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丨《建筑史学刊》2022年第3期目录及刊首语

本刊编辑部 建筑史学刊
2024-10-24



2022年第3期

点击图片 直达订阅


刊首语

Foreword

今年是朱启钤先生(1872年11月12日—1964年2月26日)诞辰一百五十周年。朱启钤集官员、实业家、古建筑学家及工艺美术家等多重身份于一身。他是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倡导者和引路人:他对中国建筑学与建筑史学最重大的贡献,乃是发现并重刊北宋《营造法式》,并由此创办中国营造学社,广纳人才,对中国古建筑及其历史展开科学而系统的研究。以梁思成、刘敦桢、林徽因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建筑史研究的奠基者和骨干力量皆是在学社中成长起来的。朱启钤是一位研究与实践并重的建筑学家,他主持的一系列工程实践大力推进了古都北京的近代化,典型者如正阳门改建、创办近代市政、开辟名胜古迹为公园及博物馆(以中央公园、故宫古物陈列所为代表)等;此外他还主持开辟了著名的北戴河风景区。而朱启钤心目中的“营造学”,则不仅限于建筑学,“凡属实质的艺术,无不包括,由是以言,凡彩绘、雕塑、染织、髹漆、铸冶、抟埴,一切考工之事,皆本社所有之事”(《中国营造学社开会演词》,1930年)。正因如此,他还为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研究与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主持刊刻的漆艺、刺绣、家具、书画等方面的古籍,为相关领域留下丰厚而珍贵的遗产;他撰写的《存素堂丝绣录》(1928 年)至今仍是研究中国丝织品的经典著作;他毕生拯救、收藏、鉴定大量文物,且大多捐献国家。


朱启钤在《中国营造学社缘起》(1929年完稿)一文中曾经指出营造学社的使命之一为“沟通儒匠”,且认为《营造法式》的作者李明仲即此方面表率,其“以淹雅之材,身任将作,乃与造作工匠,详悉讲究,勒为法式,一洗道器分涂,重士轻工之锢习”。而在《中国营造学社开会演词》中,朱启钤则自谓“以司隶之官,兼将作之役,所与往还者,颇有坊巷编氓,匠师耆宿,聆其所说,实有学士大夫所不屑闻,古今载籍所不经觏”——可知他自己便是“沟通儒匠”的践行者。本期纪念专辑便以朱启钤所倡导的“沟通儒匠”为主题,所选大部分文章皆以此作为主旨。


本次共计收录“朱启钤及中国营造学社先贤纪念专文”10 篇。


首先是朱启钤鲜为人知的一篇文章——《建筑——以北京城的演进为基础的历史概述》。该文曾刊载于1931年太平洋国际学会中国分会出版的“Symposium on Chinese Culture”(《中国文化论集》)一书,原文为英文,题为“Architecture: a Brief Historical Account Based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City of Peking”。据《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1年第二卷第三册《本社纪事》载,该文原标题作《从燕京之沿革观察中国建筑之进化》,由营造学社社员瞿兑之笔述、叶公超节译成英文,发表时署名朱启钤(Chu Chi-Chien)——可知此文实为朱、瞿、叶三人合作之成果。文章内容“以北平为主体,朝代为背景,就各地属于建筑美术之史实,为之举证”,可与朱启钤、阚铎合著的《元大都宫苑图考》(1930年)一文相互参看;与后者相比,该文更增添辽南京、金中都、明清北京等内容,甚至回溯长安、洛阳、汴梁等古都,且包含对《诗经》《周礼》等经典中所涉都城及宫室营建相关篇章之讨论,可以看作一篇简明扼要的中国古代都城营建史概说。尽管在今天看来,文中存在一些值得商榷之处,然而考虑到该文完成于营造学社创办之初、中国建筑史研究发轫之际,其于学术、文献方面的价值以及纪念意义,皆不容忽视。本次刊登的汉译版,引自2009年翻译出版的《中国文化论集:193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与想象》(译者王宪明、高继美)一书, 同时全文刊载了英文原文,以方便读者对照阅读。在此感谢王其亨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向本刊提供关于此文的线索,并由何滢洁博士专门于篇首撰写按语一则,对文章写作背景进行介绍。


王其亨、李梦思《不该被遗忘的陶湘〈《营造法式》校勘记〉》一文,对《营造法式》研究史上一篇重要却长期为学界忽略的文章——陶湘的《〈营造法式〉校勘记》——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学术史回顾:包括该文写作之来龙去脉(尤其是陶湘受朱启钤委托专程赴沈阳以文溯阁本《营造法式》校勘“陶本”的史实)、其学术价值及其鲜为学界所知的历史原因;同时揭示出朱启钤对梁思成、刘敦桢、谢国桢、单士元等学社青年才俊的全力扶植。


