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工作推进会在湖北武汉举行
1.点击标题下面的蓝字【伏羲云】
2.点击页面右上角“…”
3.点击“设为星标”
2024年3月28日,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工作推进会在湖北省武汉市举行,会议的主题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落地落实,加快推进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打牢数字化基础。
会议主办方中国公共关系协会文化大数据产业委员会、湖北省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华中文化大数据科技(武汉)有限公司邀请宣传文化部门和单位、高校科研机构、文化科技企业等相关负责人,围绕会议主题,交流典型经验,探索路径赛道,凝聚广泛共识,合力推动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工作迈上新台阶。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蔡静峰,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大平出席会议并致辞。
蔡静峰在致辞中表示,湖北省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一直致力于推动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不断夯实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文化数据服务平台。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认真地汲取专家的意见,虚心向兄弟省市学习,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继续深化改革,汇聚各方智慧,全力加强合作,在运用数字手段梳理中华文化资源,提取中华文化元素,丰富中华文化当代表达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实践,推动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取得新成绩。
在主旨发言环节,中国公共关系协会文化大数据产业委员会副主任高书生以《加快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的条件已成熟》进行演讲。他表示,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以“两侧四端”为架构,四端中的资源端、生产端和消费端,是文化机构和文化人的“传统领地”,而以文化数据服务中心和文化数据服务平台而构成的云端,对于文化机构和文化人来说比较陌生。选择云端作为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的突破口,可以打牢文化数字化的“技术底座”,为文化机构跨越“数字鸿沟”、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创造条件。
原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巡视员、副局长谷国庆在《文化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引领影视产业的未来》的演讲中提出,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是用新科技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体系建设对打破体制壁垒,推动多媒体融合,形成资源共享有着重要的纽带作用,同时为构建中国文化大模型提供了坚实基础,并在打造中国智能文化体系、塑造审美标准和培育主流价值观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不仅为迎接全球新兴的文化智能体系提供了支持,而且有助于突破文化智能领域的霸权封锁,在世界格局中在文化战略上做了高度的谋划与实践。
湖北省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张龙飞在《勇担使命 融合创新 以文化数字化建设推进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演讲中指出,湖北广电网络公司通过大规模网改、建设高品质广电5G网络和新型算力网络,推进传统广电网络向云网一体、智能敏捷、安全可控的新型广电网络演变,为打造国家文化专网和文化数据服务中心打下基础。按照统一标准完成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华中区域中心一期平台建设,实现了四大功能,并计划与华中其他四省对接,形成平台共用、信息共通、资源共享、利益共赢的命运共同体。
在大会发言环节,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发表题为《发展新闻出版领域新质生产力的思考》的演讲。他表示,在出版行业,数字出版、融合出版、新型出版是新质生产力的主要代表。高科技在出版领域的应用带来了产业发展和业态的巨大变化,但也面临精品数量有限、技术应用有待提升等问题。他提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重在实践和应用,推动科技在出版领域的深入应用,引导传统出版单位数字化转型和融合发展,并树立数据意识和数据思维,加强数据资产管理和运营,加强对新型出版产业的引导和规范。
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院院长、国家一级教授冯惠玲在《深耕数字内容,探索中华文化呈现之路》的演讲中指出,中华文化全景呈现是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目标之一,与其他目标相辅相成,让中华文化可观可知可体验可传承传播。内容是文化之魂,中国故事之承载,数字内容与文化大数据互为来源、互为结果,是中华文化全景呈现的资源基础。她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团队立足数字内容建设,积十一年之功推进“北京记忆数字叙事项目”和“四维北京城市数字重建项目”,在北京人文历史、城市风貌的全景呈现上做出富有成效的创新性探索。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政企互联网传媒行业总经理李腾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文化产业升级》的演讲中表示,生产力的变革,经过了蒸汽机时代、电气化时代、信息化时代,来到了新质生产力时代。在新质生产力时代,对于文化领域,ICT技术和设施,贯穿新劳动工具和新基础设施, 是发展文化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华为围绕ICT 7力进行技术体系升级,为新质生产力带来更多的动力,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实现更广泛的数字化、智能化和低碳化。
