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配不上我这样的好妈妈
在一次家长课上,有个妈妈说,她真的做得很好了。
从孩子一岁开始,就每天晚上给孩子讲故事,教他识字、背诗、玩游戏。
总是对孩子和颜悦色,不骂也不打。总是允许和肯定。
和孩子的关系很好,孩子什么话都肯说,也什么话都敢说。甚至买了比较色情的漫画,就放在自己书桌上,不藏着。喜欢哪个女孩子,对方过生日,直接问妈妈要钱买礼物。
那,这位妈妈的烦恼是什么呢?
孩子成绩一塌糊涂。和同学关系也处不好,觉得老师同学都对他不友好,甚至针对他。
“我这孩子从小,自由也有,尊重也有,爱也有。书上不是说,只要我们给孩子生长的空间,孩子就会按照社会的要求去追求认可和成就吗?
“他倒好,不自觉,不主动,不会安排和利用自己的时间,还把自己的关系处理得很糟糕。
“现在我不知道要怎么教育他,而且比起其他家长来说,我真的做得很好了。为什么他现在是这个样子呢?真的很让我失望。
那我们就需要了解一下了,这位母亲是怎么做的呢。
她分享了一件事情,儿子出去玩,半夜一点才回来,回来就去她房间把她叫醒,跟她说了半个小时,去看了电影,电影什么内容,还去玩了桌游。她很不开心,也不想听,但还是忍着,让他说了半个小时。
我问她,是什么原因,让你在大半夜被叫醒,不高兴且不愿意听的情况下,还要忍耐着听孩子把话说完?
她说,他那么有兴致,我不想扫兴,不想让他失望。
后来我们讨论发现,她很想做个好妈妈,可以给孩子支持鼓励宽容。
为什么她那么希望做个好妈妈呢?因为自己的妈妈总是否定,总是对她不满意,总是批评,她想说什么,妈妈总是没耐心听。
所以她一定要做一个和妈妈不一样的人。孩子要什么,她都要给他,他想说什么,做什么都可以。
所以她不想听孩子说话的时候,她不敢打断孩子,不敢跟孩子说,她太累了,想睡觉。因为她觉得孩子承受不住。觉得这样做孩子会很受打击。更重要的是,这样做,就不是好妈妈了。
这种不敢坚持自己立场的事情,几乎贯穿了这个孩子的整个养育过程。她很难站在妈妈的位置上,对孩子提要求,对孩子设立规则。
我们想做个好妈妈,这当然是好事。
可是我们常常对好妈妈有误会。这个误会常常来源于我们自己没有得到的母爱。
有的人觉得好妈妈是可以给孩子很好的物质条件,这常常基于自己儿时物质的匮乏,很多的求而不得;有人觉得好妈妈应该对孩子特别宽容,这常常基于自己儿时经常遭受苛责和打骂;有人觉得好妈妈应该天天和孩子在一起,陪伴孩子,这常常基于自己儿时妈妈经常没有时间,或者不在身边……
大家所要成为的那个好妈妈,都是自己想要的好妈妈。
就像上面那位家长,她觉得好妈妈应该在所有的事情上都支持孩子,所有的事情上都宽容。因为她曾经因为妈妈的苛责,觉得委屈,觉得受伤,觉得自己不被喜欢,觉得自己不好。所以她不敢对孩子提要求,她觉得那些要求就是苛责,会伤害孩子。
如果她总是这么跟孩子去互动,显然是有风险的。因为社会是有规则的,如果一个家庭不敢给孩子建立规则,孩子进入社会是会遇到困难的。
如果说,我们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是我们和父母的关系的变形,那么,他怎么适应社会呢?毕竟没有人会这样忍让他。
所以孩子是需要知道,有些事情做了,别人会生气;他需要知道自己做的事情,可能会引起对方什么样的情绪,也就是共情的能力。但是共情的前提是他自己的情绪可以被看见、被标识。
孩子需要知道并且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从而知道别人的喜怒哀乐。这是帮助他建立良好社会关系的前提。
但是一个什么情绪都不肯和孩子外露的母亲,一个靠隐忍和孩子沟通的母亲,她可能不能面对自己的情绪,所以她也不能面对孩子的情绪。
最终的结果是,孩子也很难体察以及表达自己的情绪,更不要说涵容情绪的能力了。
他的困难可想而知。被拒绝怎么办呢?没有被宽容、被理解怎么办呢?被批评怎么办呢?别人对他不耐烦怎么办呢?
他没有学到任何这方面的技能,他怎么体会和处理这些事情呢?是觉得自己不好,还是觉得别人都不友好呢,还是发展出一些新的问题,来应对这些难处?
