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好好活着却突然发现自己“被死亡”,不仅在网络平台被祭奠还有头像、生活照、悼词……
福建厦门一女子日前发现自己“被祭奠”,引发网友热议。“人还活着却被人网络祭奠4.3万次”话题登上微博热搜。
近日,厦门市思明区法院通报了一起侵权案件。福建厦门一女生被好友告知,一网络祭祀平台设有自己的纪念馆,包括灵堂、详细个人信息和照片。该馆建立于2016年,累计访问量达4.3万余人次。
此次事件中,网络祭奠平台未能落实实名认证,信息监管出现漏洞,导致出现了“人明明活着却被祭奠了6年”这样的荒唐事。这违反了《民法典》相关条令,触犯了法律法规的红线。
网络祭奠,与“云祭扫”同义,是一种信息化、便捷式、环境亲近的新型祭奠方式。2007年清明节前夕,民政部下发《民政部关于做好清明节期间群众祭奠活动相关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推广“网上祭奠”等文明祭祀方法。
近年来,为避免现场祭扫可能引发的聚集性疫情,全国多地发文“暂停现场祭扫活动”,“云祭扫”也因此趋于活跃。据了解,用户不仅可以在网上祭奠系统中建墓,还可以实现行礼、献花、上供品、点烛上香等扫墓操作。
近些年,网络祭奠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使用。据民政部网站公布的数据,截至2022年4月初,全国共有2304个网络祭扫平台,网络祭扫群众695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75.7%。古人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网络祭奠的面世与推广,本是以现代科技改造传统习俗的一次有益尝试,迎合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行孝抗疫两全其美的现实需要,意在化解“祭祀污染”难题,引领绿色环保风气,应该为之叫好。然而,在实际运行中,网络祭奠却问题频发、乱象丛生,有人恶搞给活人建网墓,有些平台收费套路多,甚至借名人、烈士“吸金”,有些平台出现了封建迷信的祭祀用等,这些乱象点燃了不少“云端乌烟”,造成社会规则和思想的污染。
比如,在一些网络祭祀平台上,香、蜡烛、鲜花、火供、鞭炮等一应俱全,除个别项目免费外,许多项目只要点击就会跳出充值页面。一辆“豪华轿车”88元,一个包含“专属音乐”“专属纪念皮肤”等功能的“至尊纪念馆”一年收费588元,10年收费1888元。为鼓励用户充值,一些祭祀平台还设置了“香火”排行榜,祭拜品越多,纪念馆排名越高。
为了创造更多利润,这类网络祭祀平台放松对于网络祭祀申请人的身份信息及被祭祀者的真实性核查。比如,创建和登录不需要提供任何信息,被祭奠中甚至有大活人。为了方便“云”祭祀,不少公司均推出了对应的客户端或者网站。然而有记者体验发现,部分网站注册并不需要提供真实身份信息,为逝者创建的“纪念馆”也同样不需要真实信息,可以随手填写。照片甚至可以随意上传一张表情包,而这些信息也没有任何审核。
前不久,线上祭奠网站“孝爱之家”网出现了侵华战犯的网络祭奠页面、堂而皇之为战犯“招魂”,这种情况的出现则是置民族历史于不顾,公然蔑视、挑战社会公序良俗的底线。如此种种越线行为,与设立网络祭祀健康、文明的初衷背道而驰,与法律、道德的规范水火不容,必须得到重视、加以严惩。在网络祭奠的乱象中,拿活人进行恶搞,俨然已经侵犯了“被祭奠者”的姓名权、名誉权等权益,有的时候还可能在网络和现实中造成误会引发系列矛盾纠纷;假如还编造、添加造谣的生平简介,就可能涉嫌诽谤罪;商家趁机玩套路、搞欺诈,收费后却不祭扫或者虚假祭扫的,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广告法》相关内容,涉嫌虚假宣传。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本该是绿色、文明的网络祭祀,决不能再任各种乱象像脱僵野马一样狂奔。还网络祭奠一片天朗气清,必须抓牢平台主体责任。网络祭奠平台信源失察、监管失责,就会导致祭扫失序、人心失定。疏通平台各环节审查治理效能,有利于纾解症结、杜绝失范。2022年4月,国家网信部相关部门已下发通知,部署开展清明期间网络祭扫规范管理工作,督促指导属地网站平台健全平台管理制度规则,切实履行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从不得歪曲历史、不得随意创建网上烈士纪念馆、严防活人被祭拜等层面对网站工作作出要求。
如何将上述要求落到实处,及时发现、清理、惩治一批侵犯公民权利、破坏历史公正的“乌烟”平台,各地还需不断严化规定、细化保障。
在倡导绿色、文明的祭祀方式的大背景下,相关政府部门应采取措施对网络祭奠有一个正面的指引,及时制定相关法规条例,实施有效管理,加强监管,为网络祭奠的长远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编辑:岳青植
监制:李红梅
文章参考:
1.《网络祭奠又失范,“云端乌烟”更得治》红网
2.《人还活着,却被网络祭奠4.3万多次?法院判了》央视网
3.《网络祭奠:把缅怀搬到虚拟空间》中国文化报
4.《网络祭祀不该着了“恶流量”的道》中工网
5.《“互联网+”时代网络祭奠让追思多一种选择》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