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KubeSphere 团队:左手产品,右手社区,将开源与国际化进行到底

期待你加入的 KubeSphere云原生 2022-11-11

初心:为什么要做开源

两年半前,我们准备开发 KubeSphere 的出发点很简单,因为看到全球市面上很多商业产品做得不够好,并且很多开源产品的社区版也做得非常简陋,基本上都是功能的堆砌或者简单的 UI 展现,导致很多公司都在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基于 Kubernetes 开发容器平台,这样重复的造轮子也造成社会人力资源的浪费,最终也没有分享出来。

为什么要开源

优秀的产品一定是精心设计出来的,我们希望做出一款更加通用和高质量的容器产品,在没有 Hack 任何底层开源组件的前提下无缝接入上游社区主流的开源项目,提供统一的管理控制界面降低学习和使用成本,满足大部分企业用户的基本需求,并且把产品完全开源出来回馈给社区,让用户有自主可控和安全的环境,为开发者提供高度的自由

开源社区是 KubeSphere 快速增长的催化剂

KubeSphere 团队在两年半前开始写下第一行代码,两年半内发布了 10 个版本,运营了 18 个 SIG,内部团队从最初的 10 个人发展到现在 30+ 人,而社区贡献者从最初只有 10+ 青云开发者,发展到现在有来自青云以外的 80+ 开发者 提交 PR,这些都是因为我们一直在将 DevOps 文化实践到底,才使得版本迭代、团队、社区的规模一直在不断发展壮大。

社区 Contributor

现在两年半过去了,事实证明我们选择做一款 100% 开源的容器产品是非常正确的。KubeSphere 最大的属性就是开源,并且 KubeSphere 团队也一直在非常彻底地做开源。随着 KubeSphere 3.0.0 的诞生,目前已经完全 能够媲美同类的商业产品。开源项目相对于传统的闭源商业软件最大的优势就是拥有 极低的获客成本和快速的传播效应,因为好的开源软件能够快速吸引技术社区的极客们前来体验和尝鲜,打破产品在早期获取种子用户的难题,并且只要有大量的用户尝试我们开源的产品,就会给产品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吐槽或建议,甚至是提 PR 增强功能或修复 Bug,早期的社区用户也会让我们更加了解产品在不同行业的应用场景,这些正向的社区反馈只会加快产品的快速迭代,而快速迭代的开源软件就会变得更契合大部分用户的需求,从而变得更加通用和流行,最终渗透到各行各业,成为某个行业或领域的事实标准。

典型用户

这就是开源软件天然的优势,活跃的开源社区就是 KubeSphere 快速发展的催化剂,而传统闭源软件即使通过高昂的市场推广和一系列冗长的 POC 也无法获取这样的用户规模和迅猛的发展势头。这也使 KubeSphere 仅仅诞生两年多时间就能在市场上获得高度的认可,数千位活跃用户来自 全球 90 多个国家或地区,收获了各行各业的头部客户,还有来自中、美、西班牙和土耳其等国家的合作伙伴联系我们建立合作关系。

跨越鸿沟,迈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过去两年多的时间,很多事情的发展趋势和速度其实是超出我们当初的设想。我们也不禁在思考,我们要做的仅仅只是一个单一和好用的容器产品和用户界面吗?KubeSphere 已经足够成熟了吗?2020 年发生的多个容器厂商的收购是否真的暗示着云原生市场和机会已经过时了吗?

如果你内心的答案是三个 “No”,那说明你确实足够了解 KubeSphere 团队的想法,也足够了解云原生市场的发展趋势。不妨听听我们对这三个问题的解答:

1. KubeSphere 绝不仅仅只是做一个好用的用户界面,这只是 KubeSphere 目前的优点。KubeSphere 始终以用户目标和用户的应用场景为导向,未来一至三年的核心应用场景,从 CNCF 生态的发展趋势来看一定会是边缘计算、AI、Serverless、混合应用架构等大的方向,而我们要做的则是让 KubeSphere 更好地承载这些核心的应用场景,在即将发布的 Roadmap 中你会看到 KubeSphere 正在向这些场景靠近的趋势。并且,KubeSphere 还会逐步把产品能力做得更厚,在云原生存储与网络方向发力,未来也会 propose 一些新的开源项目出来。

工具本身带给用户的价值是有限的,而工具一旦发展成了生态,才会被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所以我们会在 v4.0 去做生态,把 KubeSphere 打造成一个 「高度可扩展可插拔的云原生操作系统」,除了满足能无缝对接 Kubernetes 本身的生态组件,还要让开发者和 ISV 自己的应用通过统一的前端框架无缝接入到 KubeSphere 应用生态中。

2. 如果你看了我们对问题一的回答,你一定会知道,KubeSphere 还处在一个高速发展中。如果借用 《Crossing the Chasm(跨越鸿沟)》 这本书中经典的“鸿沟理论”,即新技术产品的生命周期被分为 5 个周期,而目标用户市场可对应分为 5 类人群,从社区的数据分析来看 KubeSphere 现在正所处于被 Tech Enthusiasts(技术热衷者)和 Visionaries (早期消费者)这两类人群所采用的 Early Adopters 阶段,等待我们去开辟的是更大众化的 Mainstream Market,其实就是全球市场,要让 KubeSphere 真正地走向全球市场,则需要用精心设计的策略跨越鸿沟进入 Early Marjority 阶段,被更加大众化的技术人群所采用。不止是 KubeSphere,这个鸿沟理论也符合 Kubernetes 在全球用户的生产环境所采用的趋势。