王军的《朱启钤“沟通儒匠”论探义——谨以此文纪念朱启钤先生诞辰150周年》对朱启钤提出的“沟通儒匠”之深刻思想内涵进行探析,将其概括为致力于打通经学与匠学、“一洗道器分涂”,并指出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1943年完稿于李庄)中提出的“结构技术+ 环境思想”之研究体系正是“沟通儒匠”思想的发展;文章同时提出对经学、匠学的认识,并反思了近代以来经学传统被中断的历史;作者进一步讨论了北宋李诫在《营造法式》中对经学、匠学的融会贯通,并总结了朱启钤试图融合经学、匠学以研究营造学乃至整个文化史的高屋建瓴的学术境界,重申其“沟通儒匠”思想对于中国建筑史暨营造学、以至中国文化史研究的重大意义。


贾珺的《朱启钤与中国古典园林》探讨了朱启钤对中国园林学科的基础性贡献。文章指出:中国营造学社对园林研究极为关注,朱启钤不仅有主持领导之功,且直接参与研究与实践,主要包括主持中央公园营建、古籍整理(特别是重刊《园冶》、收藏样式雷图档及其他园林史料、校阅《营造法原》)、参与和领导园林方面学术研究以及园林遗产保护等。


永昕群的《将作能钩大匠沉——朱启钤营造之学及其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学术薪传》一文,较深入地探讨了朱启钤的身世背景,他对“中国营造之学”的学术研究框架之建立,他通过创办中国营造学社对中国建筑史研究与保护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包括其前身“文整会”“文研所”)与营造学社和朱启钤之间的密切关系等一系列中国建筑史学史的重要议题。


何滢洁、赵鹏、王其亨的《单士元对朱启钤学术思想的传承与实践》清晰勾勒出从朱启钤到单士元的学术传承脉络,同时较全面地概括了单士元的学术思想体系与学术成果,以及他对故宫博物院古建筑机构与古建筑维修保护体系建立的开创性贡献——比如独创“研究—设计—施工”三位一体的故宫古建筑修缮保护模式,建立以“故宫十老”为核心的优秀匠师团队等举措,皆是对朱启钤“沟通儒匠”主张的继承与贯彻。曹睿原的《藉群力之助,攻他山之错:早期中国营造学社核心成员刘南策》聚焦于此前不太为研究者所重视的一位中国营造学社早期核心成员——刘南策,对其在学社成立之前与成立之初参与的工作及所承担的角色进行了考证,并对其后来加入北平工务局、“文整会”时期对北京文化遗产保护所作的工作进行了介绍。


周俊良的《匠作拾珍:营造算例的发现与早期研究历程回溯》回顾了中国营造学社对营造算例进行整理研究的学术史,尤其强调朱启钤的发现与开创之功,及其对梁思成、刘敦桢在学术研究上的帮助与指引,并分别讨论梁思成、刘敦桢、王璧文对算例的研究经过与贡献。白鸿叶的《中国营造学社与国立北平图书馆》论述中国营造学社与北平图书馆之间的渊源、合作及后缘等多方面史实,涉及中国营造学社与北平图书馆藏书、样式雷图档的购藏与整理研究、北平图书馆新馆建设以及梁思成手稿入藏等多个重要议题。


何振纪《朱启钤〈女红传征略〉对女性工匠研究的意义》一文,是对朱启钤学术专著《女红传征略》的专题研究。朱启钤注意各类营造活动之研究,对丝绣尤为重视,本文将《女红传征略》与《哲匠录》进行了比较研究,同时涉及朱启钤所关注的刺绣和哲匠主题,颇能反映朱启钤的学术旨趣。


纪念专文之外,本刊还包括“中国建筑史专题”论文6篇,分别涉及佛塔建筑研究、《营造法式》研究和西南地区古建筑研究等课题。


王贵祥的《北魏洛阳永宁寺塔可能原状再探讨》是作者对北魏洛阳永宁寺塔的第二次复原研究。文章回顾了永宁寺塔复原研究的学术史,并重点阐释了作者对永宁寺塔的两种复原新思路,即分别以“基于数字‘七’的比例权衡”和“基于数字‘九’的比例再权衡”进行复原:前者以3.5丈、7丈为主要模数控制塔身立、剖面;后者考虑到数字9在永宁寺塔中重要的象征意义,以3.6丈、7.2丈和4.9丈为主要控制模数。在永宁寺塔的相关数据极其缺乏的情况下,利用文献记载和遗址实测中找到的重要数字信息,结合传统建筑的构图比例及数术内涵进行复原研究,不失为一种富于启发性的探索。刘畅、李大卫、李泽辉、赵寿堂的《算法在儒匠之间:应县木塔平面丈尺假说续论》是作者团队对应县木塔尺度研究的又一阶段性成果,通过对木塔的精细测绘,反思并从新的视角讨论了应县木塔八边形平面可能的设计方法——尤其是通过对铺作层的精细测绘,发现木塔八面面阔数值十分接近,与既往通过柱头平面数据(受变形影响较大)所反映的面阔数值相差较大的结果有着显著差别,直接启发了作者对于木塔八边形设计方法的探讨。高敏、王南、王卓男的《辽代密檐式砖塔塔身壁面构成探研》是该团队辽代佛塔研究课题的专题成果之一,选择52座辽代密檐塔为样本,对其塔身壁面构图展开系统研究,探讨了“门窗”及“造像”两大构图模式、进一步细分的一系列构图类型,以及这些构图背后所蕴含的地域性特征与构成逻辑。


