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保护用户隐私 落实数字人民币可控匿名

泛闻志 人民中科研究院 2024-01-09


数字人民币能不能买黄金买外汇?数字人民币能否有效保护用户隐私?目前,数字人民币试点测试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但一些对于数字人民币的讨论存在误解。





7月24日,第五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数字人民币产业发展分论坛在福州海峡会展中心举行。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表示,数字人民币作为人民银行发行的法定数字货币,会充分尊重隐私与个人信息保护,并在此基础上做好风险防范,以防止被不法分子利用。数字人民币的可控匿名将为公众提供体验更好、更加安全的支付服务起到积极作用














一、数字人民币,正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



数字人民币,是人民银行发行的数字形式的法定货币。它由指定运营机构参与运营,以广义账户体系为基础,支持银行账户松耦合功能,与实物人民币等价,具有价值特征和法偿性。



这其中最核心的定义,即数字人民币与现行流通的实物人民币一样,都是我国的法定货币。



2014年,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专门团队,对数字货币发行框架、关键技术、发行流通环境等问题进行专项研究,并于2019年启动试点,在便利支付结算、降低交易成本、促进消费增长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当不少人以为数字人民币还停留在概念和测试阶段时,它却正在以远超过此前的速度悄然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消费中。


自2022年3月底央行宣布第三批数字人民币试点区域以来,作为法定数字货币的数字人民币正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在全国各地“花式落地”。


备受世人瞩目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相关场所试点使用数字人民币支付成为一大亮点。


提升支付体系安全

在很多试用过数字人民币的消费者看来,同样是用手机刷一下即可付款给商家,数字人民币使用起来似乎与微信支付、支付宝等电子支付工具差别不大。但事实上,二者有本质区别。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的规定,“人民币包括实物形式和数字形式”。从经济价值看,数字人民币与实物人民币等价。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指出,微信支付、支付宝相当于“钱包”,而数字人民币是里面装的“钱”,二者不在同一个维度。



1、支付更加便捷。数字人民币的使用无需网络,无需银行账户。在没有网络或者网络信号不佳的环境中,可以照常使用。而在一些农村地区、偏远山区,居民即使没有银行账户,也可以直接通过数字钱包享受金融服务,还能够保证国家各项补贴款项一步到账,有助于推进普惠金融的发展。


2、节约交易成本。数字人民币属于流通中的现金,“交付即结算”,无需承担任何费用。这对于不少支付手续繁杂的大型进出口企业来说可谓重大利好,将为其节约一大笔开支,提高资金周转效率。


3、应用场景广泛。作为我国法定货币,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场景相对广泛。例如,其以国家信用为后盾,可以跨平台使用,任何机构不得拒绝接受;数字人民币也将探索推出智能可视卡等,解决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特定群体操作智能手机不便的问题,有助于弥合当前社会存在的“数字鸿沟”。


数字人民币试点测试稳步推进

数字人民币试点测试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中。根据央行7月14日公布数据,数字人民币试点从原来的“10+1”试点地区拓展到15个省市的23个地区,深圳市、苏州市、雄安新区、成都市4个地方取消白名单限制,吸收兴业银行作为新的指定运营机构。


截至2022年5月31日,15个省市的试点地区通过数字人民币累计交易笔数约2.64亿笔,金额约830亿人民币,支持数字人民币支付的商户门店数量达到456.7万个。


未来央行将按照国家“十四五”规划部署,继续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研发试点,与其推广使用相匹配的数字人民币软、硬钱包以及具有数字人民币收付功能的智能终端也将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二、可控匿名是数字人民币的重要特征


当前存在的一个说法是,“数字人民币侵犯用户隐私。用上了数字人民币,每个人都是一只装了GPS的小蚂蚁,去过哪里、住了什么酒店、跟谁在一起、点了什么菜、花了多少钱、买了什么东西记录得清清楚楚”。


穆长春在会上重点澄清了这个“不实说法”。他表示,可控匿名作为数字人民币的重要特征一方面体现了M0的定位,保障公众合理的匿名交易和个人信息保护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防控和打击洗钱、恐怖融资、逃税等违法犯罪行为,维护金融安全的客观需要。


首先,数字人民币的设计需要保护个人隐私。大数据时代,消费者对个人隐私保护日益重视。以移动支付为代表的电子支付虽然比传统现金支付更便利,但是仍然有消费者选择现金交易,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现金交易具备匿名性,对消费者的隐私形成天然保护。数字人民币主要定位于流通中的现金,也就是说数字形态的现金,设计理应满足个人匿名交易的合理需求,保护消费者隐私:一是应符合日常小额现金支付的习惯,确保相关支付交易的保密性。二是应明确匿名对象,确保消费者使用数字人民币进行交易时,其个人信息不被商户和其他未经法律授权的第三方获取。三是应加强个人信息的使用和保护,确保运营机构收集的客户基本信息、产生的交易和消费行为信息不会被泄露。

