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决胜未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人才是第一资源

紫东君 人民中科研究院 2024-01-09

古往今来,人才都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


10月16日,习近平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他说,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古往今来,人才都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进入21世纪,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毫无疑问,人才已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决定性战略资源。



01

世界前沿科技人才竞争不断加剧


当今世界围绕科技制高点的人才竞争不断加剧,呈现出供需矛盾突出、竞争重心上移、空间集聚加速、跨国流动高频等鲜明特征。谁在人才竞争中占据优势,谁就能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


物联网 (IoT)、5G、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现被新加坡列为将在未来三到五年内推动对技能需求的关键技术趋势。


新加坡TechSkills Accelerator (TeSA) 计划中,通过微软和非营利组织 Generation 与新加坡当地政府机构的合作,全球已有16万人员参与了关于人工智能、物联网和云工程等技能培训。



新加坡通信和信息部长 Josephine Teo 公布了近5年来科技劳动力情况,数据显示,自 2017 年到 2021 年,新加坡的科技劳动力增长了将近30%。


“我们知道要探索5G和其他新兴数字技术的新领域,熟练的劳动力至关重要。”Josephine Teo 在发布路线图时表示,新加坡政府正优先考虑提高当地250万劳动力的整体技能,使其具备所需的数字技能。


由此可见,长期以来如新加坡、美国等发达国家把吸引集聚全球优秀人才作为国家战略,大量引进高水平科技人才和留学生,为创造和保持科技与经济竞争优势提供了重要人才资源。



与此同时,美国等发达国家还在科技和人才上不断加大对我国的遏制和打压,使我国人才工作面临新形势新挑战。要增强忧患意识,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



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宏大的科技人才队伍,2019年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到480万人年,占全球研发人员的比重超过30%;专业技术人才接近7840万人,其中集聚了以两院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高端人才。


同时也要看到,与世界科技强国相比,我国科技人才队伍的结构性矛盾突出,战略科学家、高水平基础研究人才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人才匮乏。


从国际科技人才竞争格局看,在量子信息、5G通信、高速铁路、民用无人机等领域我国处于领先地位,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应用等领域中美双雄并峙,在信息、生命科学等领域的大部分基础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方面,我国还处于跟跑地位。


要从根本上实现我国科技发展从跟跑向并跑、领跑的转变,改变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上长期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必须加快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走出一条从人才强到科技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创新发展和民族复兴之路。



02

充分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


此前,在中国科协年会上发布的《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2020)》显示,截至2020年底,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已超1.1亿人,39岁及以下人群约占3/4,年轻化特点和趋势明显。


近年来,中国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天宫”览胜、“嫦娥”奔月、“蛟龙”入海、“天眼”探空、“墨子”传信、高铁动车、“北斗”导航、C919大型客机……这一切的背后,都有平均年龄不到40岁的核心科研团队的勤奋身影。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人才的重大部署,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中国的科技人才发展驶上快车道,为国家科技创新和科技强国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变,国际科技交流合作遭遇逆风,加快提高中国科技创新能力,是中国实现科技水平从追赶到并跑甚至领跑的根本保障。


今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了《国家“十四五”期间人才发展规划》,强调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不断释放的科技人才活力、持续提高的科技人才量质,正将中国源源不断的人才优势迅速转化为澎湃的创新动能。



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中国全方位推进人才培养,鼓励科研人员勇攀科技高峰。10年来,中国重点学科、前沿科技领域人才培养不断加强,人才规模持续增长并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


美国乔治敦大学安全与新兴技术中心曾发布报告称,每年美国的大学每培养2名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类博士毕业生,中国的大学就大约能培养3名。报告还预测,到2025年,中国这几类专业博士毕业生人数将大约是美国的近2倍,超过7.7万人。


此外,中国实行开放的人才政策,不唯地域引进人才,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地用好先行先试优势,通过人才出入境便利化改革、境外直接申办中国“绿卡”等政策,优化国际人才服务。



激励机制不断强化。中国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人才制度优势。人才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极大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


“十三五”期间,全国213万项科技成果实现技术交易,是“十二五”时期的1.52倍。到今年6月底,中国发明专利有效量累计达到390.6万件。


2021年,中国国内发明专利、PCT(专利合作条约)国际申请量均居世界首位;中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上升到第12位,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创新环境不断优化。10年来,中国始终把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开发摆在突出位置,布局建设了40多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全力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中国还将更多科研项目向青年科技人才倾斜。“十四五”首批启动的重点专项中,约八成设有青年科学家项目;各级科研机构、各地区的重大科研项目,都为青年科技人才开辟“绿色通道”。


《2021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报告》显示,中国国际顶尖期刊论文数量排名世界第二;截至2021年9月,中国高被引论文、热点论文数量继续保持世界第二。



中国科技创新成果不仅推动了自身高质量发展,还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走出国门,在沿线许多国家和地区落地生根,既为当地增添了发展新动能,又改善了其民众福祉。


数字经济成为中非合作重点方向,绿色清洁能源产业蓬勃兴起,基于北斗系统的土地测绘、精准农业、数字施工、智慧港口等成功实施,新冠疫苗研发和生产加速推进……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科技创新活力不断释放,世界将有机会分享更多中国科技创新成果。



责编:孙浪
监制:李红梅


文章参考:
1.《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人才是第一资源 创新是第一动力》经济日报
2.《青年才俊挑起中国科技创新大梁》中国科协
3.《决胜未来 习近平为科技人才指明方向》央视网
4《建设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光明日报
5.《IoT、5G、云计算,被新加坡列为找工作的关键技能》AI科技评论

往期回顾

   热烈祝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以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


照“谣”镜 | 建立健全长效辟谣机制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