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量质齐飞 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发展成效显著,产业含金量含新量明显提高。
2022年9月2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 “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新闻发布会。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司长乔跃山在会上介绍,“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主要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以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近十年来,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效益稳步增长,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企业实力不断提升,行业应用持续深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乔跃山表示,接下来将采取鼓励集成电路产业融合创新、提升电子元器件高端供给、加快繁荣软件开源生态、支持中小企业特色化发展等一系列措施,扎实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
我国信息技术产业量质齐飞
从2012年到2021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1.6%,营业收入从7万亿元增长至14.1万亿元,在工业中的营业收入占比已连续九年保持第一,利润总额达8283亿元。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业务收入从2.5万亿元增长至9.5万亿元,年均增速达16%,增速位居国民经济各行业前列;2021年利润总额达1.2万亿元,较2015年翻一番。
十年来,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第五代移动通信等领域技术创新密集涌现。超高清视频、虚拟现实、先进计算等领域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
基础软件、工业软件、新兴平台软件等产品创新迭代不断加快,供给能力持续增强。
全国软件著作权登记量从2012年的14万件增长至2021年的228万件,年均增长率达36%。
十年来,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021年,14家中国软件名城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业务收入占全国软件业比重达78.4%,产业集聚效应凸显。手机、彩电、计算机、可穿戴设备等智能终端产品供给能力稳步增长,内需升级趋势明显。
如4K电视机加快普及,2021年我国4K电视机出货占比达到72%。国内多条全球最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投产,全柔性AMOLED面板生产线批量出货,8K超高清、窄边框、全面屏、折叠屏、透明屏等多款创新产品全球首发。
十年来,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赋能、赋值、赋智作用深入显现。面向教育、金融、能源、医疗、交通等领域典型应用场景的软件产品和解决方案不断涌现。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健康码、远程办公、协同研发等软件创新应用,有力支撑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
汽车电子、智能安防、智能可穿戴、智慧健康养老等新产品新应用发展取得扎实成效,虚拟现实、超高清视频等应用场景丰富用户体验。
信息技术产业融合面临挑战
不过,尽管十年内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是关键性核心技术掌握能力仍然不足,原始创新薄弱。
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人工智能核心技术产业白皮书》指出,我国在创新优化和工程实现技术方面有一定优势,但在颠覆性、阶跃性技术方面依旧不足。
例如,我国在视觉、语音等基础智能工程实现全球领先,算法模型的二次创新优化能力突出,但距离深度学习理论体系等颠覆技术和卷积神经网络等阶跃性算法技术仍差距较大。
此外,以集成电路技术为例,英特尔和高通为代表的国际半导体芯片公司已垄断大部分的核心和主流芯片市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自主研发产品主要集中在中低端领域,高端核心芯片自主技术严重缺乏。
二是各领域学术研究起步较晚,产业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突出。
我国大数据研究相较于2002年起步的西班牙晚了8年,5G、区块链领域研究与世界基本同步。2001年美国的人工智能和云计算领域产出总量已达1095篇和1242篇,是我国的3.6倍和8.9倍。
当前,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有一定基础,但在技术、区域、行业三个方面都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三是融合发展路径尚不清晰,供需能力不对等。
尽管目前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已涌现出一些典型场景和示范工厂,但主要以领先企业的点状探索为主,缺乏对不同行业融合发展经验的积累提炼,尚未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模式。
一方面,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智能制造装备、工业软件等传统领域融合深度不足,相关企业缺乏支撑各种创新活动的新型技术产品与解决方案,相对标准化的产品方案难以满足不同行业、企业规模差异化需求。
另一方面,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前期投入较高,我国中小企业较多,投入能力不足,还无法有效支撑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探索需求。
四是人才储备缺口大,人才培养与发展需求不匹配。
新一代信息技术属于智力密集型产业,人才则是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2020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5%,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缺口达到750万人。
目前我国人才储备培养体系中创新创业领域教育模式相对单一,融合创新能力提升效果不够理想,培养模式相较于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才需求变化存在滞后性。
信息技术产业融合发展方向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首先需要促长板、深融合,以强国思维引领科技创新发展。
在针对重点“卡脖子”领域补短板的同时着力促长板,在5G、人工智能等我国具备一定竞争力的领域,强化整体创新体系建设,形成具备引领能力的我国产业标准与认证体系,发挥好我国顶尖企业与一流科技社团作用,将相关标准向国际推广,牢牢掌握创新和发展的主动权。
深融合,围绕5G、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支持引导产学研用协同攻关,共同开展融合发展技术研发、试验验证和产业化应用,加快推动面向不同行业的智能制造装备、工业软件和解决方案的成熟化和产品化,不断降低融合应用成本,着力解决“不敢用”瓶颈。
其次是探索特色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构建一体化融合发展服务网络。
智能制造业融合先行,深化融合应用,建设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工厂,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创建智能制造先行区,构建“点线面”结合的试点示范体系,发挥先进典型带动作用,探索形成融合发展的标准化、模块化、精准化推广路径,加快解决“不会用”难题。
鼓励各类主体建设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咨询诊断、产业供给、人才金融等资源集聚,加快行业知识库、模型库、数据科学模型、人工智能算法以及轻量化、模块化行业应用套件等开发积累,以智能制造数据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为核心,加快构建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公共服务网络。
最后是加快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专业领域创新人才培养。
新一代信息技术涉及学科广泛,需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加强基础人才培养和交叉学科建设。着力于基础人才培养,解决基础人才不足和应用人才过剩的不平衡问题,缓解新型技术产业基础薄弱的难题。
鼓励交叉学科建设,促进计算机、数学、物理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打破学科壁垒,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相关领域学科知识体系,丰富基础人才知识储备。
推动建立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和人才实训基地,开展新型职业技能培训,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完善人才教育培养机制。
责编:孙浪
监制:李红梅
参考资料:
1.《工信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效益稳步增长》中国经济新闻网
2.《一图读懂十年来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成就》工信微报
3.《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量质齐飞:电子制造业在工业中营收占比第一 软件服务增速领跑》人民邮电报
4.《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数字引擎"释放强劲动能》经济日报
5.《加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融合 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