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青|当代日本“共生”哲学理念解析——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出发

王青 哲学中国 2022-09-09



作者简介

王青,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东方哲学研究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华日本哲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方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内容提要:当代日本学界力图构建超越近代资本主义原理的“共生”理念,以人与人的“共生”和人与自然的“共生”为契机,建设消除人对人的歧视与压迫的环保型可持续发展社会,其中以尾关周二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进行的理论阐述最有代表性。尾关在方法论上分别采用马克思关于劳动与交往的异化理论、马克思对资本全球扩张趋势的洞察以及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的物质代谢观点,深刻批判了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仅带来了人对人的剥削和压迫,也从根本上破坏了人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为彻底解决以上危机状况,人类应该以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共生”作为哲学理念,构建人与人共同共生型社会和人与自然生态循环型社会。

关键词:“共生”理念  尾关周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  共同共生  多元共生  农工共生


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人类社会在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导致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横行,在国际关系上也以本国一国利益为重,不仅在一国内部以及国际上贫富差距扩大等社会矛盾丛生,还带来严重的生态危机和环境破坏,甚至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基础。所以,人类有必要进行深刻的自我认识与反省,从根本上重新审视近现代文明。

日本学术界近年来提倡以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的“共生”理念为契机,建设超越近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弊端的未来社会。本文将以尾关周二的“共生”哲学理念为主要分析对象,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当代日本构建“共生”理念的方法论意义。




一、作为元概念的“共生”理念




随着1989年冷战的结束,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把原来处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世界各国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同政治体制的对峙似乎已经消融。。但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召开与1997年《京都议定书》的出台表明,人类又开始面临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政治军事对立不同的另一种危机——全球规模环境问题的深刻化。2001年美国发生“9·11”恐怖袭击事件,标志着文明冲突和宗教对立的加剧。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引发资本主义各种矛盾大爆发。这一系列的动荡,促使各国不得不深入思考生态环境的恶化与政治、社会的危机,进而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近现代工业文明本身产生质疑。

2011年3月11日发生的东日本大地震及福岛核泄漏事件,导致当地农产品及海产品受到核污染,使日本社会对依赖核能的能源和环境政策以及农业与食品安全问题产生了深刻的危机感。在对日本自战后以来由国家官僚体制主导、片面推进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政策和社会形态进行反省和批判的过程中,日本学者深化了对环境伦理、环境哲学的研究,提出了建设以吸收农业文明价值观精华而超越近现代工业文明的多元共生社会的构想。

共生(symbiosis)一词,本是生物科学的概念,指不同种的生物互惠互利、共同生活的一种相处模式。生物学界一般认为,不同种的生物间有捕食—被食关系、竞争关系、共生关系和寄生关系,捕食—被食关系和竞争关系曾被认为是生物间的普遍模式,但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渐发现曾被认为属于例外的共生关系和寄生关系其实也是生物界普遍采取的一种生物种间关系模式。

日本社会科学领域借鉴生物学这一“共生”概念,将其引申为政治、社会、哲学概念,指人与人、人与自然协同共存的各种形态。佛教学家椎尾弁匡1922年发起了“共生运动”,从佛教的立场强调人与人的相互扶助以及人与其他生命的共存。同年,受社会主义思潮影响的文学家有岛武郎,将自家农场改名为共生农场,实行土地改革,将土地无偿分给了佃户们,反映了这个时代“共生”理念与社会主义思想的密切联系。

目前世界各国不仅在本国内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人际关系不平等现象,而且在全球化进程中,、文明冲突与恐怖主义活动日益加剧以及人类过度的开发和生产活动也引起了全球规模的生态和环境危机。20世纪90年代起,日本学术界又出现了对“共生”理念的热议,力图以 “共生”理念对抗资本主义竞争原理和经济一体化中隐含的排除异质的统一性原理,以人与人的“共生”和人与自然的“共生”为契机,建设消除人对人的歧视与压迫的环保型可持续发展社会。

 “共生”理念不仅在日本得到了广泛共识,通过与中国、德国、美国等学术界的交流,在国际上也引起了很大反响。2006年,日本人文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多学科数十名学者联合发起创立了共生社会体制学会。正像该学会的英文名称The Association for Kyosei【1】 Studies所显示的那样,“共生”一词已经突破日本一国的地域限制,发展为一个回应世界性普遍问题的元概念。

共生理念的倡导者认为,人类社会自从进入近代以后,虽然物质文明高度发展,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造成了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排他的国家利己主义思想的泛滥。这些消极思想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和环境破坏,无疑是自掘坟墓的短视行为。环境破坏与社会矛盾在人类的行为层面揭示了现代人面临的矛盾根源,即欲望驱动下的资本逻辑对人本身的异化。而构建超越近代资本主义原理的“共生”理念是解决这一矛盾根源的一种有效途径。对此,日本学界从各个学科、各种视角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以尾关周二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进行的理论阐述最为典型和系统。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日本构建“共生”理念的方法论意义再次证明,伴随当年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的解体,似乎已失去了权威性和现实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解决当代人的危机和困境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人与人的“共同共生”论——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出发




