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丨《建筑史学刊》2022年第2期目录及刊首语
2022年第2期
点击图片 直达订阅
刊首语
Foreword
1919年格罗庇乌斯发表的《包豪斯宣言》(Bauhaus Manifesto)如此描述各门类视觉艺术与建筑学的关系:“一切视觉艺术的终极目标就是整体的建筑! 为建筑进行装饰一度是它们最高尚的功能,它们曾是伟大建筑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如今却各自离群索居,它们能获得拯救的唯一出路,就是一切手工艺人自觉的、合作的努力。建筑师、画家和雕塑家必须重新认识到:建筑,无论是整体还是局部,都具有‘综合’的特性。” 包豪斯的“整体建筑”观念可以追溯到19世纪戏剧家理查德·瓦格纳的“总体艺术观”(德文Gesamtkunstwerk,英文Total Work of Art,或可译为“整体艺术”),它宣告了一个新建筑时代的到来,以及创造新时代经典建筑的可能性。正如作者所暗示的,这种“综合的特性”早已蕴藏于工业时代以前的“伟大建筑”之中:在神圣或凡俗的意图之下,环境景观、结构本体、附加装饰与附属陈设(包括绘画、雕塑、器物等)等不同要素在建筑中交织和辉映,形成清晰可辨的、富有感染力的空间体验。这一“综合”可能是一次精心设计的结果,也可能是一段较长的历史时期积累和选择的结果。但不管哪一种,都是不同媒介在人类观念推动下的融合;而场所的意义也由此铸造。在上述“整体建筑”的视角下,本期刊登的文章着眼于古代建筑经典个案中承重结构与众多非结构性视觉元素所形成的整体,或可称之为一种“整体建筑史”。
虽然20世纪的中国建筑史学已经具备了“整体”的视野,但在21 世纪的建筑史学研究中,由于精细化勘察方法的应用,古代建筑空间中各类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准确记录和呈现成为可能。因此,对于保存较为完整的古代经典建筑,研究者得以从更丰富的维度来解读古代建筑的设计思想。《南禅寺大殿重建背景、材分营造制度分析及建筑像设空间布局研究》《闸口白塔:吴越佛塔的“缩微模型”》与《北京智化寺藏殿:一种空间营造思想的研究》分别聚焦于三座中国建筑史上不同时期的经典建筑遗存,基于精细勘察所取得的空间与影像数据,结合文献史料与法式制度,对建筑的尺度、像设、空间布局及其可能的使用和观看方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进一步揭示了建筑个案背后的独特内涵与营造思想,是在新世纪“整体建筑”视野下富有启发性的古代建筑案例研究。此后的八篇专题论文,则从四个不同的方面展开。
第一个专题侧重于“整体建筑”研究中的新史料与新方法。经典建筑作为研究对象,通常早已进入学术视野,但每一种隐蔽历史信息的重新揭示都有可能带来对古人“设计”和“操作”之整体过程的新认识。因此,新史料的发现以及新技术的运用,就变得至关重要。《明代宦官中的哲匠——尚义事略》一文通过诸多档案文献的爬梳,重新发现了明代早中期国家级建筑工程背后的一位功绩显赫却埋没于史籍的营造者,呈现了他的生平事迹、营造思想,以及众多建筑案例背后的潜在关联;《武当山金殿制造技术试析与相关分析技术探讨》则应用多种理化分析手段,对武当山金殿的制造与设计技术形成了新的认识。以上两篇文章,可以看作新史料和新技术运用于古物研究的成功范例。
第二个专题是中国木结构体系下的“非结构性元素”研究。所谓“非结构性元素”,其类型和工艺十分多样,亦不仅限于“视觉元素”,它们包括但不限于小木装修、色彩涂层、雕像、壁画、装饰性雕刻、礼仪性器具等。在“整体建筑”的视野下,“非结构性元素”的研究具有更为综合的路径,本期文章主要关注“历史变迁”和“空间关系”两个层面。
历史变迁的问题普遍存在于传承数代的重要建筑中,在这些建筑中,非结构性元素的变更次数通常远远多于承重结构,这虽然为我们追溯始建时的原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这些演变的痕迹实为建筑中礼仪与生活演变史的珍贵物质遗存。对这些遗存的研究,通常要采取类似于“考古地层学”的方式,层层揭露其历史面貌,追溯其变化原因。《养心殿正殿旋子与和玺彩画年代及匠作特征试析》与《清中晚期养心殿东暖阁内檐装修改造工程——兼论养心殿东暖阁样式雷图档辨析》在详尽调查和充分挖掘史料的基础上,分别针对建筑彩画和装修,探索了中国清代最重要的理政空间——紫禁城养心殿的空间变迁,及其背后匠作特征的微妙变化,若两篇结合阅读,则更能体会建筑个案中历史变迁的复杂性。
