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潘梓年讲座第二讲成功举办——杨金海教授谈“马克思主义百年传播与中国现代文化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潘梓年讲座第二讲成功举办
——杨金海教授谈“马克思主义百年传播与中国现代文化建设”
2021年7月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潘梓年讲座第二讲举行,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哲学动态》主编单继刚(右)主持
杨金海教授以马克思主义传播史和文献学为视角,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一百多年的传播过程进行了详细梳理,并围绕主题讲述五个方面问题:第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文化启蒙。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主要分为十月革命前和十月革命后两个时期,前者属于旧民主主义范畴,后者则开始向新民主主义转变,并最终被确定为指导中国革命的思想武器,并促进了革命文化的启蒙。第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传播与新文化建设。这一时期的传播分为三个阶段,即建党初期、土地革命时期以及延安时期。其中,建党初期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的方法分析中国社会性质和指导革命;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事业在根据地内和根据地外两条战线开展;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革命文化体系基本形成。第三,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传播与文化发展。新中国诞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伟大胜利,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进入新的阶段,极大推动了先进文化建设。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运用有了新特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思想作出新的重大理论创新。第四,马克思主义传播对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的深远影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华文化体系可以概括为“儒释道马,以马为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彻底改变了中国传统话语体系和中国人的哲学思维方式,促进了中国现代哲学社会科学的形成和中国现代思想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建设,推进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第五,马克思主义传播历程研究的历史文化意义。经过百年奋斗,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华民族的命运、与中国共产党的命运和中国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新的历史阶段,要继续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原中共中央编译局秘书长、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杨金海在作报告,主要以马克思主义传播史和文献学为视角,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一百多年的传播进行了梳理
报告结束后,杨金海教授和与会老师围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如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理论智慧等话题进行互动交流。单继刚副所长作最后总结,他指出马克思主义虽然源于西方,但已经超越了西方文化,成为整个人类先进思想文化的代表。自从有了马克思主义及其指导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各国人民从事的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就具有了世界革命的性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2021.7.13)
推荐 · 看点
“潘梓年讲座”预告 | 韩庆祥: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内涵
潘梓年讲座首期开讲 | 韩庆祥教授谈“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内涵”
“潘梓年讲座”第二期 | 杨金海:马克思主义百年传播与中国现代文化建设
哲学中国
扫码关注|服务科研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哲学中国”微信公众号
快捷入口
中国社科院
哲学研究所
稿件系统
稿件系统
稿件系统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