其次,数字人民币的“双层运营”体系,有利于保障非经依法授权不得查询、使用个人信息。数字人民币采用“双层运营”体系,人民银行把数字人民币兑换给运营机构,由运营机构向公众提供兑换流通服务。运营机构收集服务与运营所必需的个人信息,钱包服务产生的个人信息由运营机构收集和存储。人民银行为满足跨机构交易和对账等需要,仅处理经过互联互通平台转接的跨机构交易信息。同时,匿名数字人民币钱包之间用匿名化的技术处理,所有钱包之间有关个人信息的数据对交易对手和其他商业机构匿名。对于公众正常的交易和消费,上述主体均无法获取完整的交易信息和消费行为信息,以保护消费者的个人隐私。只有当触发涉嫌非法可疑交易等情况时,有关权力机关才可以依法向运营机构查询、使用用户个人信息,同时,严格将知悉和使用范围控制在法律法规授权内,并采取安全保护措施。


最后,数字人民币的钱包矩阵设计遵循“小额匿名、大额依法可溯”的原则。传统的支付工具,无论是互联网支付还是银行卡支付都与银行账户体系绑定,由于银行开户是实名制,因此无法满足公众匿名开立支付工具的诉求。数字人民币钱包与银行账户的松耦合,减轻了交易环节对金融中介的依赖,从技术上可以实现小额匿名。


用户有权随时关闭相关权限,数字人民币App将立即停止有关个人信息的处理活动,充分保障用户自主管理相关权限。对于用户选择拒绝提供权限的,数字人民币App将严格执行。


数字人民币App没有采用让用户一揽子授权的方式获得相关权限,而是根据具体业务和场景,在合理必要的情况下,在向用户明确告知使用目的后,单独向用户申请有关权限,在取得用户同意后才会获得相应的权限。通过详细列明提供服务所需开启的权限及对应的业务场景,使用户全面了解其需要授权的权限情况。



三、切实防范风险,避免为不法分子提供犯罪土壤


没有约束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如果仅仅关注个人隐私保护,忽视数字时代下金融产品和服务便利化、规模化、跨地域所带来的风险,央行数字货币将会被违法犯罪所利用,产生严重后果。


为维护金融安全和稳定,各国中央银行、国际组织在探索央行数字货币的匿名性时均将防范风险作为重要前提,对于无法满足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及反逃税等要求的设计将被一票否决。


而且,完全匿名从来不在各国央行数字货币的考虑范畴之内,只有在符合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等监管要求前提下的有限匿名才是国际共识。利用现金进行违法交易的成本很高,现钞不便于携带的特点反而对洗钱和恐怖融资等行为增加了摩擦。而央行数字货币便携性更强,如果提供与现钞同样的匿名性,将极大地便利洗钱等不法交易行为。因此,央行数字货币不应具有与现钞同等的匿名性。


近年来,利用互联网、电信等新形式的违法犯罪活动愈演愈烈。在传统的银行账户体系下,银行为用户开立账户均需要进行实名验证,在业务存续期间还会采取持续的客户尽职调查措施。然而,即便有这些风险防控手段,仍然无法避免不法分子利用银行账户进行网络赌博、电信诈骗等犯罪行为。



四、强化监管科技应用实践,确保数字人民币可控匿名要求有效落实


为确保数字人民币可控匿名要求的有效落实,需要在顶层制度设计上作出相应安排。


一是建立信息隔离机制。明确运营机构开展数字人民币运营业务的独立性,并通过设立数字人民币客户信息隔离机制和使用限制,规范数字人民币客户信息的使用。数字人民币运营机构需要建立健全客户信息保护内控制度和客户信息保护监测工作机制,只有在可能涉及洗钱、恐怖融资和逃税等违法犯罪交易时,才能申请获取相关客户信息进行风险分析及监测,以履行“三反”义务。


二是明确数字钱包查询、冻结、扣划的法律条件。只有法律授权的有权机关基于法定事由,才能够查询、冻结、扣划用户数字人民币钱包,否则运营机构有权予以拒绝。


三是建立相应的处罚机制。监管部门可以依法对违规处理数字人民币客户信息的运营机构采取处罚措施,强化监管。


四是完善数字人民币反洗钱、反恐怖融资等法规制度。结合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的相关原则和数字人民币的特点,研究并适时出台数字人民币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等监管规定。


同时,数字人民币监管将强化监管科技应用实践,积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丰富金融监管手段,提升跨行业、跨市场交叉性金融风险的甄别、防范和化解能力。


最后,数字人民币作为人民银行发行的法定数字货币,会充分尊重隐私与个人信息保护,并在此基础上做好风险防范,以防止被不法分子利用。需要强调的是,在实物现钞依然发行的前提下,公众仍然可获得实物现钞所提供的完全匿名性,不会因数字人民币的发行而被剥夺;同时,可控并不意味着控制和支配,而是防控风险和打击犯罪,这是维护公众利益和金融安全的客观需要。数字人民币的可控匿名将为公众提供体验更好、更加安全的支付服务起到积极作用。


责编:岳青植
监制:李红梅


参考来源:

1.《穆长春最新发言:数字人民币隐私与个人信息保护》中国新闻网

2.《穆长春:数字人民币对用户隐私保护的等级最高》新华网

3.《“数字足迹”怕暴露,数字人民币如何守护你我隐私安全?》新华网

4.《数字人民币发行过程中个人信息保护机制探究》《互联网天地》2022年3期

5.《数字人民币打开消费新蓝海(专家解读)》人民日报海外版

往期回顾

5G:万物互联入口 站上新基建风口

滴滴被罚80.26亿 侵害个人信息行为碰不得

政务先行 金融“刚需” | 隐私计算迈入落地实施阶段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