尾关周二,生于1947年2月18日,日本东京农工大学名誉教授,专攻环境哲学、交往哲学。现任日本共生社会体制学会会长、日本综合人间学会副会长、日本环境思想与教育研究会会长等。尾关多年来出版了多部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出发的“共生”哲学理念著作【2】。根据尾关周二的梳理和总结,共生概念在现代日本曾有以下两种类型:其一为以建筑学家、政治家黑川纪章为代表的圣域共生论。黑川纪章主张“共生的思想就是承认相互的圣域”,而所谓“圣域”是指无法用科学分析的方法和国际通用的规则加以评判的、神秘的宗教信仰及民族文化认同的根源,具体到日本的圣域就是指象征天皇制【3】、稻作文化以及相扑、歌舞伎、茶道等传统技艺。【4】黑川纪章把稻作文化视为圣域=日本传统文化基因,其出发点本来是呼吁在日美经济摩擦中抵制开放日本大米的自由化市场机制,但他以神秘的宗教性来对抗西方理性主义,就陷入了对以天皇制为代表的个人意志从属于集体意志的日本前近代型传统共同体社会的美化。

其二是以政治学家山口定和法哲学家井上达夫为代表的竞争共生论。山口定说:“‘共生’的提倡,第一,表明对我们现在的竞争社会的生存方式本身进行自我变革之决心。因为在竞争关系中,即使站在优势一方也说‘共生’,但若没有相当的自我牺牲的觉悟,就不会得到弱者的认同。第二,不是强求遵从现成的共同体的价值观,那会因片面强调‘和谐’与‘协调’而把社会关系导向同质化,而必须是在承认各种异质者的‘共存’的基础上,旨在树立新的结合关系的哲学。第三,它不是相互依赖,而必须时刻保持‘自立’。第四,以‘平等’与‘公正’的原理进行自我检验。第五,必须有‘透明的公开的决策过程作为制度保障’的支撑”。【5】可以看出,山口定视为理想的“共生”,就是近代市民社会的民主政治。

井上达夫批判日本传统的共同体是“同质化社会”,强调尊重异质性本身。他主张,“我们所说的‘共生’,是向异质者开放的社会结合方式。它不是限于内部和睦的共存共荣,而是相互承认不同生活方式的人们之自由活动和参与的机会,积极地建立起相互关系的一种社会结合”。【6】山口和井上都是站在自由主义立场,否定传统共同体的强制同质化的一面,试图导入作为市场原理主义核心的竞争机制。

在对这两种共生理念进行批判和吸收的基础上,尾关周二提出了超越“圣域共生”和“竞争共生”的“共同共生”的新理念。他认为,前近代式共同体价值观的“圣域共生论”包含着对异质者的压抑和排斥,而作为近代市民社会理念的竞争共生论以自由竞争为原理,在市场规律=“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理性人”为获取效益最大化,必然会导致把手段当目的的悖论,即如马克斯·韦伯把以竞争为特征的资本主义比喻为窒息人性发展的“铁笼”,这是资本主义制度对人的异化。尾关周二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劳动实践观和交往实践观的立场出发构想的共同型共生社会,是超越了前近代共同体主义和近现代资本主义的后现代性共生理念:“至少可以说在现代人类社会,‘共生’与‘共同’是相互补充的理念。共同性关系被误解为同质化时,尊重“异质”的‘共生’反而成为积极的对抗理念;另一方面在市场化原理支配下,‘共生’成为遮蔽赤裸裸的‘生存竞争’的概念时,‘共同’又成为对抗理念;二者应以这样的形式相互补充。”【7】

尾关进一步认为,人类本来拥有作为人性自然的本源的共同性,而以竞争主义为原理的近代资本主义却导致了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出现,社会成员的原子化使个体性价值遮蔽了共同性价值,造成了共同体的解体,而“共同共生”就是以建立在人类自然本源性基础上的共同性价值为基础,同时又积极承认近代的个体价值,以沟通交往来实现实质的平等。

围绕人性的本质,西方哲学史上一直就有“个体性”或“共同性”的不同认识。亚里士多德说人是社会的共同的存在,没有与他者的关系性就无法存在,所以人在本源上是“沟通的存在”。但笛卡尔把亚里士多德以“生命”为原型的有机体自然观转换为以“机械”为原型的自然观,其“我思故我在”的意识主义人类观与机械论自然观构成了近代人类与自然二元论的出发点。在以“科学革命”为支撑的西方近代文明体制下,理性的个人的集合体构成了近代市民社会,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化破坏了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的沟通交往,这就是马克思在《穆勒评注》中所说的由于货币关系扩大,人类语言构建的交往关系被货币的“信用”关系所取代的交往异化现象。

