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二手玫瑰陈牧驰:离婚治万病?别小看自己“搞定”自己的能力

曾奇峰心理主笔团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2023-12-20

近几日,因“陈牧驰二婚”引发的“内娱三大二手玫瑰”的热梗风靡全网。原因是,陈牧驰、黄景瑜和刘宇宁这三位男明星,不仅英年早婚,还在两年内火速离婚。


尤以陈牧驰为最。今年,陈凭电影《封神第一部》打开知名度,在即将迎来事业高峰之际,先是被爆秘婚、二婚有孩子,后被指和男演员吴楚一关系亲密,不久前又被爆与女歌手陈冰秘恋。


放下这些茶余饭后闲谈的八卦,近年来,离婚越来越年轻化。第一批00后,已经二婚。类似明星这般闪婚闪离的现象,在周遭生活中,也层出不穷。


遥记2022年,一张2021年全国各省离婚率的列表,也是让人惊掉下巴,七成以上的省份离婚率都超过了30%,傲娇的东北三省更是取得了霸占前三甲的好成绩,其中吉林省以71.51%的“高分”位居榜首。


71.51%啥概念?这意味着100对新人结婚,就有70多对夫妻离婚分手。


“离婚即整容”、“独自美丽”、“新时代人类三大喜?升职、加薪、换伴侣”,这些段子的盛行反映着,对于婚恋,传统观念坚守的“一生一世”已然松动。离婚,不仅普遍,而且呈现年轻态。似乎无论年龄几何,都认为离婚可以解决人们对于亲密关系的终极苦恼,“结婚是为了幸福,离婚也是”,真是这样吗?离婚可以治万病吗?婚姻的不幸,换一个人就能幸福了吗?


和谁结婚都一样?

前几天我在抖音刷到一个视频,博主讨论了一个不少人纠结的问题:和谁结婚都一样吗?


她以自己的母亲为例。母亲和她的父亲在一起时,脾气非常暴躁,总是嫌这嫌那,觉得父亲没钱、没情调、不会哄人,从博主记事以来,母亲脸上很少有笑容,过得很不幸福。


后来他们离婚了,母亲现在二婚的叔叔,与父亲是截然不同的人,能赚钱,还经常给母亲买礼物,很照顾她的情绪和感受,母亲变得开朗起来,光彩照人。


从母亲明显不同的两种婚姻状态,博主得出的结论是:和谁结婚,真的很不一样,并劝说大家一定要找到那个“对的人”。


这种思维模式应该是比较普遍的,视频也得到了近100w点赞,上了热门。


不同的人,意味着不一样的外形、性格、经历、观念、眼界、格局,拥有着迥异的家庭背景和经济条件,也意味着将带来完全不同的客体经验。


比如这个博主的母亲,原配丈夫是一个木讷、抠门、不善言辞的普通工人,她在这段关系里,感受到的是物质和精神的双匮乏,这种匮乏让她无聊、烦躁、难以忍受;


而二婚丈夫是一家私营企业的老板,有情趣、有品位,与她有充分的情感交流,这些恰好弥补了她数十年的空洞和匮乏,感受到“被滋养”的母亲,重焕新生。


这其中会有两个方面的心理变化:


第一, “圆满感”的提升。


通过“拥有”伴侣,似乎拥有了他的一切,尤其是那些格外吸引人的特质,正好是自己所缺乏的。


二婚丈夫的事业、财富、情调、魅力,让母亲浑然一体地错觉为自己的一部分,那种“被拓宽”的自我圆满感,是让她感觉良好的原因之一。


网上有一句广为流传的“鸡汤”:女人需要一个格局比你大,能力比你强,眼光比你长远,教你人情世故,带你一起成长的人。


原理就是,“弱小的女人”因为拥有了一个“强大的男人”,她觉得自己也变强大了。


第二, 客体经验的转变。


在亲密关系里,客体经验很容易被内化,因此被摧毁或者被治愈的案例比比皆是。


拿送礼物这件事来说,原配丈夫的“抠门”让她感觉不到爱意,而二婚丈夫的大方阔绰,却让她觉得“自己值得被爱”;


同样,一边是日常交流的忽视与淡漠,另一边则充满包容与宠爱,一边可能唤起的是早年创伤,另一边则是对创伤的抚平。


所以,如果结婚的目的,是为了找到一个理想的、称心如意的对象,那么和谁结婚,肯定是不一样的。


但可惜的是,这种逻辑存在重大bug:


① 概率低,幸运儿总是少数;


② TA可能随时离开,“圆满感”和好的客体经验,会瞬间化为泡影;


③ TA被用来满足我们的各种需求,几乎等同于一件工具,无法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被看见,在这样的关系里,“爱”几乎不存在。


婚姻是一场盛大的投射

更常见的情况是,很多人结束了一段自认为糟糕的婚姻,进入下一段婚姻之后,仍旧过得不幸福。


一个来访者,经历了三次婚姻,换了三个不同的人,却每一次都经历了“被家暴”,遍体鳞伤,身心俱疲。


她和家人都无法理解的是第三个丈夫,明明性格温和,也从未有过暴力倾向,是公认的“好男人”,为什么最终也变成了“恶魔”?


