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饭爷的江湖发出的第61篇文章
今天一早有个熟人打电话来,说今年的生意赔惨了。他是做小工厂的,到现在也没法开工。虽然上面说了不能限制复工,但镇上怕担责任根本就不批。这哥们十多年前做的工厂,那时候正是工厂的黄金时代。这几年他工作比以前更努力了,不断尝试开发新客户新产品。但赚的钱却日渐稀少,这两年甚至还赔钱,之前赚的老本都掏出去好多,日子越来越难过。所以这两年他最困惑的一点就是,为啥以前工厂的幸福日子突然就一去不复返了,我想这也是很多中小企业主遇到的困惑。其实他没搞清楚,没啥行业能一直好下去,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不过两年半,一个行业的兴衰也不过十年。赚钱轻松不过是因为赶上了时代和政策的红利。90年代初的好工作是国企,兴高采烈没几年,九十年代末赶上下岗了。00年初的好工作是外企,风光无限体面了十年,中年赶上裁员了。10年开始互联网公司强势崛起,最优秀的毕业生挤破头往进钻,去年也开始寒冬了。唯一的规律大概是红利期你上不去,下行期只有更倒霉。红利没了,之前顺风顺水时候又没做好积累,后面自然就难过了。你可以年轻时候蹬三轮中年以后开宝马,但是把顺序倒过来就不太舒服了。除去意外暴富和有钱爹妈托底,普通人每个年纪都有每个年纪的使命。关于这一点太史公在《货殖列传》早就用十二个字写清楚了:“无财作力,少有斗智,既饶争时,此大经也”第一阶段「无财作力」说的是,当你一无所有时候,需要靠出卖力气赚钱积累资本。没钱的时候下把太多精力花在投资理财上并不值得,口袋里压根没几个大子儿还花大量精力在理财上不是有毛病么。这时候性价比最高的是努力工作升职加薪。你手里有二十万努力理财变成四十万容易,还是努力下赚到二十万年薪容易,我想这个不难判断吧。现在社会非常流行一种说法叫“钱是赚出来的,不是省出来的。”这是个非常扯淡的说法,简直就是多数人完成原始资金积累路上的绊脚石。钱确实是赚出来的,但假如一个人暂时能力有限,那他短期内赚的钱就相对固定。这时候再放手花钱,五百年也没办法完成启动资金的原始积累。有了一定原始积累才有资格进入第二阶段,不然永远摆脱不了卖苦力拿时间换钱的魔咒。第二阶段「少有斗智」的重点在「少有」,「少有」是「斗智」先决条件。二十多岁「无财」时候需要打工赚钱积累资金和资源,三十岁「少有」积累以后就要进入用头脑赚钱的阶段。你已经有一定积蓄,收入也比较稳定,这时候就不能一味靠出卖时间和体力赚钱了。要利用积累的资源继续想办法提高自己的收入扩大现金流来源,还要用之前攒的钱开始学着撬动资产。这时候该做的是根据手上的现金流做好资产配置,通过资产膨胀来让自己的钱增值。同时配置基础的保险防范风险,避免出现意外的大额损失导致一夜返贫。这一阶段是原则是:做好风险防范,扩大现金流,买入资产,适当贷款负债撬动杠杆。这样才能把资产包逐步做大,产生财产性收入。在没有把资产包做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尽量别把钱花在各种无用的炫耀性消费上。等到积累一些资产和存款以后,你也快40岁了,这时候就可以进入第三阶段。
「既饶」的意思是经过多年的打拼和积累,你已经有不少资本和资产了。
「争时」成为你能不能继续上一个台阶的关键因素,这时候你需要等。周金涛有个观点是,人生发财靠康波,讲的就是周期问题。2005年上证指数只有998点,2007年已经到了6000点,你需要等的就是05年这个周期低点。2015年大家还在股市炒的热火朝天,2017年一线城市已经全线翻倍,你需要等的就是15年这个周期转折点。资产只有在价格和周期低点买入才有意义,才能获得后面爆炸性增值。后面转折点来了,一次就能让你的资产和财富翻几倍。财富增长从来不是靠工资收入赚出来的,而是靠资产爆炸增值得来的。你仔细想想,家里有多少财富是你靠工资或者劳动赚来的。很多一线城市家里家里最大的一块财产就是房子。这个房子父辈当初买来才多少钱,后面涨价增值部分多少人一辈子工资都买不起。你以为只有普通工薪阶层财富靠资产增值么?富人们更是这样,只不过他们资产里最大的不是房产,而是股票和各种证券化资产。最近VISA一位高管减持了点股票,最大一笔是64315股,价值1336万美元。
也许Visa的高管很多人都不熟悉,李笑来大家可能更熟悉一点。
这人号称国内的比特币首富,虽然因为割韭菜饱受争议,但他确实用一生实践了太史公的三句话。
李笑来「无财作力」阶段是在新东方,开始是在里面做老师。做了几年老师,积累了一些名气和资源之后,很快出了几本书。