马克思重视人的社会属性,他认为,人是名副其实的社会性动物,具有相互依赖、共同活动的本性,即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8】。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个核心概念,指以改造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而劳动是人特有的社会实践活动,人在劳动过程中结成了社会关系,在社会关系中形成了人的本质。同时马克思的交往理论认为交往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人与人的关系,因此交往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力量,也是人的社会性的存在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目标,而交往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条件。

劳动本来是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改造世界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但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把劳动力商品化了,于是造成了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活动、劳动对象的异化,并导致人与自己的类本质和与他人的异化。即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条件下,由于工人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导致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自身越变成廉价的商品,工人无法通过劳动来肯定自己的生存意义,这不仅违反了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劳动这一人性,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也造成了人与人的交往危机。马克思关于劳动与交往的异化理论正是通过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奴役劳动、物统治人的弊端,来阐述通过扬弃异化而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未来社会理想的。

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上,尾关周二认为,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导致了人际关系被“物象化”为货币关系,唯利是图,社会成员贫富差距加大,加上个人主义的膨胀,导致日本出现了人际关系疏离甚至解体的“无缘社会”【9】。为解决这一可悲局面,必须限制自由市场经济的过度膨胀,建立以新的共同性为基础的共生型社会。这种“共同共生”论,不是以回到前近代的方式全面否定近代,也不是单方面的同化或排除异质,而是相互尊重和承认差异,包容对立和对抗。特别是共生理念强调人的共同性与平等性,其重视弱者和强者相互团结和连带的观点可以说代表了一种“弱者逻辑”。在日德裔学者Reinold Ophüls-Kashima(オプヒュルス鹿島ライノルト,)指出,日本这一“共生”理念作为政治概念或意识形态要素,从其主张克服弱肉强食的市场原理主义这一文脉上,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反资本主义的观点【10】,实际上 “共同共生”论对资本主义市场原理主义的批判正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劳动异化学说和交往异化学说为方法而进行的。

可以看出,无论圣域共生论、竞争共生论,还是共同共生论实际上都涉及到如何认识个人与共同体的关系问题。圣域共生论美化了强制同质化的传统共同体价值观,竞争共生论否定这种前近代价值观,主张导入尊重异质性的近代市民社会价值观,而共同共生论对传统共同体主义和近代个人主义都作了批判性吸收,提倡建立以平等性为基础的新的共同体。

关于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问题,欧美一直有自由主义与共同体主义的争论,共同共生论也借鉴了法兰克福学派阿克塞尔 霍耐特从社会统合方式的视角出发把握“社会”与“共同体”的理论。霍耐特所谓“社会”(gesellschaft)是指各个主体互相尊重其有权行使法定的自由,并结成相互的关系,即所有成员相互承认特质;而“共同体”(gemeinschaft)则是作为个人的他(她)基于固有的特性和能力而互相评价对方,前提是为了维系相互的连带关系,且共同体“共有某种价值”,因此是相互承认的方式不同规定了社会构成形式的不同。霍耐特为了克服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和传统共同体主义的两个弊端,提出了“自由的共同体”或“后传统的共同体”设想,尾关周二超越“圣域共生”和“竞争共生”的“共同共生”理念正与此形成对应。【11】

日本战后的社会科学曾经普遍认为,传统的村落共同体具有压抑异质性的排他性和封闭性,因此传统共同体的解体和近代市民社会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但进入20世纪后,科学技术和物质财富虽然越来越发达,但同时也造成了人的创造物作为异己的力量对人的统治不断加剧的现象。近年来,日本学术界开始从批判近代资本主义对人的异化、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和平等交往的视角出发,从社会学、经济学、农学、法学等各个角度重新探讨传统地域共同体如何在现代发挥价值、以缩减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规模的时代课题。

除了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劳动与交往理论为方法论的研究外,日本共生哲学倡导者们也借鉴了德国社会学家哈贝马斯关于自由沟通空间的公共领域与生活世界的地域共同体相互补充的视角,主张公共领域在空间上由国家、地域、地方自治体、亚文化群等相互重叠的多种设施构成,传统共同体也可视为地域层面的公共领域,有向外开放的可能性,甚至可以扩大到国家乃至全球层面,公共领域充分彻底的讨论沟通这种民主主义机制可以对资本主义逻辑产生某种制约,可以说这就是传统共同体价值在当代的批判性应用。而众所周知,哈贝马斯建构其旨在批判西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交往异化的交往行为理论时,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正是他的重要思想资源。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解放生产力为宗旨,在经济上取得了奇迹般的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市场经济负面因素造成的唯利是图、道德失范、严重腐败的现象,为重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规范,马克思关于劳动异化和交往异化的学说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同时日本学术界试图以“共同共生”理念重塑人际关系、拯救人的异化的理论探索也非常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




