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社会

桥水的大瓜

赤兔一哥 海外对冲 2023-11-04

最近桥水摊上事了,因为一本马上要出版的书。据传这本书的作者直指Bridgewater是个旁氏局,书名叫"The Fund"(“<那个基金:达里欧,桥水以及一个华尔街传奇的解体”>)。这是一本未经Ray Dalio本人授权的外传,书商给此书的归类是:non-fictional thriller (非小说类惊悚故事), 实在令人遐想。作者Rob Copeland于2022年底加入《纽约时报》,担任金融记者,此前他在《华尔街日报》担任了近十年的调查记者,屡获大奖。

为了给新书造势,昨天纽约时报发了长文,揭露了作者对桥水的一系列质疑,主要是暗示桥水并没有自己标榜的那么机构化、量化、高端大气,其实全是达里欧一个人全程在做(ad-hoc)临时起意的决策,桥水的文化也被作者大加鞭挞。纽时的这篇报道里暗示了桥水的收益和投资方法不明不白,还引用了一个曾戳破麦道夫旁氏骗局的记者好几次,有意无意把读者往那个方向引。 

同时, 各大书店渠道对此书的介绍也真狠:“华尔街著名对冲基金经理Ray Dalio未经授权、未经洗白的故事”,“Ray Dalio不会想让你读这本书。Copeland多年来一直在《华尔街日报》报道桥水的轶事,他已经让Dalio这位大师兼哲学家多次愤怒。下面是此书的官方介绍:

“去年年底,当地球上最大的对冲基金布桥水的亿万富翁创始人宣布他将从近50年前从公寓创办的公司隐退时,这则消息成为了全世界的头条新闻。Dalio凭借其公司令人瞠目的成功,伴以他经常在媒体上露面、大众的名人迷恋情结以及畅销书《原则》所暗中鼓励的神秘感,为其培养了一种饱含国际名声和崇拜的光环。在本书中,获奖记者《纽约时报》的罗伯·科普兰揭露了围绕这位仁慈的商业巨头的精心叙事,揭露了他大力宣传的“原则”实则是当代记忆中one of the great feats of hubris(狂妄自大),这些原则鼓励了一种偏执和背后中伤的有毒文化。

....

对于任何相信赚钱能力与释放人性有关的人来说,这是一个警示故事。(暗讽达里欧的名著“原则”提供了赚钱秘方)”

这意思就是说要扒掉完美的包装,揭露桥水那看似玄而又玄、极其系统化、量化成分爆表、哲学思维充盈的投资策略,指出其实只是Ray凭个人意志的随机出手。

要说桥水是不是有点奇怪,确实有点。Ray像个高僧一样云里雾里,谈的都是上下五百年的事情,格局太大。以至于昨天这篇文章直指桥水的钱不知道是咋挣的。纽时的证据有一箩筐:

  • 比如偌大的公司只有20%的人是投资团队,其他是经济学者、营销等等。
  • 再比如以他家的天量资金,应该进出市场每次都带来腥风血雨,但交易对手没有感受到来自桥水的阴风阵阵。
  • 再比如2015年潘兴广场的大嗓门Bill Ackman和达利欧曾同台做Panel, 前者认真请教后者如何管理这一千多亿的盘子,然而Ray言之无物或者顾左右而言他,离谱到让Ackman几乎口吐芬芳。


你可以说Ray对自己在干什么讳莫如深,但是熟悉咱公众号的都知道,宏观基金就那些武器,Ray也不可能揪着自己头发脱离地球。无非是通过对世界上某个经济体的研究(通常是US, UK, EU, JP还有EM)来预判对方央行的动作。因为凡央行就会被两条锁链捆着:一个是压通胀,一个保增长,而且他们还经常预测失败,behind the curve。所以无非就是对某国利率做判断,用多空国债期货,或者做利率互换swap来表达观点。

桥水成为宣泄不满的目标,可能还是因为Ray一副先知的自我定位让行业内记者产生了疑心,他实在太反常了。从微观的角度看,没有任何一例桥水走出来的PM另立门户新创基金,说明他是没有人才梯队的,他的亲近内部圈子管理层很可能并不是做投资的。

树大招风,这黑料一爆,媒体也是一片嘲讽。

9月7日,有媒体报导Ray聘请了一群高价律师威胁此书的出版,媒体用了个颇为讽刺的题目:“宣扬radical transparency“极度透明”(名著“原则”里的第一原则)的大佬要让记者封口”, 因为“坊间传说这本有可能摧毁世界上最大最成功的对冲基金,并造成数十亿美元的损失。       

 

桥水的律师Tom Clare很有来头, 专门代表金主让媒体封口, 成功案例不少。他不仅代表了Dalio,还代表了城堡的格里芬。律师称这本书“充满了半真半假、失真和彻头彻尾的谎言”, “作者错误地把桥水和Dalio先生描绘成一个骗子。