钟晓青的《〈营造法式〉研读笔记二则》是作者研读《营造法式》的心得,分别就大木作八等材与开间面阔之关联问题以及小木作一段具体文字展开研讨。


在回顾中国营造学社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南古建筑调查成果的基础之上,冯棣、康纤星晨、陈晓宁的《西南崖墓建筑史学研究价值再认识》一文对西南崖墓建筑研究的学术史进行了梳理,分别讨论了早期西方、日本学者,20世纪30—40年代中国学者(尤其是营造学社、“史语所”“中博院”)对西南崖墓的研究,并结合迄今为止的新研究进展,指出西南崖墓对于研究中国汉代建筑史以及石仿木构建筑的重要意义和广阔前景;冷婕、刘玉洁的《巴蜀地区明代木构建筑研究价值及营造学社相关研究初探——兼论巴蜀地区明代木构建筑研究现状及展望》则聚焦于巴蜀地区明代木构建筑研究的学术史,尤其着重回顾了营造学社对30余处明代木构建筑的研究,认为其奠定了巴蜀明代木构建筑研究的基础,文章同时指出巴蜀明代木构的特殊价值、研究现状以及有待开展的课题。


最后要衷心感谢王其亨教授对本期纪念特辑的大力支持——包括7 篇纪念专文的组稿工作(并且参与其中2篇文章的撰写)以及多次通过电话、电子邮件就本刊的编辑工作对笔者进行悉心指导并提出大量宝贵意见——特辑能够最终成型,一多半的功劳应属于王其亨先生。此外还要特别感谢福建教育出版社惠允本刊刊载朱启钤先生旧作的汉译版。


本期执行主编 王南


目录

Contents



朱启钤及营造学社先贤纪念专文

建筑——以北京城的演进为基础的历史概述

朱启钤

A BRIEF HISTORICAL ACCOUNT BASED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CITY OF PEKING

CHU CHI-CHIEN

不该被遗忘的陶湘《〈营造法式〉校勘记》

王其亨 李梦思

朱启钤“沟通儒匠”论探义——谨以此文纪念朱启钤先生诞辰150周年

王军

朱启钤与中国古典园林

贾珺

将作能钩大匠沉——朱启钤营造之学及其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学术薪传

永昕群

单士元对朱启钤学术思想的传承与实践

何滢洁 赵鹏 王其亨

藉群力之助,攻他山之错:早期中国营造学社核心成员刘南策事略管窥

曹睿原

匠作拾珍:营造算例早期研究历程回溯

周俊良

中国营造学社与国立北平图书馆

白鸿叶

朱启钤《女红传征略》对女性工匠研究的意义

何振纪

中国建筑史专题

北魏洛阳永宁寺塔可能原状再探讨

王贵祥

《营造法式》研读笔记二则

钟晓青

算法在儒匠之间:应县木塔平面丈尺假说续论

刘畅 李大卫 李泽辉 赵寿堂

辽代密檐式砖塔塔身壁面构成探研

高敏 王 南 王卓男

西南崖墓建筑史学研究价值再认识

冯棣 康纤星晨 陈晓宁

巴蜀地区明代木构建筑研究价值及营造学社相关研究初探——兼论巴蜀地区明代木构建筑研究现状及展望

冷婕 刘玉洁



页面展示

Page Display


随刊赠礼

Gifts

2022 年第 3 期赠礼

随刊附赠朱启钤“中国营造学社创立纪念对联”书签。



期刊订阅

Subscribe

学刊2022年全年期刊微店订阅活动继续进行。点击文后小程序自动进入征订页面,编辑部会在每期出刊后(分别为2022年的3、6、9、12月底第一时间为订阅读者包邮寄送当期刊物。已在微店订阅过2021年全年的老读者续订享受9折优惠。需要开发票的读者请在备注中留下开票信息和电子邮箱。


2022全年4期

点击图片 直达订阅


2022 年第 3 期

点击图片 直达购刊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建筑史学刊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