三、全球化与多元共生论——从马克思关于资本扩张内在趋势的洞见出发




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虽然还没有达到今天这种程度的经济全球化,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资本本质和世界贸易、世界市场和世界历史的深刻洞见,仍然是揭示当代全球市场经济化形成的物质动因和本质特征的重要理论基础。《共产党宣言》说:“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12】,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的本质就是要不断开拓世界市场,以扩大再生产的方式榨取利润,实现自我增值。可以说资本的逻辑本身就包含着要向全球扩张的内在趋势。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指出,由于各国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场之网,从而资本主义制度也日益具有国际性,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就是从民族性和地方性的历史向普遍性和世界性的历史方向发展和转变,而世界历史的未来是共产主义,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人类的普遍交往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是推动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从地域化转向全球化的根源力量。

但是,建立在资本的逻辑之上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并不总是互利共赢的关系,不用说早期残酷的殖民扩张,即使是现代,无论是技术垄断还是自由贸易,资本主义市场体系仍然遵循弱肉强食的规则,各个主体之间往往是不平等的结构关系。以农业为例,20世纪6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曾向亚非拉地区推行“绿色革命”的农业生产技术,但这种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新种子,采用大规模灌溉技术的工业化模式,脱离了当地的自然循环周期,再加上栽培品种的单一化,往往导致本地丰富物种减少以至灭绝的负面后果。【13】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大内力所著的《农业的基本价值》(1990年)一书,不仅揭示了单一农作物的栽培模式不能维持自然的生态循环,对于农作物输出国和输入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都是一种破坏。他还特别警告全球范围的贸易自由化和由此形成的国际分工过度扩大会瓦解破坏当地的自然经济,发展中国家如果仅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采取单一农作物的农业生产模式,将不得不靠出口特定的经济作物以购买本国所需的粮食,而一旦农产品的国际价格发生价格波动或天气异常,这种经济模式就会给本国带来深刻的生存危机。

另外,农业和食品生产最重要的是安全性和供给的稳定性,它与利润至上的市场经济逻辑本来并不相融,20世纪后半叶以来却被强行编入资本主义全球化市场经济体系,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更将进一步加快亚太地区的自由贸易化,本已陷入粮食自给率低、农村荒废困境的日本农业恐将面临崩溃,所以日本的农民和“农业协同组合”(农协)出于担忧这会对日本食品的稳定安全供应造成冲击,故强烈反对和抵制TPP,并于近年开始推动与全球经济一体化方向相反的、号称“地产地消”(本地生产、本地消费)”的食品安全政策和生态农业运动。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危害并不仅限于农业经济领域,也涉及建立在农耕文明之上的各种文化形态。英文“agriculture”(农业)一词由土地(agri)和耕作栽培(culture)组成,而“culture”又指文化,这说明农业是经济,也是人与自然紧密结合的文化。自然经济时代的农业,以与自然循环相似的周期作为基础,所以人类社会由于自然风土的不同而形成了各自的文化形态。在全球化体制下,商品经济带来的单一作物的栽培模式,不仅扰乱自然环境及生态系循环,还使本土文化面临消失,形成一种“新极权主义”。因此,“风土产业论”积极主张从本地的风土中发现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形态,重视本地的自然循环周期,保护生长于当地自然环境下的本土文化,以抵抗资本主义的商品化和全球化。

从反思近代工业文明的角度出发,以异质共生为理念的日本学者们重新审视日本的传统农业和传统文化。他们主张相对于把自然与人类对立思考的西方近代二元论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观更适合人口稠密的亚洲风土,在与自然的对话中,重新评价日本人的“传统”和“经验”【14】,并在这个文脉上提出了振兴乡土文化的设想,主张乡土(农业)不再是城市(工业)的从属,而是有其独特的价值。【15】

经济全球化其实是一把“双刃剑”,既能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经济起飞的机遇,又伴有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不公平与不平等的现象。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既应该积极主动地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通过国际分工使本国资源得到更佳配置,以加速实现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同时更应谨慎处理参与国际分工和坚持自力更生的辩证关系,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特别是粮食安全。在如何处理全球化与本国利益的辩证关系上,当代日本的“共生”理念对资本主义经济一体化进行的深刻批判,也很值得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警醒。

同时,日本学者关于在全球化时代把生态环境与本土文化的保护联系起来的论点,对于当代中国也非常具有参考价值。中国文化的母体基因也在乡村,而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的粗放式发展,现在面临着农村空心化、乡村发展缓慢等新型社会矛盾和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人与自然的矛盾。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应该发展尊重自然和顺应自然的生态文明,同时要注重保护传统村落的自然风貌,把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记忆传承下去。这一政策是我国为防止和抵御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单一文化主义或文化普遍主义所采取的正确措施。

