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芯片行业急缺 30 万人,为什么大学培养的人才八成却在转行?

是说芯语 2021-01-16

“是说芯语”已陪伴您666天


来源:知乎

作者:小奔


高校学科培养方向与芯片用人市场有错位:


国内高校的微电子专业,大多是从半导体分出来的,而半导体又是从物理系分出来的,因此,国内大多数微电子科班培养都偏重于器件方面,本科生课程设置中,半导体物理、器件物理等理论底层打的很深,但更接近工业岗位的电路设计相对薄弱。同时,高校的另一重点是科研,科研并不重视当前已经商用的工程技术,对于研究型的硕士博士培养,也比较偏重于新器件、新工艺方面。


用人市场情况1:器件,工艺开发,工艺整合,这类Fab相关的岗位,没有PhD的积累是很难胜任的,但,是,这个领域,其实并不那么缺人才!大型的Fab数都数得过来,小型Fab,抱歉,基本没有。每个Fab,每个工艺环节,需要多少名工程师,每年需要新增多少人?再看看每年各大院校毕业多少这方面的博士?不仅仅微电子,物理、化学、材料等方向的博士也一样会来竞争这些岗位。所以,中芯国际并不缺人应聘,自然不需要给高待遇。


用人市场情况2:众多的芯片设计公司,才是缺人的主体,需要更多的设计人才。但是,去问几乎所有的设计公司HR以及Tech Leader,都会得到一个类似的回答,我们很缺有经验的人,新毕业的除非名校,招来了基本干不了活。看出这里的问题了吗?高校对芯片设计类的培养方案无法帮助毕业生达到进入行业的阈值(是不是看着好熟悉)。那这些学生怎么办呢?找不到工作,只能转行了。


芯片行业本身的问题:


从大家很多的回答中,都提到了芯片行业本身的特点。我觉得都挺对的。但这里还是有几点需要分辨清楚:


半导体-集成电路行业,是一个体量很大的行业,但同时又是一个很窄的行业。但这个现象,比较集中在代加工和芯片制造的环节,全球一共也没有几家能够竞争的公司。这个特点确实导致了在这个环节中的公司进入了相互僵持,攻守变化慢,难有新进入者,而只有进一步兼并的趋势,这些都不利于该行业从业者的个人发展。大家拿芯片和金融领域对比,其实能在芯片和金融两者间做选择的,基本上是理论功底很好的PhD,这些人大概率不是做电路设计的,而是集中在Fab相关的“窄”领域的。


那与互联网行业的对比又是什么情况?个人觉得有几个重点:


入行门槛:对同样刚毕业的年轻学生,互联网比芯片太容易入行了。

行业活力:互联网的一个小技术革新,都可能带来层出不穷的新商业模式尝试,由此撬动资本进入试错,尽管能做成的终究是少数,但众多公司的生生灭灭,却为行业维持了更高的人才价格。反观芯片行业,商业规则几十年始终如一,从业者面对的是波澜不惊的缓慢待遇爬坡。

创业难度:这是我离开芯片行业的主要原因。在芯片领域做Startup的难度无疑很大,这不是一个二十多岁能够创业的领域,而相反互联网领域,二十多岁,可能已经做成一家上市公司。


说了这么多芯片业的问题,物极必反,逆向思考下芯片业的优势和未来


芯片行业,相比互联网/金融,不存在青春饭的问题。芯片业的各个岗位,都吃经验,需要大量的不承担复杂管理职能的资深工程师,“科技界的老中医”当之无愧,别说40岁,45岁不怕,干到退休估计都要高薪返聘你回来。


芯片业的岗位,并不需要靠时间推出工作价值,虽然有赶deadline的加班,但与常态化996,007,不可同日而语,如果行业有更多新人进入,分层承担不同难度的工作,这种情况会更明显。


前面分析的种种问题,都是以开放的全球市场化为基础的,然而,众所周知,接下来的芯片行业不再会是一个完全市场化决策的行业了。且这种变化,对国内芯片从业者,总体是利好的。




推荐阅读:

给华为松绑?还是带上新紧箍咒?

疯狂的芯片培训班:「上4个月课,拿30万年薪」

芯片圈的“澜起公式”
任正非:要有足够水平的兵力才能集中优势兵力打赢“歼灭战”
UWB技术产业链,从小米说起
华为 VS 中兴,5G基站国产化程度谁更高?



“是说芯语”已陪伴您666



----------------------- END-----------------------


是说芯语转载,欢迎关注分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