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To 新手咨询师:为什么你的脱落率居高不下?

李雅蕾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2023-12-20

对新手咨询师来说,第一道坎是什么?


我简短地采访过一些新手咨询师,非常新,从感兴趣开始学习、想要自我疗愈,到开始正视心理咨询的价值和作用,再到深入学习后希望加入这个行业,历经三到五年的学习,踩在准备开始执业,或者刚刚开始做咨询不到半年的门槛上。


我问她们,对当下的自己来说,最难的那道坎是什么,她们告诉我:很多人,包括曾经的她们,都以为当咨询师最难的,或许是学成之后如何找到第一个来访者,又或者是否能找到足够多的来访者。


但真的到了要从学习大门跨入从业大门时,她们发现最难的,是不知道自己到底能不能胜任咨询师这个角色。


咨询师坐稳了,才能接住来访者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因为在以前,心理咨询培训课程还没像今天这么完善、细致的时候,或许学个三五年都不知道真实的咨询究竟是什么样的,能学到的都是老师口述还原的另外一个现场。


我们无法想象真实的咨询究竟是什么样的,这种未知让人焦虑到什么程度呢?


如果是地面咨询,咨询师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是合适的,咨询开始前是坐在咨询室里一直等候吗,还是可以随意走动,如果在走廊碰到来访者要打招呼吗?又或者第一次会面不知道那是自己的来访者,碰到需要询问吗?咨询师坐下开始咨询后能随便变换坐姿,脸上痒了身上痒了能挠吗?


如果是视频咨询,视频背景应该是怎样的,角度怎么调比较合适,同样的在镜头里是不是不能动来动去呢?


除此之外,最大的未知也来自于:万一我听不懂来访者讲的内容,我对这些内容没有感受该怎么办?


在咨询师学习的过程里,有一项重要的修炼是去做个人体验,也就是给自己找个咨询师。采访时有咨询师表示这是她当时重要的学习来源,她也会参考自己的咨询师的种种表现,她发现她的咨询师能在椅子上安坐一整节,最多换一下翘着的二郎腿。换成视频咨询后她的咨询师一整节咨询都不会挪动一下身体,也不会撩头发,背景永远是一片雪白的墙。


她以此为参考,战战兢兢,用意志告诉自己要保持稳定。


她说她腰椎和颈椎其实不太好,不能保持一个坐姿僵硬不动,但此前的她不敢动,担心咨询师身体动来动去会不会代表了无法在咨询的角色和位置上安坐。


直到她看到了真实的咨询录像,录像里的咨询师松弛有度,有表情、有笑容,坐得不舒服了会换换姿势,偶尔会梳理一下掉落的头发;还有的咨询师在工作时有点感冒咳嗽,会抽出一张纸巾掩住口鼻。


那个瞬间有什么沉重的东西被放下了,她知道原先的自己实在是太紧张了,不允许自己有一丝错误,也不允许自己有一丁点“不像一个咨询师”的举动。在那种紧绷的状态里,她把自己作为正常人的部分完全压抑起来了。


事实上,用意识强制自己一动不动,恰好说明了此刻的她在咨询师的位置上无法安坐。


从真实咨询录像里看到更多范本以后,她逐渐开始放松。从录像里她还能看到,咨询师没听清、没听懂时会问来访者,不理解的时候也会说出自己好像不知道该怎么理解,那是一种以专业技术和理论为支撑,同时绝对没有摒弃作为一个人的正常反应。


几位咨询师告诉我,现在再来看,咨询胜任力的修行过程,就是在努力能把专业和人之常情结合,能把理论和感受结合,二者结合得越好,越能举重若轻。


有深度的理解,是推动咨询的关键

过于紧张可能与咨询师自己的议题有关,比如不允许自己犯错,对自己的期待过高等等。不过,紧张和焦虑却很能影响咨询工作的展开,毕竟一个紧张又焦虑的咨询师,是很难有空间思考和理解来访者的。


如果咨询师没有足够的空间思考和理解来访者,来访者的脱落就会成为必然。这也就引出新手咨询师的第二个难题:获得来访者困难,尤其是获得长程来访者。


心理咨询很有意思的一点是,当你觉得自己很难获得来访者时,比起个人营销,更加核心的关键是要回到咨询工作的本质,要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胜任力。


因为来访者来了,如果得不到好的体验,还是会离开。而能否使来访者愿意一直待在咨询关系里,能否做好长程咨询的工作,是评估一位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咨询师胜任力的重要指标。


来访者会因为什么样的感受或者原因待在咨询里?