资本主义在全球的经济扩张不仅会造成民族剥削和民族压迫,还会瓦解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特别会与保守的宗教生活方式发生严重冲突。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写道:“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16】 “9•11”事件等宗教极端主义与国际恐怖活动、叙利亚危机与中东难民等现象,已经说明现代人正面临不同文明和文化、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竞争与碰撞日益频繁的危机,所以对话与交流便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全球化不应该将多元的民族文化最终收敛为一种单一的世界文化,而应该是一种异质文化之间交流和融合的过程。【17】从尊重文化的异质性立场出发,尾关周二提出了建设多元共生社会的构想【18】,并指出虽然启蒙主义认为人依靠理性可以认识事物,但实际上人的理解要受其世界观和所持立场的规定和约束,不同文化体系具有其自身特定的价值系统,所以对于不理解的事物,人应抱有某种尊重和敬意。正像19世纪帝国主义对殖民地原住民进行所谓“启蒙”,不过是把“支配—从属”的结构关系强加给他们那样,近代日本为了跻身先进工业国的行列,以“富国强兵、脱亚入欧”为国策,对内推行资本主义工业化,对外推行帝国主义侵略政策,不仅给东亚邻国造成了巨大伤害,也使日本人民沦为侵略政策的牺牲品。

而日本现政权安倍政府不仅未对历史问题作出真诚的反省,还以强化国家主义的方针来应对与中韩等邻国的紧张关系,并以东亚局势紧张为借口,解禁“集体自卫权”。尾关通过整理回顾日本近代哲学家内村鉴三关于和平主义的思想遗产,明确地阐述了日本不仅应在国内坚持平等主义、主权在民的政治理念,同时在国际关系上应遵守日本宪法第九条关于日本永远放弃发动战争的承诺,为东亚地区构建真正的国际和平。内村鉴三从基督教立场出发批判近代日本对天皇的神格化,并对工业化政策导致的环境公害问题(如足尾铜矿矿毒事件【19】)作出了深刻反省,特别是他尖锐地揭露了甲午战争不过是满足国家私欲的战争,日本的侵略行为加剧了西方国家瓜分中国的进程。尾关以回顾历史的方式,呼吁安倍政府应真诚地反省近代日本对中韩等国发动侵略战争所造成的巨大伤害,积极建设基于正义与秩序的国际和平。他强调共生的理念以非暴力精神为前提,宪法第九条的和平宣言是日本对世界的承诺,日本政府必须据此实现与东亚邻国以及世界的共生。

国际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人际关系在国家与国家层面的放大。尾关认为,人际关系上包容弱者与非主流的“共生”理念,同样适用于民族国家和异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在解决民族纷争和地域纷争时,各民族各文化的主体应尊重彼此的异质性和多元性,通过文明对话消除分歧。虽然发达国家内部的社会问题往往要靠脱工业化来解决,但发展中国家当前的目标仍然是实现工业化以谋求经济发展,所以发达国家要容许发展中国家留有一定的成长空间,并对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多的支援义务。在彼此携手共同发展、消除南北贫富差距的过程中,不断确认新的共有的“普遍性”,以构建既克服排外的民族主义、又超越近代资本主义的“国际连带国家”和“环境福利型和平国家”,全世界联合起来抵制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蔓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内的主权国家各自以一国利益为中心,弱肉强食,但未来的国际社会各国之间应既相互尊重彼此的独立,又遵循一种取得共识的价值观和交往准则,以共生主义的发展模式取代自我中心主义的发展模式。马克思的交往理论认为,交往是推动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从地域化向全球化转变的重要力量,世界交往的发展将为共产主义实现提供物质基础。尾关周二关于多元共生这一新型世界秩序的构想,即是把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全球化理论运用于当代国际关系问题研究的重要成果。




四、人与自然的共生——从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的物质代谢理论出发




众所周知,近年来全球规模的环境破坏、生态恶化的严峻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倒逼人们开始审视人与自然、生态的辩证统一关系,反思人类自身的生存方式。尾关周二20世纪90年代起从马克思“人与自然的物质代谢”观点出发,深化了环境哲学这一领域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态自然观使用生物学的“新陈代谢”概念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所谓新陈代谢,是指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20】马克思认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人通过劳动改造和支配自然,以满足自身生存繁衍的需求;自然是人类作用下的“社会化的自然”,人对自然的作用就是劳动,而“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劳动过程……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21】。但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造成了人类与自然之间以及人类社会内部正常的新陈代谢关系产生了断裂,也即打破了物质变换的循环,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和自然都被商品化了的“异化”问题,也是资本主义生态环境危机的根源。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露了资本主义大工业和按工业方式经营的大规模农业对土地肥力的掠夺是造成农业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直接原因,同时马克思预示了资本主义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通过发展科学技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日益发达的科学技术又将加大人对自然的征服和掠夺,所以必须以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来恢复自然的正常新陈代谢。马克思非常重视自然的循环,不仅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导致工业废弃物增多的现象,还具体论述了对工业废弃物和人类排泄物进行循环再利用的可能性。

