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元宇宙、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方兴未艾,让互联网获得了更强劲的发展动能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虚假信息、网络暴力、网络诈骗等丑恶现象和违法犯罪活动,也在安全、法治、秩序、公平和正义等方面不断提出新的拷问,对网络空间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发展好、运用好、治理好互联网,让互联网更好地造福大众、惠及百姓,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8月28日—29日,2022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在天津举办,将网络谣言治理、个人信息保护列入分论坛主题。如何应对数字化时代的挑战,破解网络乱象,对加强网络文明和网络强国建设至关重要。网络谣言乱象严重误导公众认知,破坏网络生态,冲击社会信任体系。如何加强网络谣言治理,向网络谣言说不,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 人民中科研究院首席专家朱巍接受专访时表示,“治理网络谣言要做到’破’和‘立’。”“破”即破除谣言,“立”即确立真相。破除谣言要快,要及时发布权威信息。他说:“破除谣言的主体也很重要,既包括一些权威媒体、权威机构,也包含政务号、专业公众号,甚至是了解事实真相的网民,都应加入辟谣系统。”朱巍表示,在确立真相的过程中,应借助技术手段进行辟谣信息的精准推送。“我们强调辟谣信息的到达率,不仅要把辟谣信息及时公布出来,同时要保证权威信息的精准触达。在辟谣过程中,对看过此类谣言的人,要通过大数据进行精准推送。”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网络谣言治理力度,法律已经从民事、行政和刑事三个层面,搭建了一套惩治网络谣言的制度体系。今年3月,国家网信办部署开展2022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重点开展打击网络谣言等十方面任务。经过持续治理,网络生态环境不断优化,例如,在中央网信办今年4月份启动的网暴专项整治行动当中,重点网站平台累计拦截涉攻击谩骂、造谣诋毁等信息6541万余条,处置违法违规账号7.8万个。在2022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网络谣言治理分论坛”上,“让网络谣言无处遁形”网络辟谣标签专项工作正式启动。本次网络辟谣标签专项工作将聚焦旧谣言反复传播、新谣言层出不穷等问题,给谣言撒上“显影剂”、贴上“识别码”,有力打压网络谣言传播空间,让辟谣信息到达每一位网民身边。“网络文明建设一方面需要公众有良好的媒介素养,一方面也离不开媒体的作用。”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刘亚东认为,在互联网时代,不少网民既为“后真相”潮流推波助澜,又成为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在信息传播数量、速度和复杂程度都大幅提升的背景下,我们面临着一个严肃而紧迫的课题,就是让真实、客观、全面的新闻报道在海量信息洪流中脱颖而出,并且传播给公众。用互联网思维规范互联网治理,要求我们不仅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而且在内容生产的源头,铲除滋生网络虚假新闻的土壤。在强化“管”的同时,更要强化“建”,从而提高互联网治理的系统化、科学化、社会化、法治化水平。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
网络文明建设的主体一方面是公众,另一方面是媒体。就媒体而言,除了各种失实报道饱受诟病,信息的选择性披露以及叙事的情绪化表达,也使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不专业行为屡见不鲜。诉诸情感和倾向往往比报告事实更能影响民意,这种状况让一些媒体的报道具有更多的主观性,并且传播着鱼龙混杂的过量信息。
在信息传播数量、速度和复杂程度都大幅提升的背景下,我们面临着一个严肃而且紧迫的课题,那就是让真实、客观、全面的新闻报道,在信息洪流中脱颖而出并传达给公众。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离开了真实,就不能称其为新闻。真实性原则要求我们在新闻工作中,坚持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新闻工作者要做到准确地报道事实,就要坚持深入调查研究,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真实性原则要求新闻报道中不能含有虚假、夸大、猜测、杜撰的成分;不策划、不制造事实或推动事实的发展;不回避新闻事件中的任何重要细节,不对事实进行文学想象,尤其不能加入记者的偏见;探究事实真相,力求全面、客观、准确地呈现新闻事实。虚假新闻常常给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带来毁灭性打击,还会极大地毒化社会环境,败坏道德风尚。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已经习惯于在网络上获取信息。网络在带给人们空前便利的同时,也成为虚假新闻滋生的温床。网络传播的匿名性、便捷性、互动性以及低门槛性等,使得虚假新闻一旦传播开来,便很难有效控制。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普及,全世界的文化生态都发生了空前的改变,媒介素养已然成为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不同媒体传播的信息时,表现出的信息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而对虚假信息的鉴别能力是衡量一个人的媒介素养的最重要指标。具有良好媒介素养的公民能够正确地、建设性地利用大众传播资源,持续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然而,我们的公众媒介素养普遍而言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比如,一些网民表现出“后真相”时代的显著特征,即倾向于只相信那些符合各自偏好的信息。总体上说,公众的媒介素养是由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加速,公众媒介素养的教育成为网络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充分认识提高公众媒介素养的必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普及网络素养教育,提升网络道德意识。相较于现实世界的社会关系,数字信息技术建构了一个更为自由的虚拟世界,网民在交往互动、社会参与、成长发展等方面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不适应性。因此,处理好科技与人文的平衡,就必须提升网民的网络文明素养,在网络空间重构道德规范,使网络技术与人文价值相统一。
责编:岳青植
监制:李红梅
参考来源:
1.《刘亚东:用互联网思维规范互联网治理》报人刘亚东
2.《让网络谣言无处遁形 网络辟谣标签专项工作正式启动》中央网信办举报中心
3.《在“数字浪潮”中追寻网络“文明之光”》红网
4.《守护网络诚信,共筑美好网络家园》光明网
5.《破解网络乱象 助力网络文明建设》央广网
往期回顾
机器人变局:中国机器人如何弯道超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