为你就是小题大作;然后一方更生气变本加厉,另一方表示“你爱咋咋地吧”,转身抽离。
循环往复,根本上的信任和安全感问题,依旧孤零零在原地,悬而未决。
一样的戏码累计起来,促使张硕们选择了更加频繁的逃避。此时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惹不起,咱还躲得起。
接下来发生了让观众最难理解的第二幕:睡睡突然发烧,张硕没有留下来陪伴,而是选择回自己房间睡觉。他的理由是不想打扰她休息,等病情好转再过来看望。
催更团全体嘉宾怒了。
猜测一下,这种“好”可能更多的是替代性的照顾,也就是父母把他保护得很好。张硕不太有安全感方面的问题,但他没有学会如何去同理另外一个人的恐惧,就像如果人类不能彼此懂得共同的疾苦,这才是致命性的问题。
“婚闹”一事,不懂得带给女生的严重性,他就不会在真正的危险和冲突面前去担当正义。
亲密关系中,如果不能理解另一半的恐惧,那么看起来永远像是一方在无理取闹。
这在缺乏安全感的人的心里,是非常绝望的体验;这也同样会让对方感到绝望,因为双方的沟通不在一个层面上,他不知道如何把那些情绪张力平复下来。
所以,如果我们在关系里无法去信任另外一个人,要先懂自己的恐惧,再尝试让伴侣理解。
想起多年以前发生在我家的事。
有段时间,新闻总说市面上出现一种万能钥匙,作案者会趁白天房主不在家,利用钥匙不费吹灰之力入室盗窃。
某天晚上聊天我跟老公提起此事,说家里的门锁是不是应该换新升级一下。结果他漫不经心说道:“没事,反正白天你都在家。”
我惊了,人怎么可以有这种思维盲区?
然后瞪着他:“你觉得我一个女流之辈面对破门而入的歹徒,不应该害怕?”
两秒后,他幡然醒悟的样子连连道歉:“对不起对不起啊,我忘了,忘了。换锁,立刻!”
如今说起这事感觉好笑,但它让我明白一点:把自己的恐惧传达给对方,有多重要。
试想当时我陷入情绪,借此指责老公不负责任,那么他很可能只想如何为自己辩解。越辩解,越会让我觉得他只在意自己,并不重视我的感受。这就是追逃模式。
只有当他对我的恐惧感同身受,我们才会从追逃变成共同面对。
不管他们最终能不能走下去,在关系中修行,是我们每个人的功课。
最后想说,亲密关系中的安全感问题,不仅仅涉及到对方能否有能力提供,更是关乎到自己是否决定成长。
把期待寄托在对方身上,本质上是放弃成长。
要相信:以成年人的能力,获取安全感这件事,完全可以亲自动手。然后你发现,周围安全多了。
好的婚姻,是你懂我的恐惧,但一个人内心深层的恐惧又很难被言说。
如何倾听自己内心的真实声音?如何把握亲密关系中的安全感问题,让自己的恐惧被自己觉察,进而被另一半感知?
在《真实案例解析与督导》第5节与第6节课程中,来访者因婚姻关系中的困惑走进咨询关系,内心痛苦从话语中流露,倾听言语背后的心灵渴望,正是咨询师进入来访者潜意识的入口。
作者:徐亚辉,二级心理咨询师,UM心理主笔;做人性的观察员与理解者。
编辑 | 大虾
————— ☆ 阅 读 推 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