下面是桥水公关部的指控,从指控我们可以省流省钱得到此书到底在写什么。

“书中暗示,桥水是一个庞氏骗局。

“作者竭力描绘了一个资产管理公司的错误形象,他的交易策略是随机的,并有内幕消息。”

这本书的内容“严重扭曲了桥水业务的核心内容——甚至在某些地方错误地暗示了严重的不当犯罪行为。”

其实桥水不太可能是个旁氏骗局。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他的收益稳健,而且符合宏观基金的应有表现。如果是旁氏肯定要做得比这个更吸引人,更绝对收益一些。最近十年的业绩如下:    

Pure Alpha II (数据完全来自网络采集)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3.46

2.48

3.34

2

1.25

14.6

-0.5

-12.6

8

6*

*截至11月

数据完全来自于网络,可能也混淆了PA I和PA II,但是细究数字也没必要,大概知道他最leverage的产品,10年总收益不到30%就可以。这个年化肯定是大大低于其96年起算的年化的(Pure Alpha 历史年化11.5% - Institutional Investor Jan.7/2020),也说明以前的日子确实很猛。

从年度表现来看,基本体现了央行放水之后的十年,市场vol被人为压低,宏观基金无事可做的十年。本来应该大赚特赚的20-22年,桥水的综合表现为零,主要是2020年没弄好。其实这些表现也不意外,这么大规模的基金卖的就是uncorrelatedness, 而不是表现。

如果你觉得1300亿美元的管理规模太惊人,不妨类比一下工商银行。工行过去十年每年也能给你2%,那存款规模可比桥水大不少(5万亿人民币,7100多亿美元)。       

 

有没有可能桥水的投资者在读了这本书后,赎回AUM1,250亿美元左右的资产中的大部分?应该不太可能。有巨资聘请的律师的监督,作者又是得奖的严肃大报记者,那么书中编造事实的可能性很低。更多可能是作者借助大量前员工和利益相关人士的口述,构建出一种暗示和指责,替前员工发泄下对Dalio先知气质的不满。

我想起2012年也有一本让高盛坐立不安的畅销书: Why I Left Goldman Sachs。那时候高盛还没走出GFC期间民众对华尔街的怨恨,而高盛更是因为Lloyd一句“I am doing God’s job”招致了更多鞭挞,公司的形象基本被总结成吸血章鱼。那时候一本书名这么符合大众口味的书真是好卖。但其实打开一看,七成都是感念自己在高盛的经历的。所以最有可能的情况是,这本书的出版对桥水的管理规模根本没有任何影响。       

 

时间回到2015年初那次尴尬的Ackman vs. Dalio巅峰对话,本以为是神仙打架,结果满屏尴尬。在那次对话中,Ackman是主持,Dalio接受采访。不管Ackman聊什么,Dalio都回到自己用系统、大数据和量化做决策。那时桥水1650亿规模,员工1500多人,搞120个市场的rates, commodity, FX, equities;潘兴180亿规模,9个人, 搞十个标的。Dalio强调自己把所有的信息都分解、输入到系统里,用“rules”来做决策。Ackman回答,他自己完全相反,他不相信完全依靠数字和系统。

所以如果这本新书揭示了桥水的决策其实都是Dalio一个人的随机直觉,那么还是挺打脸的。我想起当年我们公司有一个神秘的套利产品,说是来自纽约总部的秘方IP,当时开放的floor上专门给这个PM开了个小单间,意思是IP要保护起来。那时我开单心切,想带客户参观一下神秘小屋和“系统”,壮壮声势。老板把我拉到一边,再三思忖建议我不要展示了,因为那个“系统”其实就是PM电脑上的一个excel。有时候听见太玄乎的东西,也就听听得了。

Dalio还说自己同时做15个uncorrelated的bets, Ackman问了我们所有人都应该问的问题:你咋知道这些trade之间是uncorrelated? 这时Dalio给了个仙气十足的回答:相关性是一个结果,而其自身并不是个东西 “correlation is an outcome, not a thing in itself”。显然这样的回答能让普通听众不明觉厉,赞叹不已,深思好几天,并贴到朋友圈。但这个回答让Ackman非常不满,也许他怀疑Dalio其实不知道他的15个bets是否真的互不相关。

最后Ackman问Dalio,那你怎么选老婆的?

Dalio:“激情!”

Ackman: “你如何量化激情?”

Dalio: “我确实想过这么干"

Ackman:“噢,那你老婆是个computer吗?”   显然Bill Ackman已经不耐烦了。   


Disclaimer: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数据主要来自纽约时报,Swissquote, 雅虎财经和Institutional Investor,数据未经审计。复述The Fund一书以及NY Times文章对桥水的描述和结论不代表本人意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