跨越鸿沟

3. 容器市场并没有过时,而是云原生赛道才刚刚开启。2020 年的多起收购事件只能说明大厂们对云原生与混合云战略开始变得非常地重视,而单一的容器厂商自身缺少从云端到底层设备一整套完整的解决方案,而用户日益复杂的需求只增不减,这才促使一些大厂的收购快速加码云原生。

KubeSphere 创始成员:一起做有价值的事情

要跨越鸿沟走向更广阔的 Mainstream Market,我们要做的事情还非常非常地多。有社区的用户说,你们团队做的工作真的很酷,事实上,我们更希望做一些对全球的技术社区和生态有真正价值的事情,让云原生技术的采用变得更加具有普适性。关于 KubeSphere 团队正在做的工作以及未来的规划,我们请了 KubeSphere 团队的几位创始成员为大家一一介绍:

@Jeff Zhang

大家好,我在 KubeSphere 团队中主要负责技术架构、多集群、Istio 微服务等方向的工作。从 KubeSphere 诞生之初我就参与了这个项目,中间经历了很多版本的迭代。KubeSphere 项目目标是要减少用户学习和使用的成本,让用户不需要懂 K8s 也能上手,但要让用户感觉到简单,产品背后要做的工作就非常多了。

首先,Kubernetes 的学习门槛很高,如果之前没有接触过相关的技术,光是没见过的名词就有上百个。例如在 v2.0 中我们引入了 Istio 来实现应用治理的功能,这在 Kubernetes 之上又增加了大量的学习成本,什么是 virtualservice, 什么是 destinationrule,即使学会了这些,只有稍不注意写错 yaml 配置,业务可能就受到影响了。在实现这部分时,我们是比较谨慎的,一方面 Istio 还比较新,迭代非常快,API 还处在 alpha 状态。如果我们把 Istio 照搬进 KubeSphere ,那么后续可能就要面临 Istio 频繁更新带来的问题。另一方面,让用户直接面对 Istio 配置太复杂。所以我们采用的尽量是比较通用的术语,比如灰度发布、蓝绿部署等,这些名词大多数用户是一听就懂的。在使用的过程中,用户也不用直面繁琐容易出错的配置文件。屏蔽底层实现的另一个好处是可替代,我们实际是在 Istio 上面做了一层抽象,这一点和SMI很像,这样 Istio 在升级时可以最大程度减少对上层应用的影响。

其次,KubeSphere 最初关注度没有现在这么多,我们在设计功能、流程的时候只能结合仅有的少部分用户的需求,然后把我们自己想象成用户,其实对于能多大程度地满足用户需求心里也没底,颇有种闭门造车的感觉。譬如,KubeSphere 在最初发布的第一年时间内,关注度并不太高,社区知道的人不多。真正感觉用户多起来的时候是 v2.0,当时用户最大的抱怨是占用太多资源,不能选装功能组件。解决这个问题倒不是很复杂,只是因为缺少足够的用户反馈,没有了解到大量用户的真实需求导致这个问题之前一直存在。后续版本我们会引导用户尽可能地在 Github 或论坛上提需求,KubeSphere 3.0 中有大量的功能和改进都是源自用户提出的建议和 PR

KubeSphere 还比较年轻,要做的、想做的事情太多。譬如上面提到的应用治理,我们打算在接下来的版本中加强这部分,增强策略设置,和DevOps对接,和APM系统的对接等。多集群我们目前还只是开了个头,还有跨集群的服务发现,跨集群的调度,跨集群的应用部署、治理等。路途虽然遥远,所幸我们团队的目标非常清晰,非常希望能和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出发

@Benjamin Huo

我主要负责 KubeSphere 可观察性、边缘计算及 Serverless 相关产品。Kubernetes 逐渐成为新的分布式操作系统,成为构建多云混合云的基石。既然是操作系统,那么了解 Kubernetes 及其上运行的应用程序的状态对于用户运维、决策就变得至关重要,是用户使用 Kubernetes 的强需求。可观察性恰恰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可观察性包括监控 (metrics) 、日志 (logging) 和追踪 (Tracing) 等几个方面,K8s 事件 (events) 及审计信息 (auditing) 本质上是日志,也属于可观察性的范畴。

KubeSphere 可观察性团队积极参与 Prometheus Operator/Thanos/kube-prometheus/kube-state-metrics/Grafana/Loki/Fluent Bit 等社区的开源项目,陆续推出了 FluentBit Operator, kube-events, Notification Manager 等自研项目并将其与社区开源项目相结合,集成了到 KubeSphere 中去,提供了业界领先的可观察性产品体验。