咨询师给出的解释是:他们在玩一个“投射”和“投射性认同”的游戏。


由于重男轻女,女人从小不被父亲待见,唯一能引起父亲关注的方式,就是调皮闯祸,然后挨打。


父亲是个古板严厉的男人,很在意自己的面子,加之不喜欢女孩,对她每次都是拳打脚踢,毫不手软。


女人在这样的生活里,一边压抑着愤怒与攻击性,一边却享受着和父亲的“情感链接”,她不再是被忽视、被冷落的那个,哪怕代价是鼻青脸肿、皮开肉绽。


带着这样的烙印,进入婚姻之后,“被家暴”既成了需求,又成了欲望。


一方面,她需要靠着“挨打”这一种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方式,与丈夫建立情感链接,另一方面,日积月累的攻击性在潜意识里蠢蠢欲动,可“释放攻击性”等同于“被抛弃”的成长经历,又让她对“攻击性”充满着恐惧。


于是,“游戏”就开始了。


她通过不停地“作”,故意挑战丈夫的底线,激怒对方之后,甚至会语言“诱惑”:我知道自己天生命贱,就是容易被男人欺负。


她把自己说不清、道不明且有着强烈情绪色彩的需求和愿望,一股脑投射给了丈夫,而丈夫一旦认同了她的投射,相当于认同了她的潜在需求和攻击性,家暴就会“如愿”发生。


也就是说,无论她的丈夫是什么人,最终都会被她“改造”成一样的人,收获同样的婚姻结局。付丽娟老师曾说:亲密关系,总是避免不了被人当成呈现和释放过去伤痛的最佳舞台。


我们带着各自的伤痛,互相投射着不同的内容,构成了婚姻的场域。离婚换人可以解构掉这个场域,但未解决的创伤和痛苦,还将在新的场域里重现。


从这个角度来说,和谁结婚都一样,最终都是和自己相遇、相处、相爱相杀。


嫁给谁都幸福的人

回到开头那个博主的母亲。


她在与原配丈夫相处中无法耐受的无聊和匮乏,恰恰因为她自己就是一个无趣的人。她对原配丈夫的嫌弃,其实就是对自己的嫌弃。


第一段婚姻中这些情绪被她完全投射了出去,对方背了“不好”的锅,那么我就是“好”的。


到了第二段婚姻,幸运地找到了一个能够填补匮乏的人,但她自身并没有获得成长,“不好”的部分仍然存在,投射的“刚需”也仍然存在。


所以,假如不进行自我察觉,短暂的幸福满足过后,她的新对象和新婚姻可能会“被制造”出其他“问题”。


明白了这个原理,就不难理解那些“和谁结婚都幸福”的人,与其说婚姻经营得很好,不如说他们很擅长“搞定”自己,借由亲密关系这面镜子,去看见、理解更真实的自己。


① 向上延展


搞明白渴望从对方身上学习和发展的特质,让伴侣成为你的“最佳老师”,而非被吞噬和融合的“一部分”。


对博主母亲来说,有情、有趣、有才、有钱这些特质,可能正是她自己想要拥有的,这就是她的一个成长目标。


② 向下修通


有能力探索和修复心理创伤,这些是我们在关系里投射的主要内容,也将决定着婚姻的基调。


博主母亲在情感被忽视的环境里,会出现易怒、情绪不稳定等状态,就可能与早年的创伤有关。即使二婚丈夫对她再好,也总有回应不及时或者不到位的时候,而如果创伤不被看见和疗愈,她的情感模式将陷入重复。


自我成长还有一个好处是,能够通过觉察和自省,保持对投射的节制。正如付丽娟老师所说:


婚姻是在注定投射的场域中,能够节制双方的投射内容,在不是太臭的空间里,更多地获得温暖、亲密、安全这些实际的人类生存的必需品,来抵御部分的存在性的孤独。


“被家暴”的来访者,如果能够节制自己的投射,她的第三段婚姻,也许就不会走向悲剧。


③ 爱的能力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提到:不成熟的爱是因为需要所以爱,而成熟的爱是因为爱所以需要。


简单理解就是,因为我爱你,所以我需要你作为我表达爱意和付出的一个对象,这就是爱的能力。彼此都作为一个完整而真实的人存在,我爱你只是因为你是你,没有权衡利弊、互相利用,这样的关系才是滋养的。


就好像学会了游泳,换一个泳池也能如鱼得水一般,练习爱的能力,换不换对象都能把握幸福的主导权。


虽然从本质上来说,婚姻并不等于爱情,但是装着爱的婚姻才是最好的状态。离婚,或许能解决一些问题,可婚恋关系的修行之路并未因此中断。导致婚姻不幸的众多因素中,自己的因素至关重要,也最易被忽略。


任何关系最终指向的都是自己。希望你能成为那个左右婚姻幸福,而不被婚姻左右幸福的人。



第19期初级学习营将在10月20日正式收官!本期初级学习营全面改版升级,除了基础配套65集精神分析初级视频课外,有弥联合心理核心讲师团还将带领学员进行为期10周的线上共学,针对【个人成长与执业指导板块】额外增加了11场,共计20场直播。有兴趣的朋友抓紧时间哦~




作者:MISS蔷薇,厦门大学社会工作硕士,二级心理咨询师,曾奇峰心理工作室主笔团成员,换个角度看世界,发现更多可能。
编辑 | 大虾


————— ☆  阅 读 推 荐 ☆ —————

和不爱的人结婚,能不能过好?以《廊桥遗梦》为例
天津大爷:我们跳的不是水,是心中的珠穆朗玛峰
吴艳妮:( _______ )的骄傲让人进步?
允许孩子“浪费”,他才不会害怕成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