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艳妮:( _______ )的骄傲让人进步?
10月8日晚,杭州第19届亚运会正式闭幕。回顾赛事全程,最具争议的、话题不断的中国运动员非吴艳妮莫属了。
因为吴艳妮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运动员,她在田径场上霸气的走位、酷帅的手势,无不透着非我莫属、舍我其谁的拽姐风范。
她高调的行事风格,和以往对我们运动员的认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迅速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
有人讨厌吴艳妮,觉得她过于嚣张,取得一点成绩就如此张扬,不符合谦虚低调的传统美德,更有甚者,以她比赛失误这个点来对她的自身行事风格加以攻击。
同样的,也有很多人非常喜欢她的活力——毫不掩饰自己的锋芒,认为她活出了自己想要的自信和飒爽。
批评者自拥一套逻辑,且不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事风格,如果谦虚使你快乐,自可怡然自得。但是用自己的风格强行用来约束他人,并去肆意指责,那怎么看都有点绑架的味道了。
而这里更有值得分析的是,那些喜欢吴艳妮而不认为自己也可以活成这样的人,他们最在意的,恰恰是给吴艳妮负面评判的那些人。
有一个网友是这样评论吴艳妮的:谦虚低调的我,猥琐地躲在屏幕背后,看着在赛场自信高调的你。
其实,像这位网友一样,我们大多数人都秉持着“时刻保持低调,事事不可骄傲”的准则,但很多人却不会因此而快乐。
或许我们也曾在很多时候想倾情释放一下,但是,瞬间就会被各种念头淹没。
1.因为周围都告诉我继续努力,那我骄傲了就是不思进取。
2.我这方面做得好,那方面不行,凭这一点就沾沾自喜,一定会招来嘲笑。
3.如果下一次失败了,我这次骄傲岂不是会成为我失败的罪证。
所以,我们的信条是:不是最好不敢骄傲,不是全能不敢骄傲,不是常胜不敢骄傲,骄傲有风险,谦虚保平安。
问题是,很多人可以一直低调,却不会一直自洽的低调:他们一方面想要炫耀一下自己,另一方面又要压制这部分欲望,这就会产生冲突,而冲突就会制造内耗。
设想一个人,一半要去表现,一半又要去压制,这个人会是什么样的感觉?
“猥琐”。是的,正如网友如此扎心的描绘。既要光明正大地满足自己需要,又要偷偷摸摸地躲避他人目光。
大到人生大事,小到发一个朋友圈,有人可能都在发与不发之间犹豫好久,最终无奈地选择了撤回。
因为我们内心总有一个声音:做不到百分百完美,就不配有骄傲的资本。
真的是唯有完美,才可骄傲吗?
纵观周围,一定会有这样的人,哪怕没那么优秀,也可以大大方方地表现自己,做个地道的显眼包。
这种内外通透的骄傲是怎么养成的?
要从我们年幼时,喜欢做“显眼包”的时候说起。一个孩子从呱呱坠地开始,不断地探索这个世界,他发现的每一个事物,掌握的每一项技能,都会去“显摆”一下。
当一个孩子欣喜若狂地跑到养育者面前邀功时,父母如果接住这份喜悦,并加以恰当的回应,那么孩子便可以从父母欣赏的眼神、赞美的言语中,确认自己的这个行为。
如此一次次互动,孩子的自负、愉悦、骄傲等自我效能感,便借由父母的镜映内化到孩子心中,由此,孩子就基本上可以确认自己是值得被欣赏、被赞美、被认可的了。
同时,这些看似被”夸”得“傲慢”的孩子,在遭遇一些微小挫折时,父母又可以抱持住孩子的挫败,不加以打压,那么孩子会慢慢意识到自己的局限,并借此提升面对挫折的心理功能。
比如,孩子刚学会骑车,他会自吹说“我是最棒的骑手”,父母回应“你当然是最棒的骑手”。但是一转身,这个孩子就摔了一跤,父母不会对其打压“活该,牛吹大了吧”,而是温和地抱持孩子的挫败,孩子便在父母恰当镜映和面对挫折的过程中,把骄傲资本和抗压能力内化到自己的心理结构中。
在父母对孩子的表现欲与微挫败的一次次温柔承接后,自尊和自信便如汩汩清泉流入到孩子核心自体,他就会形成一个健康的自恋:成功时我可以骄傲,失败时我也不丢人。
这种孩子长大后,既有巅峰时骄傲的底气,又有低谷时重启的动力。
所以,自体稳定的人,有的时候是自带“显眼包”特质的,比如范丞丞,他在各大综艺有一个共同的称呼就是“显眼包”。
范丞丞的显眼已经到“目无尊长”、“口无遮拦”的地步,尬舞从不讲套路,有话直说不内耗,他可以真实的炫耀自己,荣辱不惊,他也因为自洽的显眼而备受观众喜欢。
那么,未能被父母恰当镜映的孩子会如何发展呢?