我们还会在这个领域持续发力,在完善已有功能的同时,继续开发分布式追踪 (Distributed Tracing) 及 APM 产品、多云与多集群可观察性产品,探讨 Logging, Metrics, Tracing 的融合以及 SaaS 服务化等新领域,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支持云原生边缘计算、Serverless 等领域的需求。感兴趣的小伙伴,非常欢迎与我们一同积极拓展云原生领域的新版图

@Shaowen Chen

我在 KubeSphere 团队主要负责 DevOps 相关的研发工作。DevOps 是一个谁都可以说几句,但谁都不容易说清楚的议题。自动化工具是其基础,端到端的价值链是其关键,还需要一定的方法论辅助。在纷繁复杂的业务逻辑中,帮助用户找到落地实践之路。在用户反馈和咨询的各种业务场景中,打磨 KubeSphere DevOps 产品。

加入 KubeSphere 团队这么长时间,最深切的感受是紧跟社区前沿和自由定义工作。KubeSphere 和上下游的社区很贴近,也十分关注社区新生技术,积极融入产品。工作内容更多是由兴趣驱动,在这里很多需求都是根据社区反馈或主动提出的。如果你想技术和咨询双轮驱动,那么 KubeSphere DevOps 小组将会非常适合你

@Zheng1

我主要负责 KubeSphere 中应用商店、网络、存储、计量计费等模块。在发布 KubeSphere 之前,我们开源了 OpenPitrix 多云应用管理平台,帮助用户在多云环境下打包、部署、管理不同类型的应用。随着以 Kubernetes 为首的云原生架构改造着传统的技术架构,我们也从之前的『支持 Kubernetes 环境』全面转向到 『All In Kubernetes』

在 Kubernetes 生态系统之中,已经有现成的开源项目可以管理 Kubernetes 中的应用,但是它们和用户实际想要用到的功能还存在很大的距离。我们在 Helm 的基础之上,加入了应用的生命周期管理,帮助应用开发者、应用使用者、应用商店管理者完成应用交付整个链路的闭环。就像是 iPhone 和 App Store 的相互促进,如果智能手机没有应用商店,我们很难称之为『智能手机』。在混合云环境下,我们可以把Kubernetes 集群看成像智能手机一样的终端,让用户通过 KubeSphere 应用商店将应用分发到各个集群上,而在物联网环境下甚至可以把应用分发到边缘节点上。另外,只有应用商店,没有应用和应用开发者也是不够的。要想吸引应用开发者,就需要能让开发者从中盈利,这是我们下一阶段的目标,希望能有更多的小伙伴参与进来,一起把这个云原生环境下的应用商店打造得更强大。

除此之外,存储和网络也是云环境下不可绕开的技术问题,得益于 Kubernetes 生态的快速发展,曾经高不可攀的分布式存储系统和复杂的网络技术也变得『平易近人』。用户可以很轻松的选择一款存储插件和网络插件跑通自己的环境。但是怎么样才能把存储和网络用好,这也是用户一直以来的困扰和我们在解决的问题。在存储方向上,我们尽可能多的适配开源的 CSI 插件,自动识别其所拥有的能力,比如扩容、克隆、快照、RWX等等,而最为重要的是随着 Rook 和 CAS(Container Attached Storage) 的出现使得云原生存储成为新的热点,这也是我们正在发力的领域。在网络方向上,我们将原生的 NetworkPolicy 与 KubeSphere 的多租户结合起来,避免用户手动书写繁杂的网络策略配置。下一步我们会加强网络可视化、IP地址池管理、物理环境下负载均衡、多集群网络等等。当然,这些功能我们都是开源的,希望能有更多的小伙伴一起参与开源,拥抱开源

加入 KubeSphere 团队

在 KubeSphere 团队,一切都是由技术和业务能力为主导,工程师能够完全自主地选择喜欢的技术和个人想发展的方向,青云QingCloud 会尽可能地为你的想象力提供相应的资源支持与发展空间。我们崇尚自由开放的工程师文化,你可以在这里使用和探索新的语言、工具、方法等等。我们提供丰富的可供选择的技术方向(DevOps/Serverless/应用管理/边缘计算/容器存储和网络等),帮助你获得更快速的职业发展机会。

除了强大的产品与技术实力,KubeSphere 团队的氛围也是非常友爱,你甚至会经常看到同事间基情满满的画面😊。大家平时在一起工作交流更像是一家人,我们会在每个新版本发布后办一次集体的 Celebration 活动,也会定期外出 TB 旅行,这样的团队你心动了吗?

庆祝 KubeSphere 3.0.0 GA

基情满满的小伙伴~

KubeSphere 团队 TB 旅行

点击 “阅读原文” 或点击下方链接查看我们正在招聘的职位,小伙伴们赶紧把简历投起来~

职位传送门https://kubesphere.com.cn/forum/d/1666-kubesphere-qingcloud


于 KubeSphere

KubeSphere https://kubesphere.io Kubernetes  IT  DevOps 

KubeSphere  Aqara 寿、中国太平保险、、中国航空工业、Radore、ZaloPay KubeSphere 好的多云与多集群管理、Kubernetes DevOps (CI/CD) (Service Mesh)GPU suppor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