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文化品牌评测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宋洋洋在《系统推进文化数字化,培育和释放新质生产力》的演讲中表示,科技创新发展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因素,在发展机制上要进一步融合与创新——文化是灵魂,科技是筋骨,金融是血液,要让这三者相互赋能。在这个过程中,文化作为灵魂,是引导和激发创新的原动力;科技作为支撑发展的筋骨,为文化产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高效的运营能力;金融作为保障和促进发展的血液,为文化产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将三者紧密结合,才能推动文化产业实现质的飞跃和高质量发展。
南京市文化投资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潘谷平在《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的南京实践》的演讲中表示,南京文投集团以“文都智脑”开展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的南京探索,被新华社评价为“文化数字化的南京样本”,并正式发布南京城市文化数字化解决方案3.0版。架构体系包括四层:第一层是基础层,目标是打造城市文化数字化新基建,率先研发四大技术平台;第二层是应用层,目标是打造城市文化数字化新示范,依托南京城市文化场景,构建一系列数字人文新场景和新入口等;第三层是放大层,目标是打造城市文化数字化新生态,广结合作伙伴,搭建生态平台;第四层是产出层,目标是打造城市文化数字化新产业,形成产业闭环。会上同步发布南京城市文化大数据体系解决方案3.0版,下一步,南京文投将继续建设城市文化大数据体系,推动数据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同时,潘谷平表示,2024年3月28日,有关专业机构出具了“南京文化大数据金库”入表会计科目“无形资产——数据资源”的专项意见,成为江苏省文化资源数据入表“第一单”,标志着南京文投集团在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上取得新的突破。
中国公共关系协会文化大数据产业委员会专家尹晖在《可信数字版权生态-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的演讲中表示,为推动标识解析与区块链等技术的融合发展,破解数据资源入表过程中数据在线确权难题,专委会于2023年9月与北京市版权局开展战略合作,推动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与可信版权链的对接。可信版权链是全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由政府主管部门主导的版权链,线上由北京市版权局签发的数字版权证书,版权登记、认证交易后的权属变更均在线上完成,具有权威性和便捷性。使用哈希算法及数字签名技术,保障数据和身份及交易记录不可篡改,并对接北京市互联网法院,可在线提起版权侵权诉讼,更好地保护权利人的利益。可信版权链为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提供可信数字版权,并与标识注册系统一起为文化数据提供标识分类、版权登记、确权、存证、变更、维权等基础服务,打通数据资源入表的关键环节,提升在线数据交易可信度和成功率。
本次会议发布了6项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团体标准,重点解决文化数据交易系统的技术标准统一规范问题,适用于搭建数据交易平台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运维。目前,我国文化数字化领域已经形成了团体、国家、国际三个层次有机衔接的标准化工作机制。在团体标准层面,由中国公共关系协会文化大数据产业委员会组织成员单位编制,目前已发布39项;在国家标准层面,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设立了文化大数据行业组,推动将团体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在国际标准层面,我国已牵头成立了“文化数字化系统与服务”专题组,组织启动了22项国际标准编制工作。
为更好发动宣传文化全战线共同参与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会议期间,中国公共关系协会文化大数据产业委员会、湖北广电网络、武汉光谷金融控股、龙芯中科、江西数字文化集团、北京玖扬科技签署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共建协议。依托现有工作基础,专委会将与签约单位在关联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全国一体化文化数据服务中心建设,搭建数字化文化生产线和“数据超市”等方面积极开展合作。
湖北省各地市党委宣传部、文化和旅游局领导,中宣部原改革办主任、原国家文化大数据产业联盟理事长张晓虎,中宣部出版局原巡视员、副局长刘建生,人民文学出版社原社长、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原副总裁潘凯雄,中国传媒大学资深教授、文化产业管理学院院长熊澄宇,原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编审蔡逊,江苏省广电有线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江苏省文化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姜龙,江苏省广电有线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原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吴国良等中国公共关系协会文化大数据产业委员会专家组专家,以及来自全国的300名代表出席会议。
专家会商深入推进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
END
星标【伏羲云】,不错过每一篇精彩。
体验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请下载伏羲云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