我们从来访者的视角来看一看。


朋友A做心理咨询有两年多了, 他说,每周固定的时间能有个地方、有个人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对他来讲这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体验。另外,他的咨询师时常能准确理解他的感受,有时候他自己都不能理解和表达的部分也能被咨询师看见和解释出来,这种体验在别的关系里是很难获得的。同时,在持续的咨询里,他借由咨询师,对自己理解和懂得的更多了。


朋友B最近刚刚做了第一次咨询,找了一位新手咨询师,但她说感受很好。咨询前她很担心咨询师无法理解她,评判、不耐烦等等情况都没有发生。朋友说,看着咨询师认真的目光,她突然很想要倾诉,想把这么多年的所有不开心都说给这个人听。虽然50分钟里咨询师总共没说多少话,但每一句话都让朋友感受到咨询师在努力理解她。朋友说,她并不介意某些感受上咨询师不能精准理解,但咨询师传达出来的,努力想要理解她、对她有善意的好奇,这个部分实在让她感动。她说愿意继续咨询,也希望能和咨询师一起合作得久一些。


另外一个方面的例子,是朋友C,和她的咨询师工作了一年多,现在正在艰难地考虑结束,想要更换咨询师。她说,咨询让她感到很累,咨询师话很少,经常会问她问题,这些问题无法引发她的兴趣,还需要动脑筋来思考。咨询时即使是在视频屏幕里,有时都能看到咨询师的眼神不是聚焦的,有些涣散,她马上会觉得是不是自己说太多话,也会感到自己带来的内容无法引起咨询师的兴趣。将这些反馈给咨询师后,接下来两次的咨询里咨询师会主动靠近一些,但过段时间又恢复原状。


朋友感到咨询师可以提供的养分不太够,虽然经常会抱持她,但逐渐感到咨询师缺乏对她的深入理解,就像是度过了蜜月期,开始进入一段乏味且程式化的关系里,停留在一定深度就静止不动了。


三位朋友的反馈,很有代表性。能看到在咨询里的好体验,使来访者感到自己被充分关注、被理解,哪怕这些理解有时候不够精准,但咨询师愿意使用自己、打开自己去靠近来访者,这是非常重要的。相反,当来访者感到自己似乎无法引起咨询师的兴趣,感到咨询师好像无法深入理解自己时,就会感到“养分”不够。


我拿着来访者视角的反馈,继续找前面几位新手咨询师探讨时,她们苦笑着说:

“学习时,很多问题在想象里是很好解决的,比如来访者迟到、爽约,我们知道这些后果需要来访者自己承担,但真的发生这一幕时却感到很难开口,好像自己在扮演一个很强势的、不公平的交易方。另外,学习时也一再强调要靠近来访者,真的开始咨询后才发现靠近来访者、打开自己,是多么不容易的事。”


她们告诉我,不仅仅是来访者会在咨询关系里对咨询师的靠近感到害怕,咨询师对来访者的靠近有时也会逃跑,也会下意识感到无措。她们会问自己的督导老师,这个时刻应该说些什么,应该做什么解释,督导老师说:


“这时候其实不需要做太多的‘工作’,这是来访者和咨询师链接的时刻,你要做的就是允许并接受来访者和你链接,或许不用说话只需要看着对方,又或者一句简单的共情就足以。这时候技术性的分析反而是在推远来访者。”