对这位妈妈来说,好妈妈是她自己想要的:愿意倾听自己,对自己包容的妈妈。
我们投射孩子需要这些。所以即使不愿意,我们也要这样做。
那孩子要什么呢?这个妈妈可能并不清楚。
最后我们说,我做了这么多,我的孩子怎么变坏了。潜台词是:我是个好妈妈,但是你不是一个好孩子,你配不上我这样的妈妈。心中积累了大量对孩子的失望。
这个失望还来自,如果我的妈妈这么好,我一定会做个好孩子,你得到了这么好的,曾经我梦寐以求的妈妈,你怎么还不珍惜。
很多妈妈,在意的是自己是个什么样的妈妈,以至于她们都不太了解自己的孩子。常常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孩子学习不好是怎么不好、他的难处是什么。
她可能对孩子呈现出来的问题表示完全不能理解、不能接受,甚至很崩溃、很想逃避。因为她没有勇气去面对这些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意味着需要去面对她可能不是一个好妈妈,需要去面对她曾经引以为傲的教育理念可能是错的。
这太恐怖了。
我们以全对的姿态生活了很久,被迫需要看看,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很多人都坚持自己是对的,那么就要证明孩子是错的。
所以他们带孩子来做咨询,说的都是,我没有问题,孩子变好了,我就没有问题。在他们心里,孩子就是问题的中心。
我们想把自己变成一个好妈妈,去滋养曾经的自己。
如果,我们觉得自己是个好妈妈,那么,孩子就承担那个坏的、让人失望的角色。
他会知道自己并不能让妈妈满意,知道自己让人失望。他会不会觉得委屈、觉得受伤、觉得自己不被喜欢、觉得自己不好?此时,孩子就像跨越时间的距离,跨越千山万水的阻挡,和儿时的我们,相会。
殊途同归,这是让人最无力的地方。
孩子很神奇地变成了,我们讨厌的那个自己,我们自己身上最不喜欢的部分,孩子都有。
创伤很容易被复制,不是因为我们不爱孩子,反而是因为,我们太想让他们和我们不一样。
过分的关心,就是诅咒。
我们就是这样,把爱变成了创伤和伤害。
问题的根源来自,那个未被满足的自己。我们借着养育孩子的机会,在养育自己。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悄悄地偷走了孩子的妈妈。我们的孩子也就没有了妈妈。
11月10日(星期五)下午16:00,有弥联合11月第一场超长直播又来了~
本场直播我们邀请到付丽娟老师、李楠老师担任主讲老师,一起探讨我们每个人成年后内心的“撕裂感”是如何产生的,我们每个人内心的“好妈妈”与“坏妈妈”,到底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又如何影响我们的人生?
想一想,我们自己有没有在生气时会顾虑场合等因素而隐忍不发?如果遇到一个对象,他没做错任何事,只是你不想再跟他相处下去了,你会以此为由和他提出分手吗?矛盾的成年人,与其说活得体面、成熟,不如说充斥着撕裂的自我。
客体关系流派代表大师梅兰妮·克莱因认为,在婴儿早期的潜意识幻想中,母亲的意象被分割成“好的”与“坏的”两类,随着婴儿整合能力的发展,才能把“好”妈妈与“坏”妈妈综合成完整的、现实的整体母亲形象,这一过程的发展也标志着婴儿自我的成熟和心理结构的逐渐形成。
也就是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很好地整合原初的潜意识意象。大多数人对父母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爱恨交织的情感。那些内心有着未被整合矛盾的人或许在成年后的生活中,会成为主动激怒他人、破坏关系的那个人,以此来维持自己内在世界的“宁静”。一旦感觉到爱,他们就会不可避免地陷入爱恨挣扎的混乱中,对父母的恨意会无法抑制地跑出来,而恨父母,是对父母的伤害与摧毁,即使是一个有了自己孩子的成年人也很难抵抗毁灭父母的罪咎感。这种撕裂,让人痛苦又迷惘。
在本场直播中,付丽娟老师将联合李楠老师,从成年人的撕裂切入,给大家深入解析潜意识中未被整合的爱恨离愁……6个小时的干货分享,愿你有所收获。
希望大家在这场直播中收获满满,找回自己的爱与宽宥,让心灵更自由一些。11月10日下午16:00,记得预约~
作者:刘纯婷:心理咨询师,基础教育从业十年,工作室主笔,著有《孩子为什么不听我的》。
编辑 | 大虾
————— ☆ 阅 读 推 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