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成果解读|南京都市圈交通发展战略研究及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布局深化协同研究



今天,我们和大家分享的“2023年度南京市优秀国土空间规划”一等奖作品,是由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编制的“南京都市圈交通发展战略研究及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布局深化协同研究”



本次研究着力探索了构建南京都市圈面向全球的交通枢纽体系和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运行高效的交通运输网络,明确了南京都市圈交通发展目标及各子系统战略任务,并分机场群、铁路网、海港、公路网等方面明确发展目标、发展策略及布局方案,基于用地布局和交通联系需求进一步优化跨界地区通道布局,支撑引导跨界地区协调发展,并提出实施计划与保障措施,努力促进都市圈城市间合作交流水平的不断提升。

研究成果受到相关专家、南京都市圈城市主管部门的高度认可,核心成果已被纳入《南京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及南京都市圈其他县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有效支撑了南京都市圈及周边区域综合交通体系发展。






























六大战略任务


在继承并全面评估上一轮都市圈综合交通协调规划提出的“提升枢纽、强化通道、整合港口、优化服务”战略任务实施情况基础上,本次研究紧密对接落实《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明确的六大战略,提出南京都市圈交通战略目标为“至2035年,形成开放、集约、协同、高效、绿色的一体化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提出了六大战略任务,并基于发展目标提出相应的指标体系。

以枢纽为核心,构建空/铁、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等体系的换乘衔接系统


❖共筑国际门户枢纽群

构建功能互补、互联互通、协同共享的南京都市圈国际门户枢纽群。提升中心城市空港、海港、陆港能级和地位,推动“三港联动”。禄口空港积极参与共建长三角国际航空枢纽群,依托高铁网、轨道网和高速公路网提升辐射力和可达性,与南京都市圈各城市空港构建层次丰富的空港枢纽群;提升国际性航运物流中心地位,共建江河海联动航运中心,一体化配置都市圈港口资源,形成更强的南京都市圈港口群辐射能力。统筹高铁枢纽体系建设,实现南京都市圈高铁服务全覆盖。






  

❖共筑八向骨架大通道

加强铁路、公路、航道统筹规划建设,形成以南京为中心,以沪宁、宁杭、宁宣黄、宁安九、宁合、宁蚌、宁淮连、宁通等“八向”为射线的大通道,强化与京津冀、上海都市圈、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内主要城市群、都市圈的联系。

南京都市圈八向骨架大通道构想示意图



❖共建轨道上的都市圈

统筹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建设,强化不同模式轨道交通换乘衔接,全面提升轨道交通服务水平,逐步形成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公共交通出行方式,打造互联互通、便捷通勤的轨道上的南京都市圈。

南京都市圈轨道交通发展模式示意图



❖完善综合立体交通网

发挥南京都市圈公铁水空管多种运输方式齐备的优势,构建完善的都市圈综合立体交通网。充分发挥南京都市圈河流密布、航道天然成网的独特优势,推动都市圈海港、江港、内河港分工合作、协同发展。布局完善“环+放射”骨架公路网络,构建南京都市圈环线高速公路,串联广域空间。深化中心城市跨界毗邻地区通道衔接,消除“断头路”。


❖共享同城化出行服务

建立都市圈“十廊放射”复合交通走廊,依托走廊复合一体化的铁路与城市轨道、一体化的公路与城市道路,强化南京与周边城市的联系。推动南京都市圈城际公交网加密和换乘中心构建,逐步优化城际客运票价体系,全面推行联网售票一网通和交通一卡通。推动公路客运高效衔接,构建南京都市圈环线高速公路,积极推进环内高快速一体化路网及同城化生活圈建设。


“十廊”方式引导空间结构示意图


❖共商制度化发展机制

依托南京都市圈党政联席会议,深化拓展多形式多层级协商沟通,确保规划落地实施,滚动编制近期行动计划及年度工作要点。建立南京都市圈交通系统动态评估工作机制,适时开展中期评估和建设项目后评估,并根据规划落实情况及时动态调整。




两项主要成果


统一跨界毗邻地区

道路通道衔接方案与图表


充分考虑南京都市圈各市现状毗邻地区道路运行状况、国土空间“三区三线”划定成果、毗邻地区组团的开发程度,按照节约集约发展、供给-需求协调、交通-空间产业协调的原则,形成了南京-镇江、南京-溧阳、南京-宣城、南京-马鞍山、南京-滁州、南京-扬州毗邻地区道路通道衔接“一图、一表”。

南京都市圈毗邻通道衔接一张图


形成数据库、项目表

并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为确保本次规划研究项目能够实施,同时减少与“三区三线”矛盾,本次研究首先明确南京都市圈各市衔接通道廊道控制标准,将跨市重点项目形成数据与项目表,纳入各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数据库与项目安排表,确保项目后续能够实施落实,同时也为各市区级层面规划、详细规划衔接提供依据。