正如前文说的那样,咨询胜任力修炼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专业和人性结合,理论和感受相融。受采访的咨询师说,自己真正上手之后才发现理论和实操之间的间隙有多么宽,才发现曾经很多理论只是学到了脑子里。就像学舞蹈,单纯学了动作,和音乐响起要合上节拍跳是两回事,又和不仅合上音乐,还要跳出情绪更是不一样的段位。


实际上手操作了,才发觉还有很多需要回炉再造的部分,还有很多疑问在上手之前没有搞清楚。


来访者不是数字,是一颗颗心灵

其实,我们在学习精神分析动力学取向的心理咨询技术时,都是以长程咨询为学习方向。即使一开始留住来访者进入长程咨询的能力不够,或者有的来访者并不打算进入长程关系只想在20次内结束咨询,我们工作时的技术和理论底子依然是指向长程咨询的训练的。


当然,有限次数的咨询会调整工作方向,有限次数意味着对工作侧重点要有所筛选,挑选出对来访者而言最有利也最有效率的议题来工作。


从学习到实操,其实还有一个准备的工作。不仅是理论、技术的补全,更是新手开始进入工作前的各项心理准备。尤其是对长程咨询而言,这样的准备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你是否做好了应对来访者突破设置后能从容维持设置的准备,你是否对自己的咨询收费感到笃定和心安,你又是否清楚自己有着哪些个人议题?



有弥联合心理在很久之前推出了一款针对咨询师长程能力培养的长程实务音频课,这门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准备入行的用户,以及新手咨询师用户当作实操入门的必修课。因为课程从精神分析是什么,到动力学取向咨询的设置、初始评估、再讲到咨询师需要做好哪些准备,以及咨询实务中的37个核心技术和概念,几乎包罗了一个长程咨询的所有阶段。


今年,这门课被重新升级,在原有的68节音频课的基础上,增加了15节直播课,对课程要点做细致讲解和答疑;还增加了4节曾奇峰和付丽娟的现场访谈,真实、直接地展示咨询过程究竟是怎么样的,那些理论和技术是如何在咨询中体现的。当然,经典的微信学习群是必备环节,学员能有交流互通,一起学习的安全空间。


前面有谈到,看到真实咨询的模样,对新手咨询师而言是弥足珍贵的学习体验,也是最直接的示范,如果观摩的是足够成熟的咨询师,受到启发的程度是完全不一样的。


如果你看过曾奇峰、付丽娟老师的咨询示范,就能理解成熟咨询师在咨询中是怎样的举重若轻,是如何稳定专注的。他们也并非全知全能,每一个解释也并非都有起效,但他们能容受这些部分,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来访者内在发生了什么,也知道自己说的每一句话是为了什么。


这不是单纯技术经验的累积,而是人格的扩容。付丽娟老师说过一句话:“内心稳定,方能承受不确定的世界”,对咨访双方而言,咨询的每一秒都是不确定的,谁都不知道对方会说什么,想什么,内心的稳定不是单靠技术经验的积累,还有更重要的是感受和体验的积累。


选择什么样的老师,正是在鉴赏什么样的人格,这种鉴赏的过程正好能够带来感受、体验,甚至是人格层面的扩容。


为什么要培养长程咨询的能力?


要知道,每一个来访者意味着不是个案的数量,也不是小时数的累积,他们的到来代表了每一颗真实的心灵,咨询工作正是两颗心灵间的协作和碰撞,在这个前提下,每一个前来咨询的来访者都是弥足珍贵的,如果他们能够在咨询里获得好的体验,并且愿意延续这种体验,愿意和咨询师走进更加幽深的向内探索的通道内,这将是一件无比动人的事。


作者:李雅蕾,心理咨询师,曾奇峰心理工作室主笔团成员,曾奇峰精神分析中级班学员。
编辑 | 大虾



————— ☆  阅 读 推 荐 ☆ —————

付丽娟:匮乏式养育的六种表现
杨丽萍《春之祭》:艺术“性”冒犯在哪?
曾奇峰:你如果爱他,就该让他跟男人“厮混”
二手玫瑰陈牧驰:离婚治万病?别小看自己“搞定”自己的能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