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凤亮:文化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特征与实施路径

李凤亮 伏羲云
2024-09-15
微信改版后,怎么快速找到我们

1.点击标题下面的蓝字【伏羲云】

2.点击页面右上角“…”

3.点击“设为星标”







新质生产力在文化领域内呈现新质态、新类型。文化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特征、高效能特征、高质量特征。培育和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实施路径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做好“融合”文章,促进文化产业品质效益双提升;加强文化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彰显文化创新价值;构建多层次文化人才培养体系,强化推动文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支撑。


论文化新质生产力


文化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在文化领域的表现形态,加快其理论阐释与实践探索是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基础。


01新质生产力在文化领域内呈现新质态、新类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具体到文化领域中,文化新质生产力可以概括为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以创新为驱动,以高科技为支撑,以高质量和高效能为指引,以文化创作生产为核心内容的先进生产力形态。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先进性主要体现为其新质态的跃升、新类型的形成。


从生产要素看

文化新质生产力由新型文化劳动力、新型文化劳动对象、新型文化劳动工具以及新型文化基础设施组成。在新型文化劳动力方面,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掌握先进技术的新型文化工作者不断涌现,是推动我国文化创新的重要力量;在新型文化劳动对象方面,新技术应用使文化产业边界不断拓展、应用场景持续增加,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深度融合日益成为文化产业的“新战场”、新支点、新载体;在新型文化劳动工具方面,生成式预训练转换器(GPT)、视频编辑工具FCP等新型生产工具极大地提高了文化生产效率和质量,推动文化产品与服务更加多样化、个性化;新型文化基础设施如数字博物馆、网络图书馆、智能文化体验馆等,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文化服务。


从文化业态看

新质生产力在文化领域主要催生了以下新业态类型:

一是以新质生产力路径引入新的文化元素和创意,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创造性重构和创新性表达,形成了推动传统文化资源和文化内涵焕发新光彩的创新性文化业态。例如,“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是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数字文化遗产开放共享平台,它向全球开放了6500余份高清数字资源档案,有力支撑了敦煌文化的全球化传播。

二是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加速了跨行业、跨文化和跨场景等融合性文化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例如,上海、成都、西安、哈尔滨等城市,利用艺术IP创造性开发城市文化资源,探索出了“科技+文化+旅游”的文旅产业融合创新实践路径。

三是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新交互媒介推动下,消费者不再被动接受文化产品,而是积极参与到文化产品的再创作过程,催生了一批互动性文化业态。这种互动性不仅增强了消费者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更有助于供需两端进行双向调适,进而推动文化产品创新和升级。


02文化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特征


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依托于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构建与完善,现代文化产业又通过不断与互联网、5G信息、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感知技术等新兴科技手段深度融合,使其生产方式更加高效,文化产品与服务质量大幅提升,更好满足新型文化消费市场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此意义上,文化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文化生产力,“新”在科技创新,“质”在高效高质,因而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鲜明特征。


文化新质生产力的高科技特征。

目前,高科技已经成为文化创作的重要工具。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应用,使得文化创作者能够创作出更加丰富、生动、逼真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拓宽了艺术的表现形式,也丰富了艺术的表达内容。例如,在数字技术广泛应用的艺术展览中,观众可以看到数字技术创作的各种形式的文化艺术景观,包括数字绘画、数字雕塑、数字影像等;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用户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历史事件、艺术展览、人文景观等,这些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文化体验的形式和内容。


文化新质生产力的高效能特征

文化新质生产力的高效能,既包括提高文化生产效率,也包括发掘文化事业、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在提高文化生产效率方面,在文化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数字化生产流程和自动化管理系统在文化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逐步实现对文化产品从创作到生产、从分发到销售的全程数字化管理,减少了搭建研发工具、实现创意落地、建立营销渠道的成本,大大提高了文化生产效能,突破了传统媒介下文化传播效率低、范围小、形式较为单一的局限;在发掘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方面,以文化新质生产力赋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将丰富文化内容的存储介质载体,革新文化演绎呈现形式,开辟文化传播互动渠道,催生出文化新业态,从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注入新动力、提供新动能。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到“十四五”时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这将为文化生产活动提供高质量素材,提高文化创新效率。


文化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特征。

文化新质生产力极大激发了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文化生产要素活力,不仅能够提高文化生产质量,还为文化市场的跨领域创新合作、新型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研发拓宽了生产要素流通渠道,有助于提高文化供给质量,更好满足消费者的文化需求。文化生产质量体现在生产制作环节,是作为产业化的生产标准而存在的,它是对文化产品本身的质量要求,如影视作品的清晰度、艺术水准等。文化供给质量则主要体现在消费流通环节,是作为市场化的供给机制而存在的,主要针对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而言,如影视作品是不是观众所需要的,作品的可选择性、获得的便利性以及消费成本如何等。在文化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最终能够实现具有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精神能量的高质量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供给。例如,河南卫视制作的节目《洛神水赋》以创新思路和先进技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质量融入当代人的生活,自播出以来,视频播放量已超过1亿次。



03培育和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实施路径


培育和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在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的同时,不忽视、不放弃传统文化产业。要在改革、融合、知识产权保护、人才等关键点上持续发力,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一是构建满足文化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新型生产关系。深化文化领域“放管服”改革,建立完善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等文化产业发展新趋势的市场监管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激发文化市场主体的创新动力,形成活力迸发、流通高效、开放共赢、不断适应文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

二是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元宇宙等新兴技术应用优势,推动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文化资源有机共生,推动公共文化资源与个体文化资源有序整合,推动产业文化资源与事业文化资源有效协同,构建“全民创新”“上下贯通”的文化创新协同机制。

三是构建多元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的市场表达与满足机制,引导文化生产向多元化、个性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完善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的调控机制。


做好“融合”文章,促进文化产业品质效益双提升。

一是推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提升文化生产质量。加大对文化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制定完善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鼓励全行业树立以高新技术赋能文化领域高质量创新的发展理念。鼓励文化企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创新手段,提升文化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打通“文化+科技”全产业链,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开展文化科技创新活动。

二是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依托我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形成极富魅力的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科技与艺术相交融的文旅产品。加快文化和旅游产业服务融合、生态融合、业态融合,推动文旅科技、文旅竞技、文旅会展、文化演艺等细分市场提质升级,促使文化与旅游产业形成发展合力。


加强文化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彰显文化创新价值。知识产权是文化创新的核心要素,保护知识产权是激励文化创新的重中之重。


01
通过立法手段,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明确文化创作者的权益和利益分配机制,为文化创新提供法律保障。02
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侵权盗版行为,维护文化市场秩序,保护文化生产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03
制定完善一系列支持政策,包括税收优惠、资金扶持、项目资助等,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身文化创新活动。04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国际交流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升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和能力。


构建多层次文化人才培养体系,强化推动文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支撑。文化人才是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构建多层次文化人才培养体系是提升文化人才素养的内在要求。


01
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对文化艺术的兴趣和爱好。02
在高等教育阶段,优化设置文化相关专业,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文化人才。03
在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方面,优化就业生态,为文化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就业前景。04
通过设立文化人才奖励制度、举办文化人才交流活动等方式,激发文化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时代背景与现实途径研究”(23ZDA081)、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特别委托重点课题“城市文明典范研究”(SZ2022A00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李凤亮,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院长

来源:2024年第7期《党建》杂志



END


星标【伏羲云】,不错过每一篇精彩。



体验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请下载伏羲云客户端👇

伏羲云 APP



点个在看,让更多人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伏羲云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