尾关周二借鉴和参考马克思这一“人与自然的物质代谢”观点,阐述了人与自然共生的循环型可持续发展社会的构想。他认为,产业革命以后,为实现效率与生产力的最大化,资本主义采用机械化、化学化、单一品种等大规模生产的工业模式,这种模式依赖于大量消费不可再生的煤、石油等能源及各种矿物资源,但大量生产必然伴随着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生产活动又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而急速膨胀,最终全球化市场经济造成了世界范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过去几年间化石能源使用量增长了十数倍,工业生产量增长了二十数倍,几何级数的增长造成了资源枯竭、生物多样化崩溃等深刻的环境问题。人类对地下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已超出了自然循环的周期,导致人与自然的物质代谢发生了断裂,这种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甚至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基础。

以日本为例,为了保障其发达的工业生产所需的能源,日本政府不顾由于广岛核爆炸惨剧而反核意识强烈的民众的反对,以及日本鲜有发展核电的优良物理条件,于 2006年开始强制推行“核电立国”的政策,并向国际输出核电技术。由于日本近代以来推行的“工业立国”、“贸易立国”以及现在的“核电立国”政策都是以牺牲农业和农村来强行推进工业化的进程,大城市产业扩张,导致了城乡对立现象严重,人口向东京等大城市过度集中,但农业生产和地方经济衰退凋敝,社会发展结构极不均衡的严重后果。

尾关周二尖锐指出,安倍政府在国内推行的“农业的成长产业化”及TPP、重启核电及输出核电技术等一系列经济政策,都是资本主义体制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严重违背共生社会的理念。东日本大地震导致了福岛核泄漏惨剧发生,但也昭示着日本在未来的社会转型时,必须要认识到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人对自然应改变征服、掠夺的态度,转到适应、共生的立场上,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尽量利用可再生资源,并对废弃物、污染物进行无害化与净化处理,重建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间相互依存的循环型生态文明。不仅在日本国内要建设以安全而清洁的能源和环保型农业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型共生社会,在国际上日本各种市民团体和非政府组织还应联合丹麦等环保型福利国家及世界市民联盟等国际环保组织,共同形成制约全球化资本主义的国际公共领域,以推进全球规模的生态环境保护运动。

马克思认为,“新陈代谢断裂”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大工业的生产方式导致了人的异化和自然的异化,所以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为了摆脱建立在“劳动力商品化”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生产体制的压榨,尾关周二从马克思“人与自然的物质代谢”理论出发,把“农业”文明作为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共生的媒介,主张为缩小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规模,必须把劳动形态从工业劳动转向农业劳动。

另一方面,马克思又论述了大规模农业的危险性,认为虽然资本主义制度促进农业技术的发展,但合理的农业同资本主义制度并不相容,合理的农业所需要的,要么是自食其力的小农的手,要么是联合起来的生产者的控制。【22】从这个理论出发,尾关周二提出了建立在“较小规模的、高度自立的自给自足的地区经济共同体”基础上、同时又以国际分工体系加以补充完善【23】的农工共生型即城市农村共生型社会构想。

这一构想不是要回归传统社会的农本主义,而是以地球的资源有限性为前提,以粮食与能源自给自足的小规模农业为基础,同时采用为农业提供保障和支持的的工业体系,以消除马克思指出的城乡对立现象,实现农业与工业、城市与农村的共生。所谓自给自足,就是抑制过度的欲望,只为自己使用而生产,不是为了交换而生产,以达到脱商品化,缩小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规模。这些立足于本土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共同体之间借助发达的信息网络技术,进行物质与精神上平等的沟通交往,并通过这种交往形成新的世界体系,这就是国际连带国家。【24】

构建超越人与自然二元论两个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或自然中心主义对立的生态哲学与环境哲学,就是尊重农业的自然法则,从与自然的对话中重新发现自然的固有价值,树立人对自然的义务,而不是把自然当作榨取的对象。这种环境哲学不仅关注自然环境,还包括人文环境,即把人与人之间的的关系也视为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只有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人与人的实质上平等,才可能把工业社会文明转变为可持续发展的后现代社会文明【25】

中国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近40年来,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总量已跃升为世界第二位,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但随之也带来了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严重后果。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中共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要开发绿色能源、降低能耗,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方针政策,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更进一步提出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就《决定》作阐释时说:“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26】经受自然环境恶化之苦的中国社会已认识到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重要性与迫切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所蕴含的生态理念,是解决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的重要指导思想。我国治理环境问题时借鉴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少走弯路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与我国有着相近的自然条件的邻国日本对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 “共生”理念非常值得我们深入借鉴和参考。