形成统一的廊道控制原则、纳入各市国土空间规划项目库




四大技术特色


借助多方多源数据 
本次研究开展了基于大数据的通勤联系分析判断南京都市圈发展阶段及通勤特征:南京都市圈目前当前处于培育阶段,通勤联系覆盖至句容市、当涂县、来安县、博望区、和县,通勤率接近3.5%,接近东京都市圈测度标准。基于百度慧眼大数据及人口、产业分析,本次研究判断了南京都市圈放射走廊客、货,公路、铁路出行规模:宁镇、宁句、宁滁北等方向客、货运联系较为紧密,宁黄、宁和方向客、货运联系相对较弱。

基于大数据及人口、产业分析判断放射走廊客货公铁出行规模



以都市圈为整体系统谋划形成合力

本次研究突破了单个城市视角,以南京都市圈为整体,系统分析南京都市圈的区位优势和发展使命:对外通过共筑国际门户枢纽群与共筑八向骨架大通道,满足国家级和省级运输通道和枢纽在都市圈内的布局要求,不断提升南京都市圈对外辐射能力与连接能力;对内通过共建轨道上的都市圈与完善综合立体交通网,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构建紧凑开敞的都市圈、都市区空间格局,支撑产业、经济、科技等各种要素的高效流通。

本次研究突破了传统规划中综合交通体系内各交通方式之间相互分离、综合交通与城镇空间、产业空间相互分离的藩篱,提出了复合型综合运输通道、交通走廊、综合运输枢纽、轨道交通等分级分类方法和战略布局方案,交通引导下的都市圈差别化城镇空间、产业空间布局方案。采取分层规划的研究思路,面向不同空间层次(国家及长三角层面、南京都市圈层面、跨界协作都市区层面)提出了圈层目标、交通服务、枢纽体系、网络通道、运输保障等各方面规划研究重点与任务。


南京都市圈分层次交通体系发展视角及关注重点


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本次研究提出要加强对长江、宁镇山地、皖东南丘陵和洪泽湖、石臼湖、固城湖等结构性生态区域的保护,加强跨界地区基本农田保护,把耕地保护红线放在首要和优先位置,集约布局战略性交通通道。研究形成了南京都市圈道路通道衔接“一图一表”,促进了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节约3平方千米左右的建设用地指标。





三大成果创新


 01 创新提出新时期南京都市圈交通发展指标体系


本次研究提出了开放、集约、协同、高效、绿色五大方面指标体系,其中:“开放”主要体现南京都市圈在国际循环中的重要作用;“集约”主要体现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广域TOD导向开发集约节约使用土地理念;“协同”主要体现南京都市圈各市之间毗邻通道的衔接优化;“高效”主要体现相应交通强国战略,南京都市圈在各空间层次的时间可达性目标;“绿色”主要体系相应国家双碳目标,加强轨道交通建设提升绿色出行比例。

南京都市圈多模式交通供给示意图



02 创新提出毗邻地区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协调路径与准则


本次研究总结归纳形成了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协调路径与准则,明确节约集约发展、供给-需求协调、交通-空间产业协调原则:以仙林-宝华、汤山-黄梅、明觉-博望、乌江镇、丹阳镇等为代表的生活空间高度连片发展的跨界地区,可先行先试按照一个城镇组团,统筹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对接与共建共享;对以龙袍-仪征、永宁-汊河、滨江-慈湖等为代表的未连片发展、设置生态缓冲区的跨界地区,应充分利用高快速、干线公路等高等级道路,跨界地区通过内部道路衔接至高等级道路再进行衔接。


综合考虑跨界地区人口分布、建设用地、功能定位、组团间距类型,确定组团之间关系类型,分为强强、强弱、弱弱联系,根据不同组团关系,合理确定通道布局模式指引。

南京都市圈跨界地区组团间道路设施配置指引


03全周期、全要素的跨行政区域国土空间专项规划研究


本次研究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体系确立后,南京都市圈层面率先开展的跨行政区域交通专项规划研究,为国土空间跨区域专项规划提供了有效支撑。总体层面,本次研究的六大战略任务、综合交通方案布局、项目清单已全部纳入南京市及周边各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同时各市传导至区县总体规划;专项层面,本次研究成果为未来南京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的编制提供支撑;详细层面,本次研究形成的项目数据成果,可为未来南京市城镇开发边界内的详细规划及村庄规划提供指导。


此外,本次研究列出近期都市圈重大建设项目,可为各区国土空间近期实施方案提供支撑;确立的“战略引领-刚性管控-近期计划-动态评估”机制,可为未来项目的规划-管理-实施提供制度化支撑。



全周期支撑传导模式示意图





END






来源:南京市规资局

编辑:薛丹

审核:王文心、 杨婧雯

往期回顾

2024南京都市圈生态环境联席会议召开

江苏省林业局部署宁镇扬三市重大林业有害生物跨区域联防联控工作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南京都市圈建设办公室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