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新:如何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
1.点击标题下面的蓝字【伏羲云】
2.点击页面右上角“…”
3.点击“设为星标”
去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开幕的贺信中强调,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当前需要深入学习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加快培育文化新质生产力,助力文化强国建设。本期栏目就该问题进行理论问答。
主持人:赵鑫
嘉宾:周建新(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文化数字化与文化创新发展执行主任、二级教授、博导)
1
以“高质量发展”为着力点,
以“创新性”为发展特征
主持人:新质生产力是一种先进生产力质态。您如何理解文化新质生产力?
周建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球化和新技术浪潮的背景下提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理解和把握文化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根本遵循。文化新质生产力,是指在科技创新推动文化创新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创新力,以“高质量发展”为着力点,以“高效能”为主要内容,以“创新性”为发展特征,以推动实现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为目标的新质生产力在文化领域呈现出的新质态、新类型。
文化新质生产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创新性的文化生产力。文化新质生产力的“文化”,是创新的文化,而实现创新的文化关键在于文化创新,目的是生成创新性文化。创新性文化的本质在于人们对未来美好世界、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寻。创新性文化的生成是一个从意义生发,到阐释和具象,再到社会传播,最后到被社会认可接受的复杂漫长过程。
二是高质量的文化生产力。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是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推动新时代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文化新质生产力是文化生产在技术创新支撑下的具体形态,作为高质量的文化新质生产力,就需要以文化新质生产力赋能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文化产业新业态、新产业的涌现,扩大和丰富公共性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缩小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差距,满足人民群众多元文化需求,最终实现精神文化上的“共同富裕”。
2
加快形成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新业态
主持人: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需要有文化市场作为支撑。您认为做强文化市场,需要重点做好哪些工作?
周建新: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资料,要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需要有繁荣的文化市场和活跃的文化消费作为基础。做强文化市场,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文化科技创新。推动传统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数字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促进先进的数字技术、信息要素与文化生产、流通、消费和治理等领域相结合,变革传统文化产业的生产、运作、盈利模式,加快形成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二是健全文化版权市场,加强文化版权保护。数据要素为数字文化产业带来了新型文化市场,在扩大文化数字资源开放共享的同时,也要保障文化产品的原创性价值,进一步加强新型文化市场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的规范性。
三是促进要素市场的融合发展。数字时代,文化市场不再是单一的市场,而是集合了人力、土地、资本、技术、信息和数据等多要素有机融合的统一市场。因此,应充分利用人工智能、VR、AR、元宇宙等数字智能技术,促进人才、资本、技术等多方要素的融合创新发展。
四是加强新型文化人才的培养。加强与文化新质生产力要求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是推动文化市场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应该加快培养文理兼通、素质优良、创新意识强的文化科技人才,完善现有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加强国际人才、文化和科技的交流合作,塑造开放包容的人才环境。
3
建立以“文化+科技”为代表的产业发展、
人才培养和市场体系新模式
主持人:第二十届文博会即将开幕,届时将集中展示我国文化产业领域的新技术、新模式和新成果。在您看来,随着文化新业态的不断涌现,未来深圳应如何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文化新质生产力赋能?
周建新:一是坚持创新驱动。充分发挥深圳在科技创新领域的优势,将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建立以“文化+科技”为代表的产业发展、人才培养和市场体系新模式。运用前沿科技成果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二是推动产业升级。加快传统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大力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利用数字技术提升文化生产的效率和质量,推动文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完善新型文化人才培养体系,依托深圳科技创新的优势,促进高校与科技企业产学研协同育人,培养适应文化新质生产力的专业人才,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四是加大政策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制定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创新和包容的人才环境、良性竞争的文化市场环境都需要政策保障支持。同时,以政策驱动传统文化企业向文化科技企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引导文化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的发展,推动深圳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深圳特区报》2024年05月21日 第A07版
END
星标【伏羲云】,不错过每一篇精彩。
体验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请下载伏羲云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