五、“共生”哲学理念的方法论特点




综上所述,当代日本的“共生”理念直面人类、社会、自然的危机现状,在对资本主义固有弊端进行深入批判的基础上,从哲学上探索人与社会的关系、全球化与文化多元性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力图超越否定异质性的前近代共同体主义和近代以竞争为原理的自由主义,建设新的后现代共生型社会体制。

尤其是尾关周二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出发提出的以吸收“农业”文明价值观精华而建设后资本主义多元共生型社会的构想,尤为值得关注。尾关所谓的“农业”,不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大农业生产方式,而是指人类为了生存而作用于自然,并尊重自然法则、符合自然循环规律的农业生产方式、社会关系和文化模式。他把这种后现代“农业”视为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之媒介,系统地阐述了建设人与人共同共生、人与自然生态循环社会的愿景和规划。

在方法论上,尾关的“共生”理念有如下特点:

第一,采用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原理使人的劳动和交往发生异化的理论,阐述了构建既包容差异性和多元性、又强调共同性和平等性的“共同共生”型后现代社会,以扬弃资本主义商品拜物教带来的人与人交往的异化问题。

第二,根据马克思关于资本扩张的内在趋势与全球化的理论,揭露了全球经济一体化隐含的发达国家和文化强加给发展中国家和文化的结构上的不平等,分析了全球化导致文明冲突和宗教对立的深层原因,呼吁以“多元共生”为理念,构建国际连带国家这一新型世界体系。

第三,采用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的物质代谢观点,深刻批判了近代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工业化生产方式不仅带来了人对人的剥削和压迫,也从根本上破坏了人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因此人类必须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共生”作为哲学理念,构建吸收农业文明价值观精华的农工共生型生态社会。

以尾关周二为代表的当代日本的共生理念把环境问题与社会问题结合起来,主张以构建超越近现代资本主义的后现代型社会的方式彻底解决人与人交往的异化和人与自然交往的异化问题,这一思路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因为中国自改革开放40年以来,正面临着经济快速发展,但道德滑坡、腐败严重、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困境,如何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来认识并解决现实问题,日本对共生哲学理念的探索很有启发意义。

但是,尾关周二以及日本的共生论者们大多还只是停留在理论建构上,尚未提示实现共生的具体方法和路径。例如,尾关强调为实现人与人的共同共生,必须摆脱使“劳动力商品化”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但在实践中究竟应采用何种经济制度才能不沦为空想社会主义或单纯依靠抑制欲望的道德主义?另一方面,尾关主张应放弃高速成长主义,采用小规模自给自足、地产地消的农业生产模式,但对于自然条件恶劣到无法自给自足的地域应如何保证其独立的生存和发展?此外,在当前现有的国际秩序下,应采取什么样的具体措施来缩小南北贫富差距、建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真正平等互助的“国际连带国家”?总之,在“资本主义的自我崩溃”尚没有现实性的当前,如何使多元共生社会从近现代以来的资本主义体制中发展出来,还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具体可行的改革方案。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27】当代日本对“共生”理念的探索,也是世界各国都需要从实践中寻找答案的人类的普遍关切问题,更是“共生”理念在哲学上的意义所在。


【注释】

【1】Kyosei直接取自“共生”的日语发音。

【2】尾关出版的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出发的“共生”哲学理念的主要著作,参见:『環境思想と人間学の革新』、青木書店、2007年。『環境と情報の人間学 共生共同の社会に向けて』、青木書店、シリーズ現代批判の哲学、2000年。『現代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と共生共同』、青木書店、1995年。『環境哲学のラディカリズム 3.11をうけとめ脱近代へ向けて』、武田一博共編、学文社、2012年。『〈農〉と共生の思想 〈農〉の復権の哲学的探求、亀山純生·武田一博·穴見愼一共編著、農林統計出版、2011年。『共生と共同、連帯の未来 21世紀に託された思想』、藤谷秀·大屋定晴共編、青木書店、シリーズ「哲学から未来をひらく」、2009年。

【3】象征天皇制:颁布于1946年的现行《日本国宪法》规定天皇为日本国及日本国民统一的象征。

【4】黒川紀章『共生の思想―未来を生き抜くライフスタイル―』、徳間書店、1989年、97頁。尾関周二『現代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と共生共同』、青木書店、1995年、146頁。

【5】山口定『「共生」ということ』、『朝日新聞』連載記事シリーズ「いま何が問われているのか」、1994年10月30日。尾関周二『現代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と共生共同』、青木書店、1995年、140—141頁。

【6】井上達夫共著『共生への冒険』、毎日新聞社、1992年、24—25頁。尾関周二『現代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と共生共同』、青木書店、1995年、142頁。

