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健全完善辟谣机制 对网络虚假信息说不!

紫东君 人民中科研究院 2024-01-09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人们常用它来形容“造谣容易但辟谣很难”的情况。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近日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了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互联网在与民众生活深度融合的同时,如何打击网络谣言与虚假信息,也成了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


为深入清理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9月2日,中央网信办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启动了为期3个月的“清朗·打击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专项行动。



01

健全完善辟谣机制
让真相“跑赢”谣言


网络空间复杂多变,海量的互联网信息更是鱼龙混杂,混迹其中的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大致可分为几类?每一类该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理呢?


中央网信办要求,对涉重大会议、重要活动、重要政策发布以及侮辱诽谤英雄烈士、亵渎否定英雄烈士事迹精神等谣言和虚假信息,要从严从快从重清理处置。


涉安全生产、交通运输、自然灾害等公共突发事件,特别是涉险情、疫情、灾情、警情的谣言和虚假信息,要积极督促有关部门加强正面回应,澄清事实,回应关切。


社会、经济、民生领域的谣言和虚假信息,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推动及时发声辟谣,防止扩散蔓延,误导民众。



治理网络谣言与虚假信息重点之一无疑是追根溯源,从源头进行打击。


一是督促网站平台加强技术手段建设,提升溯源能力,对首发谣言和虚假信息的平台账号,视问题性质进行处置处罚,强化源头遏制。


二是制定完善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处置处罚细则,根据严重程度、是否首发、转发次数等维度,视情采取警告、禁言、永久封禁等措施。


三是对首发恶劣谣言、多次传播谣言、利用谣言进行恶意营销炒作的账号主体,纳入黑名单管理,情节特别严重的,全网禁止注册新账号。


四是定期集中通报曝光处置处罚情况,公布违法违规典型案例,形成有力震慑。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人民中科研究院首席专家朱巍接受专访时表示,“治理网络谣言要做到’破’和‘立’。”“破”即破除谣言,“立”即确立真相。破除谣言要快,要及时发布权威信息。


他说:“破除谣言的主体也很重要,既包括一些权威媒体、权威机构,也包含政务号、专业公众号,甚至是了解事实真相的网民,都应加入辟谣系统。”


朱巍表示,在确立真相的过程中,应借助技术手段进行辟谣信息的精准推送。“我们强调辟谣信息的到达率,不仅要把辟谣信息及时公布出来,同时要保证权威信息的精准触达。在辟谣过程中,对看过此类谣言的人,要通过大数据进行精准推送。”



在此次中央网信办清朗行动中就已提出类似要求:重点网站平台要开设辟谣专栏,及时转发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和相关部门权威信息,全面推送呈现。网站平台要在评论置顶位及时展示重要辟谣信息,搜索涉谣言关键词时,在搜索结果中突出显示辟谣信息。


同时要研究完善算法推荐规则,对接触过谣言和虚假信息的用户,精准推送相关辟谣信息,提升辟谣效果。加强与相关主管部门的协同联动,完善信息通报、线索移交、联合处置等工作机制,发生重大网络谣言事件时,联合发布权威信息,及时澄清事实,回应群众关切。


此外,各网站平台要强化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线索监测报送,网站平台常态化开展日常监测和线索收集,按要求及时上报。重点网站平台要设立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专门举报入口,细化分类标准,发动广大网民积极举报,广泛提供证据线索。



02

提升媒介素养
对网络虚假新闻说不


网络文明建设的主体一方面是公众,另一方面是媒体。就媒体而言,除了各种失实报道饱受诟病,信息的选择性披露以及叙事的情绪化表达,也使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不专业行为屡见不鲜。


诉诸情感和倾向往往比报告事实更能影响民意,这种状况让一些媒体的报道具有更多的主观性,并且传播着鱼龙混杂的过量信息。


在信息传播数量、速度和复杂程度都大幅提升的背景下,我们面临着一个严肃而且紧迫的课题,那就是让真实、客观、全面的新闻报道,在信息洪流中脱颖而出并传达给公众。


虚假新闻常常给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带来毁灭性打击,还会极大地毒化社会环境,败坏道德风尚。



然而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已经习惯于在网络上获取信息。网络在带给人们空前便利的同时,也成为虚假新闻滋生的温床。网络传播的匿名性、便捷性、互动性以及低门槛性等,使得虚假新闻一旦传播开来,便很难有效控制。


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普及,全世界的文化生态都发生了空前的改变,媒介素养已然成为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不同媒体传播的信息时,表现出的信息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而对虚假信息的鉴别能力是衡量一个人的媒介素养的最重要指标。


具有良好媒介素养的公民能够正确地、建设性地利用大众传播资源,持续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然而,我们的公众媒介素养普遍而言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比如,一些网民表现出“后真相”时代的显著特征,即倾向于只相信那些符合各自偏好的信息。



总体上说,公众的媒介素养是由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加速,公众媒介素养的教育成为网络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充分认识提高公众媒介素养的必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


普及网络素养教育,提升网络道德意识。相较于现实世界的社会关系,数字信息技术建构了一个更为自由的虚拟世界,网民在交往互动、社会参与、成长发展等方面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不适应性。


因此,处理好科技与人文的平衡,就必须提升网民的网络文明素养,在网络空间重构道德规范,使网络技术与人文价值相统一。



责编:孙浪
监制:李红梅


参考资料:
1.《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如何“治”才能“止”?》网信中国
2.《让网络谣言无处遁形 网络辟谣标签专项工作正式启动》中央网信办举报中心
3.《守护网络诚信,共筑美好网络家园》光明网
4.《破解网络乱象 助力网络文明建设》央广网

往期回顾

数字赋能 乡村走出“中国标准”

辟谣周周报 | 构建清朗网络空间,营造积极网络生态

智慧司法推动网络法治文明建设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