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看待「本科生自制光刻机」这一报道?

是说芯语 2021-01-17


“是说芯语”已陪伴您557天



先说背景:

我是学芯片设计的(本科某不知名985,研究生top2拟录取),亲自参与过微米级别(几千个纳米,按照新闻稿里的标准那妥妥的是纳米级别咯)芯片的生产流程(涂脸光刻显影氧化蒸镀等等全套流程),以及0.13微米(130nm,按新闻稿的标准是不是应该称为皮米级别?/doge)芯片的前后端设计。


我自己设计的130nm芯片,注意这个绿板子不是芯片,芯片在中间被黑胶封起来了,其实只有不到1平方毫米大


再说态度:


对于事情本身我觉得挺好,本科生自己动手diy,没必要计较先进与否,有没有用,甚至这玩意是不是能叫光刻机(后面我会吐槽这个的),单单这个过程中对动手能力与工程能力的锻炼就很有意思了。


但是!但是!!!!明明是个类光刻机的diy设计,媒体为什么要重点突出光刻机?为什么要犯一堆常识性错误?这什么要故意歪曲事实?(比如明明是微米强行说成纳米)?为什么堂堂人民网要这样蹭热度????



再说危害性(新闻具体的问题我放在后面说):





对于普通读者,这样的新闻稿让中国本就普及的不好的微电子基本知识雪上加霜,整个芯片设计生产流程理解起来是需要很多前置知识的,我们不奢求所有人都要掌握。但是民众对于光刻机这样重点技术节点的感性印象就是通过日常新闻一点点建立起来的。如果新闻里出现了严重错误,民众就会往错误的方向去理解。错误的感性认识一旦建立,民众的价值判断就会出问题。说个最直接的,马上面临高考后选专业的高中毕业生看了这个新闻后,会不会认为光刻机就是显微镜+雕刻机?那么对这两个东西感兴趣的学生就可能会报名微电子专业,而不是明显更适合他们的自动化/机械一类。但微电子专业的核心是显微镜和雕刻嘛??完全不是好嘛!等他们满怀对机械的兴趣来到学校,发现自己学习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电子、磁场、频谱、逻辑门,有多少学生会后悔不已,学不下去?社会上又有多少人会发出天才都培养废了的抱怨?




对于社会舆论。一会儿是荷兰光刻机多么先进中国科研机构怎么都弄不出来,一会儿又是本科生凭着一张图纸(没错,新闻里的图纸就是一张照片,人类迷惑行为),就搞出了纳米级的光刻机,怎么说?这种因为各自追求新闻热点,刻意夸大扭曲事实造成的舆论混乱,会不会让普通老百姓觉得中国的科研机构都在骗钱混日子?我相信中国的舆论弱势,一方面来源于西方的意识形态入侵,另一方面也和个别二流媒体不专业的宣传脱不开关系。



人民网编辑口中的“图纸”




让专业内的从业人员和科研人员感到尴尬甚至愤怒。这个没什么好说的,一堆啥也不懂的小编在这里对本行业内的事情指点江山,不尊重基本事实,明夸实损,回家亲戚难免来一句“我听说某某大学本科生都能做光刻机了,你在研究所头发掉了媳妇也不找,都在干什么?”





对新闻人物本身的伤害。因为新闻作者的随心所欲,网友喷新闻的时候难免波及到新闻的主角,如果舆论进一步发酵甚至可能对他造成一定程度的网络暴力。



随便说一说这个新闻里的槽点:


75微米说成纳米级的,这个很多答案都说了,我就不展开说了,只多说一句:何苦呢,实事求是他不香吗?

这东西他和一般意义上的光刻机不是一回事啊。光刻机是把掩膜版上的图形转移到光刻胶上的设备,新闻中的设备是在光刻胶上直接画画的设备。用低速度在材料上刻图案和光刻机解决的问题根本不是一回事,前者学过高中物理的人应该知道,直接拿电镜在原子层面上写出个汉字都不难好嘛。


新闻自己说了,是雕刻,看动图也知道这就是用光轴在xy平面上定位雕刻(别问我怎么知道的,我用这套方案做过三轴的)


新闻中对精度的定义。这个就更糟心了,光刻机只说精度定义比较复杂,但是无论如何也不是在平面上雕出一个直径75微米的圆孔就叫精度75微米了。按这种说法,我自己用针尖在石蜡上轻轻扎一下,形成了一个小孔,也是高精度光刻了?


心疼这个本科生,明明两个圆点之间的距离更小一点,也更勉强能符合光刻精度的定义,新闻稿里给他找了个更粗糙也更不靠谱的数据


新闻的导向问题。不强调发明过程中查阅文献、咨询专家、技术创新的地方,反而这样写:


整个制造过程都是在一间超简陋的小书桌上完成的,全部数学演算全靠一张白板,所有的材料都堆放在桌上地上,简直就是“家居实验室模范”。


什么意思?光科学家生活艰苦还不够,大学生自己做实验也要强调艰苦??还家居实验室模范??我没理解错的话,模范的实验室且不论实验设备高端与否,实验室安全、操作规范、符合实验要求才能称得上模范吧?为什么宣传国外小孩做实验就可以是“高端设备”、“家庭支持”、“学校鼓励”,到了中国学生这里就得是简陋的桌子加一张白板?这就是鼓励创新的方法吗?


对于学生创意的来源我就更不想吐槽了,不谈读文献,不谈请教业内人士,只说想做自己的芯片,结果却开始做光刻机了(类比一下:想学汽车设计的人开始学怎么设计数控机床了,想学烤面筋的人开始学燃气灶的设计了);光刻机的“图纸”,是从其他学校同学那里打听来的(版权意识和科研的严谨呢?)……不一而足吧,反正我敢打赌这一篇文章会让很多人对科研产生误解。



最后胡乱说几句。技术不是这个文章的问题所在,重点在于报道的态度和方式。蹭热点夺眼球是媒体天然的属性和生存的必然,但是背后想要把普通读者引导向何方,取决于媒体人的追求和能力。不能做到完全的精准不是个事,毕竟这是新闻不是论文,但是一些遣词琢句的事,哪怕多想一会,多问一句,也不至于让一个媒体创作出一篇这样的负能量满满的东西。



文化强国,要是由这种二流报纸来引领,难矣。


本文授权转自:知乎,作者:彭译锋。


“是说芯语”已陪伴您557天


推荐阅读:

【下篇】存储器的未来:无处不在的科技消费
媒体口中的5G ≠ 真实的5G
华为,无非两种命运
想从事芯片行业,大学要怎样选专业?
中国半导体与美国的差距到底有多大?


----------------------- END-----------------------


是说芯语转载,欢迎关注分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