【7】尾関周二『環境思想と人間学の革新』、青木書店、2007年、192頁。

【8】中央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页。

【9】无缘社会:指与有血缘关系的亲属疏离、在大城市定居导致远离家乡这一地缘、同时因流动性增强导致缺乏与朋友、同事等社会关系即社缘的交往。

【10】オプヒュルス鹿島 ライノルト『社会、エコロジ-、共生(Ⅰ)―日本およびドイツにおける人間―自然関係の概念に関するいくつかの暫定的な覚書―』、『環境思想教育研究』第3号、環境思想教育研究会、2009年、109頁。

【11】尾関周二『環境思想と人間学の革新』、青木書店、2007年、194—197頁。

【12】中央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76页。

【13】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寂静的春天》(1962年)一书,揭露了美国20世纪后半叶由于推行这种工业化的农业政策,造成了特定单一农作物的农业形态,而且由于过度使用农药,导致农地以及生态系统被污染和破坏,此书由于对以上环境问题的曝光而被誉为世界环境保护事业的开端。

【14】日本学者积极从日本乃至东方传统文化中寻找思想资源。例如,尾关周二高度评价近世农民思想家安藤昌益强调人与人平等、自给自足、循环利用的“直耕”思想在当代的意义,龟山纯生在《〈开创未来的多元共生社会〉书评》中提到东方佛教思想中因果报应说、阐释宇宙万法皆由因缘所生起之相状及其原由的缘起论以及号称“草木国土悉皆成佛”的本觉思想在思考人应如何开发、改造自然乃至科技方面,都有很多值得参考的论点 。

【15】古沢広祐『自然共生循環型社会と協同の可能性—食環境エネルギーから持続可能な社会へ—』、協同組合研究誌(季刊)『にじ』2014年春号。

【16】中央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75页。

【17】日本学者木村光伸通过考察灵长类的社会结构也论证了异质文化共生的观点。木村认为,20世纪以后交通手段的飞跃发展以一个价值观统治了地球的各个角落,试图以全球化标准统一文化价值评判。但是,在人类史上,人类多歧分化且连续变化。达尔文区分了野蛮的原始人和现代人,但他混淆了人在进化上的连续性与存在于各自时代的共时的多样性。人类文化在各自的地域表现出固有而独立的特性,结果产生了极其多样的文化形态,适应各个地域固有环境的各个民族的固有文化,其独特性并非同时意味着价值上的差异性。木村以生物学科学考察的结果,来佐证全球化时代更应在尊重差异性的基础上努力构建科学、平等、公平的社会,其研究视角十分独到,而且非常富于启发性。参见:木村光伸「社会行動の系統発生的基礎―霊長類社会論の展開と人類へ至る道―」、『名古屋学院大学論集 人文自然科学篇』第47巻第2号(2011 年1月)。

【18】围绕不同的文化、宗教、民族的共生关系,尾关周二借鉴了加拿大哲学家查尔斯·泰勒的“多文化主义”理论。泰勒的《多文化主义》一书以“相互承认”的新的理论框架,探讨了如何在理解不同文化时避免民族中心主义并克服相对主义等关键问题。

【19】足尾铜矿矿毒事件:足尾铜矿座落在日本栃木县上都贺郡足尾盯,在历史上与别子、日立、小坂、尾去泽并列齐名,是日本代表性的大铜矿,主要生产锌、硫化铁等矿石。足尾铜矿最早开采于1601年。然而在足尾铜山快速发展的同时,矿山附近的环境也受到了极大地破坏。大量树木作为燃料、坑木而被采伐。铜矿精炼厂所产生的大量废气、污水也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特别是含有大量含铜化合物的污水直接流入发源于足尾山区的渡良濑川,对渡良濑川及其流域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损害。这一环境问题后来在政府议员的呼吁下得到了日本全国的广泛重视,此即日本最早的环境公害事件。

【20】新陈代谢:德语Stoffwech、英语selmetabolism,中译本《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分别译为“新陈代谢”和“物质变换”。

【21】中央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07—208、215页。

【22】中央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37页。

【23】尾関周二『多元的共生社会が未来を開く』、農林統計出版、2015年、127頁。

【24】冈野一郎「デタベース社会における共生の可能性」『共生社会システム研究』、2008年 第2号、共生社会システム)指出为了建设新的世界秩序,应积极利用当代信息革命下互联网、数据库等各种先进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带来的互联网及虚拟现实已成为新时代的交往方式,可以扩大和发展人类的共同性,为交往与沟通的形成提供技术上的支持。而在全球化时代,环境治理及核能利用等问题的解决更是有赖于全世界携手合作,所以信息技术对于在全球范围内共同构建新的普遍伦理更有着巨大的积极意义。

【25】尾関周二「311 以後の『新たな出発』の意味―食共生を軸に新たな社会文明を展望して―」、総合人間学会編『総合人間学』7 号、2013 年。

【26】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

【2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55页。


本文原载《日本学刊》2016年第4期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中国”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