当一个孩子满眼期望、心存欢喜地在父母面前表现自己时,更多地从对方眼神中看到的是不屑与冷漠,甚至是言语上的讽刺与肢体上的暴力。
那一刻,所有的期望化为无法消解的失望与羞耻。一个孩子在遭遇一次次镜映失败之后,会变成内心一而再、再而三的痛苦,这种痛苦会让孩子确信:自己是不受欢迎的。
因为孩子天然有着对父母的理想化,如果父母没有问题,那么有问题的就一定是自己;同时,如果向父母寻求回应的期望没有满足,他便会否认自己的自豪、愉悦、骄傲等自我效能感,并认为自己有这样的回应需求是可耻的。
这些未能整合的情感,就会持续的成为一个人内心冲突的来源。
一方面,孩子的内在需要镜映去填充自己的核心自体,以维持自信、自尊和自负的需要。同时,又要压抑这部分需求以维持与父母赖以生存的关系。
因此,孩子的真实自体稳定性受到威胁,因为父母不允许孩子发展这部分,同时孩子又不得不顺应父母强加的意识,去压抑想要表现自己的原始欲望,变得过分拘谨。
真实自体缺乏自尊灌注,逐渐枯竭;假性自体时刻谦虚谨慎,却脆弱无比。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也可能会取得很好的外在成就,但是内在核心是空的,就像一个汲取过营养的空心大树,对外界的环境变化非常敏感,风吹雨淋都可能撼动根基。
所以,他是无法逃脱外界评价而专注的做自己的,因为表现自己这件事,无数次经验告诉他,意味着随之而来的指责和不屑。即便偶尔在理智压不住欲望的时候,显摆一下,也会感觉自己有“演”或“装”的成分。在这里,无论是“演”还是“装”,都是一个特征,半真半假。
谦虚是熟悉的,骄傲是陌生的,半生半熟,就是夹生的味道了。
自体心理学家科胡特说过:一个人心理上对镜映的需要,就像生理上对氧气的需要一样。
因此,健康的表演欲和恰当的回应是我们每一个人心理成长的基本营养物质。
或许我们很多人的心理成长,是有不同程度的“缺氧”的,永远保持低调,更像是一种被谦逊压得过久的窒息感。
我们缺失了骄傲时被同频的喜悦,也缺失了挫败时被支持的温暖。但是,生命的顽强就在于,我们从未放弃努力去突破局限。
在这个过程中,困境重生,内心总是同时有两个声音,一半的自己在努力释放,另一半的自己在奋力压抑。
如何走出困境,以下两点或许可以帮到你。
首先,我们要哀悼过去的丧失,承认我们就是没有因为自己的存在而被父母看见过。唯有哀悼才会不执着于过去,才会放弃我们信奉已久的“不完美不配骄傲”的信念。
其次,远离肆意评判你的人,多去认识可以给你正向回应的朋友,在新的人际关系中去寻求被镜映的感受,去体验被这种自尊、自信灌注的自我效能感。
最后附上我很喜欢的一句话“谦虚使人猥琐,骄傲让人发光”。
解封在即,尽情去表现自己,不要让谦虚遮掩了你的光芒。
作者:桔子,曾奇峰传播师计划学员,喜欢把心理学融入生活,在文字间整理收获与心得。
————— ☆ 阅 读 推 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