这时候他的人生迈入从主动收入转为被动收入的转折点。
慢慢到达了「少有斗智」阶段。
当时李笑来已经步入中年,做老师加上写书赚的钱应该在千万左右,也算很不错了。
可他所在的城市是北京,想靠千万过上滋润的生活根本不可能。如果按照原来的路子,发财大概还需要二三十年吧。
这对一个中年人是根本没法负担的时间成本。
后面「既饶争时」的「时」来自比特币,靠着比特币他赚到了上亿美金身家。
其实现在我们也站在一个资产爆炸性增值起点的位置。
未来一年多你也会看到无比壮观的一个泡沫,关于这一点其实我们之前已经讲过好多次。
为啥我说文章开头的哥们准备工作没做好,所以到现在难受了呢?这哥们从给别人跑业务到自己开工厂,确实也经历了无财作力、少有斗智两个阶段。从跑业务打工赚钱,到积累资源自己开厂,开局可谓一帆风顺。小工厂开始赚钱就贷款买房,把老婆孩子接到省会城市,在他们村也是人生赢家了。只不过进入第二阶段「少有斗智」,他就停滞了。他以为工厂的生意会一直好下去,所以把每年赚的钱都花在了各种炫耀性消费上。工厂现金流最好的时候,一年可以买南京一套房。他的选择是隔两年换一部好车和出入各种高档消费场所。工厂赚的钱基本每年吃光花尽。后面生意一回落,马上感觉手头捉襟见肘。更倒霉的是去年他老爸得了肺癌,老婆得了宫颈癌。幸运的是他很早给全家买了重疾和医疗险,算是有东西兜底。不然现在生意这么不好加上家里俩人生病,如果只靠他们村里的新农合医疗,怕是真的要卖那套南京唯一的房子了。和他同年创业的还有他表弟,表弟生意可没他做的好,每年工厂的现金流比他少一半不止。不过表弟不咋爱换车,现在还开着辆好七八年前的二手帕萨特。那时候只要现金流还的上月供,有点钱这小老弟就在南京买房。这种清苦的日子大概坚持了快十年,这哥们那时候还时不时嘲笑表弟的车寒酸。2018年南京那楼市暴涨以后开始横盘,看到国家对楼市的各种限制政策之后,表弟卖了手里两套房换到股票,到今天收益还不错。现在表弟丝毫不担心公司出问题,能做就做不能做就关门,几套房子加上股票赚的钱够他安然养老了。尤其是那篇《投资的误区》据他说反反复复看了好多回,而且也在身体力行实践。其实人生每个阶段该怎么做太史公在《货殖列传》早就告诉你了。
之前一直有小伙伴在后台问上次的达尔文重疾下线以后有没有合适的新产品,我也一直没来得及回复。最近有个达尔文2号挺不错的,我们介绍一下,有需要的自行参考吧。这个产品最大的特色就是保障含金量十足的同时价格几乎做到极致。
达尔文2号与同类产品对比,最大的优势是,60岁前触发重疾的赔付条款,能额外赔多50%的保额,相当于买50万赔75万。
单次赔付的性价比之王。
其次是理赔门槛也较低。虽说是单次赔付的重疾险,但轻症和中症也3次和2次的赔付保障,不是纯粹的单次。
轻症和中症,保的是重疾的“前期症状”,比如癌症的早期是原位癌。对轻症和中症的赔付,等于降了理赔门槛,更容易拿到理赔款(当然,轻症和中症的赔付金是要打折的)。达尔文2号轻症和中症的赔付比例,比同类产品高很多。
花相对最少的钱,得到相对多的核心保障。不过这个产品只能卖几天了,2月24日(下周一)晚23点50分,全线下架。
高性价的重疾产品通常很“短命”,说白了,这是保司赔钱赚吆喝的买卖,你牌子没人家平安国寿响,拿什么跟人家抢份额。那就只能是牺牲利润,瓜分下蛋糕了。
让利圈地的做法大家也很熟了,早起的滴滴美团,现在拼多多的“百亿补贴”大家不都觉得香吗?这类保司担心“亏本”的产品,值得我们重点考虑。
建议的组合搭配是50万保额+30年交+保终身+癌症二赔(恶性肿瘤关爱金)。
其他责任加不加,就看你预算了。但是注意重疾险是大额给付形式的险种,保额是关键,既能管医疗费,还能管一段时间的无薪资生活。资金有限的情况下,购买原则是“顶额低配”。
疫情突袭,很多企业机构都暴露出了资金链问题,在当下大家一定要保持警惕,正视风险,多留余地。前阵子,身边朋友满世界囤口罩,一家几口花个大几千上万的都不在少数。那买个商保,给家庭和自己托底也是必须的。眼前的风险是风险,未来的也是。
点击下面小程序,可以直接购买或者预约顾问免费咨询。
切记,健康问卷是门槛要仔细看。
特别是已经检查出一个小毛病的,尽快预约专业的顾问,这点很重要。
灾害和意外是不可预知的,但家庭的生活始终要继续。
做好适当保障是现代家庭的基础操作。
供需要的人参考,祝好。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也可查看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