空间关系的研究是近年建筑史和美术史研究的交汇点——建筑史学者开始关注非结构性要素在空间中产生的作用,而美术史学者则开始将博物馆或画册中的艺术品重新置入其创作时所在的空间中观察。建筑中的壁画就是这类研究的典型对象。
壁画是一种昂贵而富有表现力、常常被作为独立艺术品进行研究和鉴赏的特殊建筑元素,针对近年已成为美术史研究热点的高平开化寺北宋壁画,《高平开化寺北宋壁画兜率天宫建筑图像解读》关注壁画的整体设计方法,以及壁画与建筑空间的关联。在建筑本体测绘和三维影像采集成果的基础上,该文通过作图和观察,发现了壁画设计中若干形成中心性与整体性的方法,及与其他壁画、建筑空间所共同形成的叙事结构。
第三个专题涉及中国木结构建筑体系下以贵重、耐火材料为主体的特殊营造活动。例如闸口白塔和武当山金殿代表了中国木结构体系下运用石材和金属达到纪念性目标的两种不同的实践路径,二者以不同的方式应对了材料特性与木结构样式之间的矛盾。在此范畴下,琉璃建筑无疑也是一个尚未得到充分研究的重要建筑类型。《紫禁城琉璃门的营造尺寸与设计逻辑》采用制度研究与实测分析相结合的经典方法,总结了明清官式琉璃门的若干尺度设计规律,是这一领域值得注意的进展。
第四个专题是以“复原”为主要手段的整体建筑研究。“整体建筑”的研究对象并不仅限于建筑遗存,古代建筑画与古代建筑遗址也可经由细致的勘察和“复原”的研究,在图纸上重现已经消逝的或未曾建造过的建筑空间,进而供人探究其营造技术和设计思想。《界画复原研究方法初探——以〈明皇避暑宫图〉为例》一文即从建筑图像出发,对“唐代离宫”的后世想象进行了视觉上的重建和探讨。
在古代中国传统建筑之外,本刊继续推出“中国近现代建筑案例精选”“外国建筑文献与案例精选”两个版块的内容,持续提供建筑史料的经典与新知。
最后,延续测绘图纸刊登的传统,本刊继2021年第1期之后,再次发布山西高平开化寺的测绘成果,并简要说明了测绘和制图的方法。
愿建筑师、史学家、科学家与艺术家协同努力,共同展现“整体建筑史”的缤纷世界。
本期执行主编 李路珂
目录
Contents
“整体建筑”视野下的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建筑艺术专题
南禅寺大殿重建背景、材分营造制度分析及建筑像设空间布局研究
张荣 王一臻 王麒 李玉敏
闸口白塔:吴越佛塔的“缩微模型”
林伟正
北京智化寺藏殿:一种空间营造思想的研究
李路珂 蒋雨彤 杨志国
中国建筑史专题
明代宦官中的哲匠——尚义事略
王其亨 刘婉琳
武当山金殿制造技术试析与相关分析技术探讨
赵波 吴嘉宝
古代建筑装饰与装修
清中晚期养心殿东暖阁内檐装修改造工程————兼论养心殿东暖阁样式雷图档辨析
何蓓洁 何丽沙
养心殿正殿旋子与和玺彩画年代及匠作特征试析
杨红 纪立芳
紫禁城琉璃门的营造尺寸与设计逻辑
祝萌 宝璐 贾亭立 沈旸
建筑图像研究
界画复原研究方法初探——以《明皇避暑宫图》为例
徐腾
高平开化寺北宋壁画兜率天宫建筑图像解读
杨怡菲 李路珂 赵令杰
中国近现代建筑案例精选
厦门关近代建筑群简述
王诗剑
外国建筑文献与案例精选
柏拉图《蒂迈欧篇》中关于空间的一段讨论
王惠
古建筑测绘
开化寺大雄宝殿壁画建筑图像的测绘与复原制图
李路珂 杨怡菲
页面展示
Page Display
随刊赠礼
Gifts
2022 年第 2 期赠礼
随刊附赠《高平开化寺大殿北壁东〈弥勒上生经变〉兜率天宫建筑图像正射影像》与《高平开化寺大殿北壁东〈弥勒上生经变〉兜率天宫建筑图像色彩复原图》。
期刊订阅
Subscribe
学刊2022年全年期刊微店订阅活动已经开始。点击文后小程序自动进入征订页面,编辑部会在每期出刊后(分别为2022年的3、6、9、12月底)第一时间为订阅读者包邮寄送当期刊物。已在微店订阅过2021年全年的老读者续订享受9折优惠。需要开发票的读者请在备注中留下开票信息和电子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